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学位:日本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机制的改革实践及启示

2018-05-09 10:51黄巨臣
高教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研究生

黄巨臣

摘要:受到国家战略与发展目标转变、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人口结构与教育需求变化以及危机意识强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主要做法是在本土推行联合学位,通过实施严选合作标准和实行多元选拔、共同开发课程和弹性学分管理、拓展資金来源和提升师资国际化、开展学业审查和规范学位授予等措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征并取得一定成效。现阶段,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可借鉴日本有益经验,重点从提供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进行课程创新性建设与研发、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以及实施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系统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并提升国际化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联合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日本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端于欧洲的联合学位从一个模糊的观点逐渐演变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概念。所谓联合学位(Joint degree),是指“学生在两所或多所跨境合作机构学习,在完成合作机构共同规定的学业要求后,由合作机构共同为其授予单一学位的证书活动”[1]。根据国际著名高等教育学专家简·奈特的分类,认为联合学位本质上属于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一种类型。[2]而“按层次划分,则属于研究生层次,可分为硕士联合学位和博士联合学位两类”[3]。据文部省的数据表明,日本研究生人数规模从1991年的98,650人增加到了2014年的233,633人,短短20年间增长了137%。[4]日本作为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国,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早在2008年,日本便进一步改革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开始实施联合学位,但直到2014年修订《大学设置基准》(1956年文部省第28号令)的学位法律规定,并出台了《构建与外国大学的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指导方针》(2014)(以下简称《2014指导方针》)的具体执行政策后,才鼓励大力推行。[5]截至2014年底,日本共有151所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学位项目,占高校总数的20%,其中国立大学占实施高校的52.3%,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提高。[6]从联合学位证书的类型上划分,日本的联合学位所颁发证书属于单一联合学位证书,即由跨境联合培养的两所或多所院校共同颁发,区别于双学位证书和单一学位证书。[7]日本高校实施的联合学位,实则是对原有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既存的弊端而进行的有益改革实践,经过引进、移植和改造,逐渐将联合学位作为其研究生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日益典型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机制,日本实施的联合学位将“国际化”与“研究生培养”的丰富内涵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质量。

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处于深化改革时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亦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应有之义。为此,深入分析日本实施联合学位的背景与动因、主要内容及特点,将对我国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与动因:日本实施联合学位的多重推力

(一)政治动因:国家战略与发展目标的转变

国家战略与发展目标的转变是日本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联合学位的主要动因。自二战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复苏和经济强国地位的巩固,日本帝国意识再起,改革重心逐渐由经济转向政治,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意图遏制中国的崛起。日本为进一步增强国际政治话语权和扩张国内军事力量,大力开展“争常外交”,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探讨修改宪法,意欲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这一系列措施,表明日本国家战略与发展目标已发生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教育对此作出迅速反应,基于此,日本在教育法规、教育体制、教材编纂等方面进行调整,其改革逐渐偏离符合世界潮流的个性化、信息化方向。尤其“90年代后半期以来,鹰派政治家和官僚无限制地介入到教育改革之中,将本来良好的教育改革愿望强制性地和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8]。因此,这在一定层面上导致了教育改革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而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也与之谋求国际政治大国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相契合,使得联合学位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国家中心主义色彩。

(二)经济动因: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日本加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机制改革、推行联合学位的基础动因。在战后30年中,日本凭借模仿和借鉴“西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日本经济产业的快速工业化输送了规模可观的人才,有效支撑和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日本对外经济依赖程度的加深,迫使其不得不设法提高经济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且在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原有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的转变,[9]都不可避免地要求对现有研究生培养结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要求。特别是,当前日本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来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致使对大量通晓国际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多国语言的国际性复合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可以说,“日本经济结构和全球化步伐决定了其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10]。因此,通过联合学位来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已然成为最佳的选择。

