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 孙月娥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转型地区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制造强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要求为目标,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分类入手,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设想,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基础,为快速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068-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己经开展,其对工程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证实。工程教育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确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分分布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吻合度
按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课程进行分类统计,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分与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对照如表1所示,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33学分,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56学分,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课程40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51学分。必修课所占总学分的比例为87.8%(158学分),选修课所占比例为12.2%(22学分)。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分类统计学分比例均高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补充标准要求。
二、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课程体系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见表2,包括《高等数学B(1、2)》、《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C》、《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共计33学分,占总学分的18.3%,满足通用标准“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同时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即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三、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与专业基础类课程
课程体系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共57.5学分,占总学分的31.9%,满足通用标准“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工程基础类课程20.5学分,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计算机应用基础A、电工学、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原理。包含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知识领域,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即工程基础类课程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专业基础类课程15.5学分,包括仪器分析、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专业外语(食品)等。包含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即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
专业类课程21.5学分,包括学科与专业导论、食品安全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机械设备、工厂设计基础、食品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文献检索、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管理、畜产食品工艺学、食品感官鉴评等,包含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與环境等知识领域,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即专业类课程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以上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注重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如“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原理”体现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体现了化学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机械基础”、“电工学”体现了物理学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体现了生物学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保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食品生产相关的系统或单元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中设置了“食品机械与设备”、“工厂设计基础”等课程。
四、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
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分为39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2.2%,满足通用标准“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具体课程设置见表3。
五、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外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以及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教育类和工程技术类等公共选修课,共51学分,占总学分的28.3%,满足通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非常关注学生的非技术能力,12条标准中有6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团队与沟通等提出了要求。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人文素养、价值取向、交流合作、创新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等非技术能力方面得到必要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在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如工厂设计基础、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安全学等课程中,也会培养学生对法律、安全和环境的责任关怀理念,以及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而在开展生产认识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教师也会特别关注学生是否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等,分析食品工程实践对经济、安全、环境、伦理的影响。
专业大力开展“五个一”工程,通过系统实施“系统研读一本书”、“学会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一种乐器”、“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的大学生素养提升活动,显著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跨学科合作交流、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幸福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本专业的各种课程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保证了学生毕业时达成相应的毕业要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颜应文,李建中,何小民,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5,(24):194-196.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田.高等教育工程研究[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5,(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