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开放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18-05-09 10:56洪霞杨少华李昆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开放式

洪霞 杨少华 李昆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将职业素养融进课程教学更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文章从职业素养培养融进课程教学的意义出发,通过开展职业素养培养在开放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在开放课堂环境、转换主体角色、活页学习材料、机动必选作业、明确评价标准等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职业素养;开放式;课程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54-03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参与职场活动时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虽然是对内涵的要求,但会通过一些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技能、行为习惯三方面,其中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一直都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颇为重视的,而职业信念和行为习惯则大多会被忽视,至少是在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课程教学过程中被忽视。这与人才培养的职业人目标相距甚远,也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一、职业素养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怎样改革与创新,最终的落脚点都得是课程的实施,也就是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从理论上说,课程是教师、教学材料、学生、教学环境等诸多元素的整合。其功能体现于:传授知识、技能,形成思想、观点、信念,培养语言、行为、习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恰好与职业素养的内涵要求不谋而合。

1.职业素养的内涵与课程教学的目标一致。“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它包含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正确的价值观。这正好与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树立学生爱专业、爱课程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的学习精神”殊途同归,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其实就是培养良好的职业信念的基本要求。

“专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人的根本。这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每个章节都有详细且具体的描述,而且占有相当的篇幅。当然,要把一件事情做好,还必须有较强的执行力、沟通协调能力。这也明确地以“培养学生依规操作、照章执行的效力”、“培养学生清晰表达沟通的能力”等要求进入教学目标之中。

“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职业人职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职业行为习惯虽然可以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或修正而形成,但这个过程往往漫长,尤其是一些习惯一旦形成,再要修正更难。于是,在成为职业人之前,将行为习惯的养成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不仅可以延长正确行为练习的时间,更能促使一些不良职业行为在出现初期及时得到纠偏,不至于形成习惯。

2.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课程教学的实践并行。职业素养是决定一个职业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如果说专业能力决定了一名学生是否能进入职场的话,那职业素养则决定了他在这个职场中能走多远。纵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都有“适应岗位需要”培养目标的描述。可见,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就是满足了社会需要,就是适应了岗位要求。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实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具化到每门课程之中,课程教学每一目标的实现,即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每一点积累。

二、职业素养培养在开放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计划、课程标准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课程教学则是通过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从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目標。而开放式课程教学,则是对课堂环境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采纳、评价标准的确定等诸多元素进行针对性优化,以实现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它在培养高职素养人才上有着显著的优势。

1.开放课堂环境。在开放式课程教学中,课堂的概念是广义的。远远不止局限于几十平米的空间了。开放式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单向传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环境的开放,将室内与室外、校内与校外、课堂与现场有机结合,能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笔者在实施《水电站》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通过策划设计每一个“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借助参考书籍、权威杂志、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开展小组讨论、成果分享,将课堂从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水电工程,与企业交流,与生产运行人员交流,与校友交流,感性认知水电站机电设备,将课堂从校内延伸到企业生产现场,企业文化无形地融进了课堂,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被严肃的生产环境所感染。开放课堂环境有助于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2.转换主体角色。教学的过程虽然是双向的,但评价教学的成效却更多地倾向于受教者的反映,以学习者为大,有效果的学习教学才有价值。在开放式课程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是导演,师生间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主体的转换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换的问题。笔者曾经在实施《水电站》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就通过提前一周提出“我最关注的水电发展新技术”这个主题,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及成果分享,来实现有效利用资讯手段解决问题、归纳提炼整理资讯、清晰表达个人思想、运用PPT展示成果等教学目标。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只是主持人,把握讨论节奏,通过提出主题、提示、发问、设疑,控制节奏,负责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并鼓动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学生形式上的动(分组讨论,上台发言)激发学生意识上的动(心理反应,情感变化)。一次课下来,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我国与世界水电技术发展的最新资讯,还能找到我国与世界水电发展间的距离,激发了民族责任感,更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在讨论中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教师的及时总结评价,对学生思维碰撞中闪出的火花给予充分肯定,并实时地将未能明朗的问题进行点播,更能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堂主题角色的转换,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都得以激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还能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学习的范围也有效地拓展,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明显提高。