(三)社会动因:人口结构与教育需求的变化

人口规模与教育需求的变化是日本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联合学位的直接动因。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子化现象突出,少儿(0~14岁)人口出生数大规模减少,由 1980 年的 2751.2 万人减少到 2016年的97.7万人,出生率减少了96.2%,呈现持续性下降的趋势,[11]进而引发了高等教育系统的调整。“2007年,日本宣布进人‘大学全人时代 ,即高中毕业生数量与高校招生数基本持平,学生有升学意愿就可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12],这一变化的主要诱因就是日本社会人口结构中适龄人口总量的缩减。这直接导致了日本高校研究生生源总数的减少,同时家长和学生的受教育需求也从接受一般院校教育转向获取名校优质“个性化”教育资源,[13]由此引发了公私院校间日趋激烈的招生竞争。各院校为争夺有限生源,以牺牲考试难度和录取标准为代价,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下滑,出现了高校招生困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问题。因此,日本推行联合学位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扩大国际留学生规模,同时提升本土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文化动因:危机意识与预见思维的强化

日本民族文化中危机意识和预见性思维的强化是其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实施联合学位的重要动因。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再到战后时期,日本这种岛国文化中的危机意识与预见性思维,有力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危机意识根源于日本民族的单一性、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社会的复杂性,也使得日本在面临威胁时会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大国文化心态”乃至“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心态”的民族主义方式表现出来,[14]而预见性思维也恰是从危机意识中诞生。这种危机意识和预见性思维反映在研究生培养上,就是能够吸收与适应外来教育思想并基于主体的内化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社会面临的各类危机,刺激了政府出台《21世纪COE计划》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政策,不仅预见性地储备未来科研技术人才,而且将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国际化创造性人才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实施联合学位也可看作是日本为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进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具体化措施。

二、内容与特点:日本实施联合学位的本土实践

日本以实施联合学位来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机制改革,特别是2010年以来,相继发布了《和外国高校构筑双重学位等有组织、持续性的教育合作关系的指南》、《构建与外国大学的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指导方针》等,逐步规范和规定了联合学位的各项实施细则,为进一步的实施扫清了“无法可依”的障碍,使联合学位的主要实施内容以及进程均有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以及配套政策支持。在推行联合学位过程中,其基本实施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严选合作标准和实行多元选拔

在某种程度而言,联合学位项目的质量保障和吸引力取决于合作的标准,而这种合作标准多源于严格的高要求。日本联合学位项目选取国外合作大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合作大学必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高等教育机构列表中的正规大学,具备法定办学资质和条件;二是合作大学所在国必须认同联合学位的培养方式,接受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协议;三是合作大学有开设同水平层次学位的资质和授予权;四是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校园、校舍、设施等),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同时,签订合作协议时要基于以上标准,并保证稳定、持续的教育合作,协议具体内容包括:(1)联合学位项目的开设目的、招生对象和招生规模、教学师资、学习年限、教育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学位授予、经费来源及分配、奖学金及资助、退出机制等方面;(2)明确各大学通过联合学位的协议要开展怎样的活动;(3)该项目能够最大化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4)成立协议会,定期召开会议,起到协调的作用。例如:名古屋大学明确提出,联合学位项目合作方优先选择“世界排名前20(The top 20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的院校。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日本联合学位项目遴选合作对象的标准具有明显的“择优合作”和“资源互补”特征,对标准的严格高要求贯穿始终。

日本联合学位项目入学者的选拔具有规范性和多元化。首先,日本各类联合学位项目的招生计划里都明确写明攻读的学位、毕业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安排、学费、奖学金等内容;重申了协议下的入学资格必须同时满足合作国的教育制度所规定的范围,一旦入学,将取得合作双方高校的学籍。其次,日本联合学位项目从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出发适时调整不同类别专业项目的招生人数并兼顾学生个体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特长。再者,在招生过程中,选拔方式多样。既有开放入学,也存在考试形式。考试方式有笔试和面试环节,其设计侧重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术态度和应变能力这几个方面,而开放入学同样需要考核申请者的专业背景、学业成就以及研究思维。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包括:前期学历证明(学歴証明書)、成绩表单(成績が績ポイント)、TOEFL79或IELTS6.5英语水平证明(外国語能力)、1~3份教授或同等职务人员的推荐书(推薦書)、个人简历(個人の略歴)以及学习计划(専攻分野及び研究計画)等,这些证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选学生的质量。这些做法使得联合学位项目的招生选拔呈现出了兼顾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追求卓越以及注重个性多元的特征。

