自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段话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后,立德树人不仅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成为教育实践探索的热点。立德树人问题,即“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正是要回应我们应该“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但是,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似乎都在从“教”的角度寻找一条立德树人之“道”,希望这个“道”能够适合所有教育对象、所有教育环境、所有教育阶段和所有教育环节。立德树人,就是立人以德,不是要找到一个办法让学生有同样的德,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努力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有自己德性的人。
我们的教育有不少影响立德树人的因素。一是德与人(主体)脱节,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与个体感受,导致立德树人主体的缺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二是德与才脱节,甚至是对立的。立德只是从道德规范去要求学生,树人也只是按照某个道德模型进行塑造。三是德与道脱节。德者得也,得之于道。道生之,德蓄之。有道才有德,道为德之本,德為道之用,道之不存,德何以蓄?四是德与行脱节。德行即有德之行,要知行合一。蓄德以行,通过行道得高深道行(德),德需要在实践中体悟才能得到。立德树人即是一种价值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当前,立德树人价值论的研究比较厚实,但立德树人方法论的研究还不深入,不缺立德树人的价值认识,缺的是立德树人的智慧。
立德树人的智慧,要回答两个问题:如何立德?如何树人?
如何立德?一要立心。立人先立心,立心要正心,正心要诚意。心意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立德树人,要立的是中国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融贯百家、博大精深,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历久弥坚。立德树人,就是要依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中国心。二要立志。古语有说,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志者,志向志愿志气者也。孔子从15岁开始志于学、志于行、志于仁、志于道,通过立志、守志、践志和酬志,一生收得三千弟子,成为万代师表。今天,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要树立远大志向,要有中国梦,要为民族伟大复兴担使命。三要立知。格物致知,知多识广,积知成智。知识就是能力,知识就是力量。当前已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托知识进行创新,促进发展,建设美好生活。立知就是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能创新的人,一个能干事创业的人。四要立行。学问思辨行,要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重要,行更重要,知而不行,不是真知。人之行,行一生。格物致知是行,正心诚意是行,修身持家是行,治国平天下是行。立行就是要做仁人志士,要志于道,立行天下,要有天下情怀,就是要在各行各业闯下一片天地,要做行家里手。行行都有天下,行行都是天下。
如何树人?一要因德树人。人不同,心不同,知不同,道不同,行不同,所以德不同。人各有志,因而人各有德,但人人都是有德之人,不能把人树成一种德性的人。二是自主树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责任,要依托生命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生命自立自为,自选自修。不能灌输,不能塑造,不能强迫。三要树全人。要树立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和谐发展的人,自由的完整的人。不能知行不一,不能德才失衡。四要树新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树的人,将来是国家栋梁,所以要树能够面向未来的人,能够迎接新挑战的人。五要合力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积极性,多方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协同培养。
立德树人是大德育。教育的范围就是德育的范围,生活的范围就是德育的范围。学问思辨体现德性,知情意行也体现德性。立德树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不在规矩条款中,而在日常生活中。身心健康不占用社会医药资源是一种好德性;为国家为社会做事是一把好手,聪明有智慧,是一种好德性;与人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生活是一种好德性;有高尚情操,能精心打扮为社会提供美丽风景线,是一种德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其善恶其恶,是一种好德性。立德树人的智慧,又是一种自立的智慧。要自立其心与志,自立其情与意,自立其功与业,自立其道与行,自我修炼,自得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