3.活页学习材料。开放式课程教学中教材的地位也从主导转变为辅助地位,准确地讲应称为教学主要参考书。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特别是网上信息的更新速率快,正好可以弥补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的不足。除此之外,社会调查也是信息来源的渠道。有了这些途径,课程的内容也有了开放的一面,教材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唯一知识源。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课时里,就要向学生推介课程的参考书目、参考资料、相关网站等,作为教师在实施教学中,更要不断收集并更新信息,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并指导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水电站》课程教学为例,实时地整理和修订实际工程案例,并以活页形式下发学生;鼓励学生登录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引导学生团队就感兴趣的专题方向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编著交流分享文集。学习资料的活页成为了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解决知识死学向灵活运用转化的问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思考能力等职业素养也得以提高。

4.机动必选作业。开放式的作业需要解决如何保护学习者的个性、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摈弃学生间答案相互“拷贝”的问题。开放式的作业设计可以从两个方向思考:一是作业设定必选和可选。基本要求的训练均设为必选,要求一致且必须达到;而个性发展甚至于方向性的训练设为可选,选哪一个或几个,权力交给学生,允许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让学习上有差异的学生,能选择利用已知信息分析和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二是精心设计作业,让结论开放。比如“你了解的……”、“你如何看待……”、“你会用哪种方案来解决?理由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就能避免千篇一律,还能使学生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定式,创新创造精神得以培养。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要求要有把握,对学习者的特点及学习情况也要有把握,既要照顾到大面,还能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点,有趣的作业能让学生愿意做、能完成,还有成就感,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收获。笔者曾经在《水电站》课程教学中,就做过尝试,作业以“介绍一个你最了解的水电站”形式布置,结果完全意想不到:呈现上来的水电站遍布全国大江大河,学生们花了相当的精力,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作业成了图文声荟萃的成果集,每篇都见解独到,知识的获取远远超出了课本、课堂。开放式的作业有助于个性化的学习和拓展,这样的学习,不仅解决了帮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一技之长的问题,培养了专业兴趣、课程兴趣,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还训练了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围绕主题,运用一切资讯手段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职业能力。

5.明确评价标准。问题导向且不拘泥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条条道路通罗马”,鼓励学习者摒弃常规固守模式大胆创新,这是好的评价标准的导向结果。开放式课程教学评价不看重学生上课听不听话,课后会不会做题,考试能不能取得高分;更看重学生上课会不会提问、会不会思考、敢不敢表达,课后会不会运用资讯、会不会合作讨论、敢不敢动手实践,考试有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说,开放式课程教学关注的是过程,但又不拘泥于过程,更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将教学评价标准开放,在课程教学的初期或者每个专题的开始时明确提出来,评价细则量化且公开,评价标准细化到可操作、无争议,督促学生实时开展学习自评价,解决了学习盲目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也从传统的一元评价向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转换。在教学中发现每位学生的独特发展潜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成长氛围,引进“每次有进步”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而自信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几点思考

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没有那么深奥,虽然课程不同,要求也不同;教师不同,实施也有区别;学习对象不同,实施结果也将差异。但只要将职业素养融入课堂的意识有了,剩下的只是时间的问题、效果的问题。

1.课程共性的要求可以通过“有效课堂公约”来实现。无论是什么课程、课堂,但凡是共性的要求,都可以通过师生商议后形成师生课堂教学公约:从对课堂的纪律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课后作业的要求等诸多方面。一旦形成、公开,师生就要共同遵守,违约者将自觉接受一定程度的惩罚。这些都能成为培养时间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敢于承担精神的途径,也都和职业素养要求一致。

2.课程个性的要求可以通过“职业素养进课程标准”来实现。不同课程或者课程性质不同,教学目标要求就有区别,与之侧重的职业素养要求点也会有区别。理论性课程侧重专注、思考、善于探究,实践性课程则对安全、规范、认真和严谨要求更多。无论是哪一种,都要能在把握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将与之对应的职业素养要求具象到课程教学的要求之中,完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执行要求和评价要求。

3.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职业素养内涵一旦具化到课程标准之中,对课程实施的教师的素质也就随之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教师对职业素养要求的理解是否到位,都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效果。精心的课前准备,艺术的课堂组织,教学师生的互动度,实时的课后的总结反思,不断调整评价标准趋于合理科学,这其实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永恒的教研課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王金发,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4,(1).

[3]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5,(30).

[4]邓峰,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开放式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等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