(二)共同开发课程和弹性学分管理

在联合学位项目中,课程设置的优劣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为保证课程质量,日本联合学位项目的做法是:(1)共同编制教育课程。在合作双方认可前提下共同进行课程的研发和编制。(2)设立非正式的课程咨询与规划小组。对共同编制的教育课程进行审议,强化课程研发和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日本联合学位还进行“项目—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具体是将双方共同的课程研发与编制嵌入到专业和项目之中,以合作院校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来带动专业的内涵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可以有效地替代因学分互认体系不健全而造成的学分认证标准不一的问题。此外,日本联合学位共同编制的课程打破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并开设课外实践基地以保证顺利实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国际合作医学专业为例,该联合学位项目是名古屋大学和阿德雷德大学联合举办的,其课程基本由双方教师共同编制或共同认定,课程具体内容由授课教师动态调整与更新;且实践课程比例占课程总数的1/6,同时课程内容注重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推进多领域知识组合的纵深发展,以培养学生跨领域思维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以上做法表明,日本联合学位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将“共同研发、动态调整、理论结合实践”三者融为一体。

学分作为“测算学生履修课程学习量的基准,其基本原则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除必修科目以外的学习课程,取得足夠的学分数作为毕业的最低条件”[15]。日本联合学位项目实行以“学生选择为中心”的学分管理,是在遵循两国规章制度、共同协商原则基础上,来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具体到实践中,项目的学分管理基准主要根据日本《大学设置基准》对各层次、各种类型课程所占学分数的明确规定(见表1),在此要求框架内,设置课程履修学分上下限,划定可选课程数量(含跨学科课程)以及任选课程比例,目的是为了保障联合学位培养的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超过70%的大学均对学生的实习经历开展学分认定。当前,推行联合学位项目的高校也开始尝试借鉴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日本已有意对联合学位项目的学分管理作出本土化改变,使之更具有“日本机制”特色。

可以说,日本联合学位项目的学分管理是一种基于预设规定框架下的灵活性选择机制,具备相当程度的弹性化特征。

(三)拓展资金来源和提升师资国际化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日本联合学位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经济基础。日本联合学位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研究生所缴纳支付项目的全部费用。这些费用包含:学费、教材费、住宿费以及其他费用。这是主要的办学活动经费。(2)政府日常性经费拨款。这部分拨款通常用于支持各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联合学位作为国际合作学位中的一部分,实际所得经费不多。(3)教育援助项目的经费支持。主要来自日本文部省一系列“教育GP”中的资助,数额亦不多。此方式最为隐晦和间接,先是对所申报专业进行补助,之后依托于该专业举办的联合学位项目才能获益。(4)国际组织或社会基金资助。此类的经费来源是最少的,在日本现有实施联合学位的所有大学中几乎未见提及。日本联合学位资金来源渠道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不占优势,但令人称赞的是,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红利”,从 “高质量教育推进计划”(亦称教育GP)中获得经费。其原因在于,该计划对日本境内的大学(包括所有大学和短期大学)都进行经费援助,申报主体除了大学、院系、学科之外,还允许以专业为单位申报,这一条件为以专业为载体的联合学位项目获得资助经费提供了“方便之门”。

日本联合学位项目提升师资国际化是通过強化FD(Faculty development)制度来实现的。此举不但解决了参与项目教师的培训问题,而且利用既有制度的平台资源,有效节约了教师培训的经费成本。据最新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FD制度落户日本,到2014年已有74%的大学设立了FD委员会。[16]此制度具体是对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入职前和入职后两个阶段开展培训,重点在教学技能、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言语等方面增强教师在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技术、方法以及实际语言讲演的锻炼与学习,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其中,外国语能力是教师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日本在实施和强化FD制度后取得明显的成效(见表2),从2008年到2014年之间,日本的大学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实施英文授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英文授课大学数量的增长表明了日本本土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也为联合学位项目提供了师资保障。

所以,充分利用既有政策制度“红利”,进而结合项目自身需要来扩展资金来源渠道和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是日本联合学位项目的又一鲜明特征。

