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
摘要:近年来,有关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研究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和实践着这一教学模式。将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而在高校推广“慕课+翻转课堂”,与在中小学推广相比,具有独特的四大优势,但也面临六个挑战。发挥优势,化解挑战,在高校中推广“慕课+翻转课堂”,必将为高等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高等教育;优势;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01-03
一、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慕课是英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中文音译[1],该词最早在2008年由Downes和Siemens依据同伴学习模式中的“连通性”提出[2]。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开始在开放的在线平台上发布一些教学视频;2012年初,这些教授开发了独立的盈利性项目Coursera。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3](Inverted Classroom),这一理念并不是最新的,早在19世纪早期,美国西点军校就曾经尝试过这种方式。然而,直到最近几年其才得到广泛的关注,这与技术手段和相关资源的缺乏不无关系[4]。
在中国知网上,以全文搜索方式分别对二者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检索,得到1955年以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历年发表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学术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明显早于“慕课”,“翻转课堂”的论文早在1955年就已有发表,而“慕课”的论文在2002年才有发表。对二者的研究虽起步有先后,但能够明显地看出,在其发展初期,研究论文数量都有限,二者的研究数量几乎同时在2013年前后出现“井喷现象”,并且,二者相结合的研究论文也初见端倪。之后几年,该研究更是一发不可收,论文数量逐年倍增。为确保历年数据的可比性,在此未列出2017年的发表情况,但就8月份截稿时,“慕课”和“翻转课堂”论文的发表量已分别达到5325篇和8129篇,二者结合的研究论文数量已达2797篇,这足以表明,该研究的热度仍在持续。
二、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结合
(一)慕课的优势
1.优质学习资源的便捷获取。不论你是否是某一名校的学生,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的年龄、学历,只要你对某一知识有兴趣,都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该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2.学习方式的自由多样。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甚至连内容也可以随心所欲,各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只要符合自己的需求即可。
3.使终身学习更加专业。“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我们对学习的最高境界。没有慕课,就不能够终身学习了吗?不是,但无疑,它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一条更为专业、更为方便的途径。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1.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与协同学习。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课前先观看视频,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互式的交流与讨论。
2.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方式,先让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而后通过课堂上小组讨论、教师个性化辅导、师生答疑等达到更好的效果。
3.有利于师生主体的交互对话。翻转课堂一改教师独白式教学方式,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5]。
(三)“慕课+翻转课堂”的优势
慕课和翻转课堂具有上述突出优势,应让二者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优势。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而慕课正好是支撑其实现的重要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二者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对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的不斷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慕课+翻转课堂”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以改善学生的纪律状况[6]。笔者认为,提高一时的学习成绩和课堂纪律并不是它的终极目标和最大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2.对教师授课水平的再提高。在“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引导者。需要对专业知识、慕课、翻转课堂不断学习,还要在知识交流时进行引导。引导式的教学比传授式的教学更加灵活,需要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宽泛,这样的授课环境是对教师授课水平的再提高。
三、高等教育推广“慕课+翻转课堂”的优势和挑战
(一)高等教育推广“慕课+翻转课堂”的优势
1.智力的优势。人的认识能力在11、12岁以前发展较快,之后发展较慢,到20岁左右基本达到高峰。而20岁左右正处于大学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力是人生中最为鼎盛的时期。
2.知识储备的优势。相比较中小学阶段,高校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充分和全面,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较强。
3.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教育资源方面,高校远远优于中小学。有学者对广州市中小学和高校的图书馆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普遍存在投入不多、馆舍不够、书刊不足等问题,而高校在这方面优势明显[7]。
4.教育者学历的优势。一般而言,教师学历越高,则其整体素质越好。2014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占到20.41%,硕士学历为36.03%,本科学历为42.24%[8]。这是任何中小学都无法比拟的。
(二)高等教育推广“慕课+翻转课堂”的挑战
1.对学校。(1)制度及课程体系的健全。第一,慕课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平台,只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进行学习,那么这就势必涉及跨专业、跨学校等的管理问题。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对现有的管理制度是一个挑战,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二,学校进行慕课建设,是仅仅针对某门课程,还是针对某专业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针对某门课程,那起到的效果无非是锦上添花。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如果能够借助慕课+翻转课堂的契机,大力推进和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无疑对专业、对学校都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2)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研制和开发。推广“慕课+翻转课堂”,有一些基本的基础资源建设必须做好,比如网络平台的建设。这不仅需要大量硬件设施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这些对于学校来讲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2.对教师。(1)教师的学习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一直以来对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量的一个基本要求。但在当前信息化空前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加多元化,知识也比之前更加广泛,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更高。特别是“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知识量、知识面的要求就更高了,进而就是对教师学习能力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加深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还要加宽其他领域知识面的扩展,同时还要掌握“慕课+翻转课堂”所必需的信息技术。这几方面综合起来,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创新和知识创新。“慕课+翻转课堂”无疑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就需要思想上的创新,一个固化的头脑是不能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方法的。而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的发展,最初新颖的教学方式将不再成为吸引学生的重点,吸引学生的根本仍然在教学内容本身,所以教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知识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引领学生、不断取得知识的进步。
3.对学生。传统课堂,学生是静态的,多数情况下只需安静地听讲,很少表达个人看法,接收知识更多地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慕课+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动态的、主动的,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问、交流,和教师共同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的形式对学生来讲,无疑是受益良多的,但要让学生从一直以来的已经习惯了的课程方式转变过来,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1)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考验。每个大学生都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求学生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这套方法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能否适应“慕课+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需要调整,甚至是彻底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方法,以适应新的环境。(2)对学生思维的改变。“慕课+翻转课堂”更加需要主动的、创新性的思维,这对于长久地习惯了“在校听老师,在家听父母”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突破,是一次蜕变。每一次突破与蜕变都是不容易的,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由按部就班到积极创新,这是一个正向的转变,是一次思维的进步,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的考验。
四、结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最为代表国家高水平教育的阵地——高校,更加不能故步自封。“慕课+翻转课堂”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它对高校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项挑战。迎难而上,是我们要做的选择,有挑战,就有机遇,让我们借此机会,把我们的高校教育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蔡晓斌.中国慕课引领的社会变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5):156-158.
[2]陈吉荣.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6,48(1):118-127.
[3]侯爽,陈世红.基于翻转课堂的Access数据库课程教学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z2):262-265.
[4]曾贞.反转教学的特点、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5]蔡興红.翻转课堂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生教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2015,(6).
[6]Fulton,K.P.Byron's Flipped Classrooms:District re-places textbooks with a digital approach to instruction[J].The Education Digest,2013,9:22-26.
[7]卓毓荣.中小学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合作问题探索——基于广州市场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6):93-97.
[8]赵叶珠,王静.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变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