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内容;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内涵,鼓励大学生的文化自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编号:XJK016CDY001)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资助项目“中华善文化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编号:17C16)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湖湘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6C21)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已有几年,然大学生对于此的认同却不容乐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沃土。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1]高校教育者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鼓励文化自为,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在不少大学生之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接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不自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文化不自信是我国近现代才出现的一个问题,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此前一直文化很自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直到近代,突然发现中华民族不知在何时已悄悄落后于西方。于是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地向西方学习,试图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案。在学习的过程,人们发现我国在某些方面的确技不如人,于是乎渐渐地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久而久之,文化自信不知在何时几乎消失殆尽。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规模批孔运动,使得今天的年轻一代在某种层度上出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虽然现阶段有国学复兴热,但是不少大学生骨子里不再认为自己老祖宗的文化很牛,而是向往和羡慕西方文化,或者是无意识地迎合西方文化。加之美国电影的全球泛滥,美式价值观简直是无节操地输入,让青年大学生们防不胜防。
其实作为立国之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具有魅力和吸引力,曾是全世界人们向往和模仿的对象。文学之美,境界之高,智慧之深,无人能及!只是到了近代,虽然我国在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其中一点区别就是西方文化重物质文明,中国文化重精神财富。在近现代几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物质文明得到了越来越迅猛的发展,本是好事,人类在物质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享受。但是由于物质发展速度太快,精神文明跟不上来,灵魂滞后的局面让人容易陷入不知所措,并没有完全享受到物质文明带来的幸福感。这一点西方文明或许本身难以解决,因此他们把寻找答案的目光投向了重精神文明的中国文化。据统计,《道德经》一书在西方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2]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够给世界人民带来精神福音的,大学生作为中国人为何没有文化自信呢?
让大学生重拾文化自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同时也要意识到文化的普及是需要技巧和方式方法的,简单直接粗暴的方式,即便是内容本身很好,却难以让90后大学生愉快地接受。中央电视台在打造文化类电视节目方面就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前有《中国诗词大会》,后有《朗读者》,无论是观赏度,还是文化底蕴,都让青年大学生青睐有加。尤其是现在正火热播出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在全国再次掀起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该节目展示了我国9家著名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让家喻户晓的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扮演相关的历史人物,演绎历史文物的前世今生。不仅带着观众领略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之美,最让人感动的是我国历朝历代,那些有意识、无意识去保护中华文脉的读书人、匠人,他们是真正的国家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就应该如此润物细无声,让大学生们在感动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内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广泛阅读,打下扎实的文化基本功。相信很多大学生一入校,便有不少老师向大家推荐各类学科的经典之作,其中一定不乏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佳作。这些文化名著和名篇是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经典代表作如“四书五经”:《论语》、《大学》等;哲学类如《道德经》、《庄子》等;文学类如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史学类如《史记》、《资政通鉴》等。一般大学图书馆即便是再简陋,也基本上藏有这些传世之作。大学生应该一入校便养成经常去图书馆,阅读经典的好习惯。
当然大学生们也有更新潮的阅读方式,手机里的各种阅读APP任君挑选。令人遗憾的是,真正能读懂传统经典的大学生一定不多。尽管中小学阶段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过一些古文段落、唐诗宋词,多数学生不过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已。真正读懂并热爱经典的大学生少之又少,毕竟看懂古文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值得推荐的是,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个很好的听书风潮,大学生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手机听书APP如喜马拉雅APP、得到APP等,听专家为你解读一本书,尤其是那些原本读不懂的传统文化经典,经过专家解读之后,再来自己重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可以阅读、可以倾听,还可以大声朗读,在此过程中,感受汉语文化之美。伴随《朗读者》节目的全国热播,“朗读亭”作为该节目的线下延伸,2017年在全国各地各高校驻留,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粉丝。大家在亭外排起長长的队伍,拿着自己最爱的一本书,等待着忘我朗读,感受文字的力量。[3]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大学生通过多阅读,多听书,多朗读,掀起阅读和朗读经典的小浪潮,对于提升文化素养,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学习中华传统书法、绘画或传统乐器等,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陶冶文化素养,不断积淀自身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
三、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内涵,鼓励大学生的文化自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将文化自觉过渡到文化自为,在实践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应该大有作为。大学生可以运用网络时代的各种新媒体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如今的微时代,人们用手机进行文化阅读已成为重要方式。我国高校中有爱好国学的大学生族群,申请了专门用以传播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号,让历经中华五千年风雨沧桑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一新兴模式,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的最大优势就是集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感性的声音、直观的视频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艱深难懂,便于现代大学生人们更形象直观地接受与理解。
一个国家的节日是该国文化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学生过圣诞节比春节热情,过情人节比七夕热情,过愚人节比端午热情。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向往。我们应该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让自己的节日更具节目氛围,更有文化象征,让节日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比如过端午节,难道仅仅只是吃几个粽子、划几场龙舟赛?显然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屈原故里秭归,有首《粽子歌》是这样唱的:“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不就是在诉说着屈原的人格和命运吗?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4]这种爱国主义情怀不管是在当时的楚国,还是今天的社会,都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大学生过着端午节,吃着粽子,感受着屈原,体会着爱国情怀,实际上就是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根”上开始,高校教育者要切实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使之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并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OL].人民网.2017-12-1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4/c40531-29707305.html
[2]张珈豪.《道德经》:在西方发行量仅次于《圣经》[OL].搜狐网.2017-08-07. http://www.sohu.com/a/162938284_619294
[3]张雪娇.一个人一段文:《朗读者》点燃阅读热情 [OL].人民网.2017-03-1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10/c40606-29137057.html
[4]郭超.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OL].2016-06-10. http://news.gmw.cn/2016-06/10/content_20489459.htm)
作者简介
张敏(1980-),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