(四)开展学业审查和规范学位授予

日本联合学位项目的学业审查,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定相结合、“学习”与“发展”相结合,主要做法是:一方面,通过构建多维度的发展性评价咨询体系,在成绩评定和论文考核的基础上,对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完成率、平时考试成绩等方面进一步考核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效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并反馈到改进计划中以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和个性化、全方位发展。其中,成绩评定要求合作双方学校均采用国际通行的GPA制度(平均学分绩点制度)等成绩认定方式,以便合作双方教师在相互检查等环节,保证成绩评定标准的一致性和通用性;论文考核要求学生参照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严格遵循相关学术规范,以日语或英语写作,并严禁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完善项目的国际认证和评估。重点从项目培养目标、项目办学质量、项目实现程度以及项目经济效益等指标开展评估和认证活动,实现覆盖入学、在读、毕业等环节的全程性动态追踪评价,借助外部评估和认证结果用以把控项目内学习者的学业质量,进而保证了培养质量。日本联合学位项目的学业审查,体现其评价的综合性、一致性与过程性的特点。

联合学位项目的学位授予是项目运作过程中最为受人关注的一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日本联合学位项目学位授予的类型基本上是以合作院校共同颁发单一的写实性学位证书为主。日本联合学位项目规定,在读学生毕业取得学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见表3):(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共同制定的所有学业要求;(2)达到合作双方所在国各自授予学位的要求。当然,也会存在特殊情况,当个别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突出并经过自身努力在计划时间内提前完成学业,则准予其提前毕业并授予相应学位。而学位论文作为获得学位证书最为关键的部分,在日本联合学位项目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日本联合学位项目对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及其他的学位授予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第一,学位论文的选题以及撰写过程应由合作院校双方导师共同确定和指导;第二,合作院校双方共同对学位授予的各项标准进行审核,重点考察学位论文的结构完整性和内容原创性;第三,审核员由双方在本国具有正规教师资格且学术水平相当的教师组成;第四,合作大学校长联合署名国家承认的单一学位,具体由合作的哪一方颁发,据照协商而定。

由此可见,日本联合学位项目学位授予的规范性、契约性以及受协议法规干预较多的特征明显。

三、借鉴与启示:中国情境下实施联合学位的探讨

2012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的方针政策;2013年教育部等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教育部启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已进入自主探索的实践时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核心任务。而日本通过实施联合学位来进行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质量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未实施联合学位。然而,推行联合学位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机制改革的趋势,可以预见,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实施联合学位。事实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打下了基础,但要实施联合学位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供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制度框架

完善的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是联合学位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日本联合学位项目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以快速的发展,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2014年日本政府修订《大学设置基准》(1956年文部省第28号令)中的学位法律规定,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联合学位的合法性地位,随后中央教育审议会出台《构建与外国大学的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指导方针》政策,保障联合学位的实施。因此,解决法律法规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的问题是我国急需完成的首要步骤。具体来说,要建立起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出台相应的实施指导政策方针,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相互补充,借助法律法规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以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来协助法律法规的落实。从而,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解决“学位属地主义”问题,破解不允许国内外高校合作授予单一学位的难题,为我国联合学位提供最根本有效的保障,这对于完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制度框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进行课程创新性建设与研发,丰富研究生课程的实质性内涵

课程内涵的建设对于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实施联合学位过程中,日本的创新之处并不在于合作双方共同编制课程,而在于实现了“项目—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创造性地将课程国际化内涵建设嵌入项目和专业中,增强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当前,我国高校在课程建设上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积极发挥創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来开展课程内涵的建设与研发工作。根据课程建设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精准施策:(1)规划期。参照国际研究生课程通用的“开放性、国际性、信息化”标准,设置“厚基础-重前沿-跨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开发“科研问题-解决方案”式的课程机制。(2)实施期。提供多样化、多模块的课程,并以实施弹性学分制为基点推进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3)反馈期。对课程规划、实施、效果等课程要素进行过程性的动态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改进计划中。进而,为联合学位的实施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课程。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制度,提升研究生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国际化师资是开展联合学位项目的重要条件,也是人员国际流动和知识跨界转移的结果。特别是对研究生培养来说,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师队伍更显重要。日本联合学位师资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得益于其善于借助已有的FD制度来开展教师的培训。我国要推行联合学位,就不能回避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这一问题。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借助已有的教师培训制度、政策和资源共享平台(如,30所高校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开展研究生教师队伍,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团队培训,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专业能力。(2)探索出台针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培训的专门性指导意见。意见应明确培训的目标、要求以及内容等,以弥补现有政策的不足。(3)构建国际化师资的持续培养与支持体系。最关键的是要提供专项资金资助,开发各种研究生师资队伍培训项目,扩宽教师的国际学术视野。通过以上措施,为联合学位在中国的实施,提供国际化师资人才储备。

