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铭心
摘要:本文以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视角研究高校慈善育人文化的建设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内在要素与外在要素两方面供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能力资助。分析东华大学智力资助、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从政策制度、工作机制、项目载体、效果评估等方面探索高校慈善育人文化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能力发展;慈善育人;文化建设;可行能力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031-02
文化价值是高等教育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文化育人是高校的重要功能。高校文化研究、文化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育人系統的有机组成,校园文化是传承文化、融合文化与创新文化三者的结合与统一。培育全面育人的高校文化,是进行价值认同引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慈善文化包括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行为实践的总和,其中所蕴含的“扶贫济困”、“仁爱共济”的理念体现了公民责任、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慈善文化对公民担负社会责任的弘扬功能,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大众化,慈善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能力理论——以自由看待发展,以提升可行能力获得发展
1.多维度贫困理论对资助育人工作实际的启示。阿马蒂亚·森从收入和闲暇两个维度构建了第一个多维度贫困指数,并将可行能力和功能性活动这一概念引入贫困分析之中。收入贫困侧重于物品之不足,属于贫困的表现形式;能力贫困侧重于个体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可行能力之不足,是个体陷于贫困境地的直接原因;社会排斥则侧重于社会资源不足,权利贫困侧重于个体的政治和文化权利之不足,未能实行和保障,这属于贫困的本质。
因此,应将发展型资助作为建设慈善育人文化的重要方面,在解决困难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应进一步着力于解决困难生的学习、文化生活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加强社会实践、完善勤工助学基地、丰富文体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慈善、感恩、诚信、励志教育。
2.“以自由看待发展”对慈善育人文化的建设有指导意义。阿马蒂亚·森认为个人自由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产品,自由的价值是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工具性自由是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自由对发展不仅具有建构性作用,而且也具有工具性作用。因此,以自由看待发展,是发展型资助的核心,是构建慈善育人文化的指导思想。(1)实质性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森提出的“自由”是从“实质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与政治上所谓的“自由”并不完全相同。“实质自由”就是“享受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它具体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发展就是实质自由的扩展,从重视人的尊严和内在之价值出发,他认为发展不仅仅只是经济之增长,而且还是伦理价值所追求的东西。要发展就要扩展可行能力,扩展人们过上自己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可行能力。贫困现象,政治上的浑噩,还有经济机会的不足,这些都会限制人们的实质自由的增进。实质自由最终落脚于一个人的可行能力,可行能力之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自由或不自由之程度。(2)工具性自由:促进发展的手段。“自由”还具有工具性意义,工具性自由有五种,分别是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它们帮助人们按自己的意愿过有价值的生活,这五种自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也相互促进,彼此影响,为人的发展(包括摆脱贫困)做出贡献。其中社会机会的自由正是高校慈善育人文化建设的重要着眼点。社会机会主要是指在社会教育、医疗保健及其他方面所实行的安排,这些安排影响个人的实质自由。社会机会的赋予可以使人们从贫困的境地中走出,助力经济发展,扩展个体的实质自由。高校慈善育人文化,应当倡导提供公平的社会机会,培养学生获取扩展实质自由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强自立、砥砺品行。
二、“机会共享”——高校慈善育人文化的平台建设,扩展学生的可行能力
基于东华大学砺志学苑的实证研究分析,应扩大贫困学生的机会共享,搭建慈善育人文化的实体平台,提升慈善育人文化的影响力。
作为东华大学“砺志成才工程”育人体系中的创新实践,“砺志学苑”是在资助育人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优秀人才培养实体。其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渗透,注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气质修养的培养,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为学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努力拓展空间。目前已成功举办至第二届,每学年招录3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突出代表,以实体化、有形化的运作方式培养优秀大学生,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在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效应。
砺志学苑的三类特色教学活动:团队建设,专题课程(主要分为管理理念、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礼仪修养四大类课程),组织活动(主要分为实践锻炼、交流学习、素质培养),匹配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扩展学生的可行能力提供了资源。学苑“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的君子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忧患意识,以及“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的参政议政意识,体现了慈善育人文化的内涵要义。
三、“成果共享”——融入社会慈善的高校慈善育人文化,增进学生的实质自由
“精准扶贫”:慈善育人文化建设是精准扶贫在高校实践的一个有益尝试和工作延伸,应着力提高高校学生资助的精准度。
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以“参与式”教育为主要路径,根据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特点,让大学生通过视觉冲击、感官触碰、行为实践三位一体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对于“家国情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成果共享。
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支持并鼓励慈善义工服务队的大学生组织盐津项目的创业团队,推广盐津特产,开展电子商务,同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产品渠道和发展平台。2015年11月起,“云梦盐津”微信公众号与盐津农家特产微店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为盐津困难农户创收65000余元。通过引入社会资源,以“互联网+公益”的创新形式,挖掘学生的内生动力,推动学生的实质成长,传播东华大学“自强不息,仁爱共济”的慈善文化理念。
(1)政府资源的积极对接。通过社会化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在社会中真正感知、形成个体的价值观。调动对口扶贫地域的各方面政策资源,与扶贫办、教育局、工青妇等政府部门对接,从而保障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安全性等。(2)社会资源的广泛整合。高校慈善教育与社会慈善的融合,整合社会扶贫资源与爱心人士的帮扶意愿,让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积极建设基于社会责任的慈善育人文化,触发学生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责任情怀。(3)内生动力的大力挖掘。大力挖掘本项目中高校对口扶贫工作与慈善育人的紧密契合点,挖掘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化公益扶贫的内生动力,使大学生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体悟,从而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慈善”与“贫困”紧紧关联。阿马蒂亚·森在福利经济学领域提出的能力理论,创新地分析了“贫困”的成因和脱离贫困的根本方法。能力贫困是贫困的根本原因所在。反贫困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培养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社会要给每一个有梦想、脚踏实地的人提供平等的机遇。在高校慈善育人文化的建设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现实舞台,提供提升和扩展其可行能力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内在价值,尤为关键。通过能力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认识、分析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灵活运用各种技能、知识,有计划地积极提高获取和调动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能力,从而将困难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发展能力的有用之才。而这正是高校慈善育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东华大学通过树立慈善文化理念、建立慈善文化传播团队、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了慈善文化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作用。立足资助育人工作,着力构建“自强不息、仁爱共济”为核心的慈善文化精神内涵,搭建慈善文化育人的平台和载体,探索典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多维度的培育系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社會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实质性自由,从而得到真正的个体发展,以此为高校慈善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