(四)实施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国际化意识与科研能力

多导师联合指导培养模式是对单一导师制的有益补充,是联合学位项目中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日本联合学位项目从课程编选、教法选择、学业审查乃至论文撰写等几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环节均是进行双导师联合指导培养,也因此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基本还是以单一导师制为主,限制了研究生国际化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实施联合学位项目,还需改变这一状况,应实施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增加跨学科背景导师组。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方面,增加导师组中具有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比例,突出不同导师的研究专长与特殊技能,促进导师间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交流,实现“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并赋予联合指导的导师们以更多自主育人空间与职权;另一方面,通过量身定制“私人”培养计划,挖掘每一位研究生的科研潜质,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培养。如此,可以促进研究生国际意识、自主科研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为联合学位项目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

四、结语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联合学位对中国尚属新的事物,但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观念创新和实践突破,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新思维在政府和高校等组织的应用,而非纯粹模仿修补传统做法。联合学位高度聚集了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项目资源,通过整合合作各方的比较优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于我国而言,可为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提供一个契机,促使研究生培养机制转变,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质量。日本将联合学位引入教育领域,并主动运用到人才培养之中,即便实施时间尚短,但已日见成效,这些都值得我国去学习和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不应也不能简单地移植照搬,想要联合学位真正对研究生培养发挥切实作用,就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本土化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调适和创新,寻找与我国实际相契合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3]李海生.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类型探析[J].学位与研究教育,2013(12):48.

[2]Knight J.Joint and Double Degree Programmers:Vexing Questions and Issue[R].London:The Observatory on 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2008:5.

[4]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審議会大学分科会大学院部会審議まとめ参考資料[EB/OL].[2017-10-11].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ousa/koutou/068/gijiroku/icsFiles/afieldfile/2015/11/25/136429008.pdf.

[5]中央教育審議会大学分科会大学のグローバル化に関する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我が国の大学と外国の大学間におけるジョイント?ディグリー及びダブル?ディグリー等国際共同学位プログラム構築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EB/OL].[2017-10-11].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4/houkoku/1353907.htm.

[6]文部科學省高等教育局大学振興課大学改革推進室.平成 26 年度の大学における教育内容等の改革状況について(概要)[EB/OL].[2017-10-11].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daigaku/04052801/__icsFiles/afieldfile/2017/02/17/1380019_1.pdf.

[7]杨辉,许明.联合学位: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53.

[8]罗朝猛.日本《教育基本法》修订的历程、动因、内容及其争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7(8):62.

[9]侯珺然.基于技术创新的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84-289.

[10]赵晋平,单谷.日本的大学国际化人才战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84.

[11]厚生労働省.平成 28 年(2016) 人口動態統計の結果[EB/OL].[2017-10-11].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jinkou/geppo/nengai16/dl/kekka.pdf.

[12]李建民.日本私立高校的政府资助体系—21世纪以来的变迁与动因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4):84.

[13]李昕.个性化: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11):93.

[14]沈世培.中日近代化过程中文化比较问题探讨[J].日本学刊,2017(3):129.

[15]刘琪.日本高中学分制的变迁和多样化的学分制高中[J].全球教育展望,2003(2):43.

[16]文部科学省.大学における教育内容等の改革状況について(平成26年度)[EB/OL].[2017-10-11].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daigaku/04052801/__icsFiles/afieldfile/2017/09/06/1380019_1.pdf.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