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晶晶
【摘 要】幼兒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媒体通过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呈现出来的“幼师”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幼师群体的认知。本文选取《人民日报》近10年来对幼师形象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对幼师群体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其中负面新闻报道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多以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为主。
【关键词】人民日报;幼师形象;舆论引导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学前教育成为两会代表们的热议话题,更有不少人大代表呼吁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到: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要做到继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起草学前教育法等必要措施来重构学前教育体系。
幼儿老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不仅承担着引导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智力发育的重任,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位合格的幼儿老师,影响着一个家庭同时也影响着国家下一代的发展。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对有关幼儿事件的报道,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幼师整体形象的评价和看法。
回顾2017年,我们会发现中国家长都在关注一个焦点话题:幼儿园能让家长安心吗?2017年11月23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涉嫌虐童”这一爆炸性新闻事件迅速占领了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携程虐童事件”风波未平,“红黄蓝幼儿园虐童”再起,“儿童安全”话题又重回舆论场,成为热议焦点。
(一)研究范围
考虑到研究的便捷性和操作性,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依然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占据主流位置,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在舆论场上仍然首屈一指。《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作为主流媒体的“领头羊”、“排头兵”,在重大事件上能积极主动进行舆论引导,设置议题,及时辟谣,有效地引领舆论导向。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到主流媒体如何对幼教的相关问题进行报道。本研究选择的研究时间为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十年间《人民日报》对幼师群体的新闻报道。
(二)研究方法
笔者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及读秀数据库,分别以“幼师” “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为关键词,搜索2008年1月1日 - 201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闻报道。本研究剔除搜索结果中下列情况的报道:一是重复的文本(正文相同标题不同的报道)。笔者根据每篇报道的倾向性将文本分为“正面”、“中立”和“负面”三类。二是报道内容中含有“幼师”,但“幼师”不是报道主体的文本。为了保证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及读秀数据库得到新闻报道为:学前教育960条,幼儿园老师102条,幼教142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新闻,所得报道共计239篇。
本文整理《人民日报》对幼教报道的239篇报道,对其报道数量、倾向、内容、体裁、关键词、标题等进行了分析。
(一)报道数量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日报》中关于幼师形象的报道在十年间总体上是上升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媒体对于幼师的中性报道是逐年增长的,2008年报道数量为12篇,2017年的报道数量提升到32篇。其中,幼师的正面报道呈现下降的趋势,幼师的负面性报道呈现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之前,媒体对幼师的形象建构主要是“园丁”这一正面形象,而2012年的“颜艳红虐童事件”,使得整个舆论场对幼师的形象看法发生了变化。2008-2011年间,《人民日报》对幼师群体的报道数量相对稳定,而在2012年之后,《人民日报》不仅在总报道数量上增加对幼师群体的关注,负面报道也从2011年的16.6%上升到2017年的37.5%。
(二)报道体裁与内容
笔者将《人民日报》幼师的报道体裁分为4类:消息、通讯、评论、其他。《人民日报》大量采用字简洁、时效性强、重视客观事实的消息类报道,主要发布一些政策性的新闻,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措施等,如2017年11月10日的《师范类专业检测认证标准发布》、2017年12月27日《老幼受关注安居成焦点》、2016年12月5日《第三届中国幼教年会聚焦教育资源均等化》。同时,《人民日报》在对幼师正面形象的报道中,多采用人物通讯的方式,能挖掘幼师群体身上的新闻价值点,将一些典型的先进事迹、人物特点等多角度的展现,增加了对幼师群体的家庭现状、志愿活动、工作日记等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的媒介呈现。如2017年1月31日《孩子王评上“副教授”》、2017年7月27日《村里教书我骄傲》、2016年9月10日《因为爱,付出再多也心甘》、2015年12月4日《善工家园,扶起折翼的天使》。此外,代表媒体立场和态度的评论数量也是逐年增加,尤其是在负面报道高发的年份,《人民日报》作为舆论引导的先锋,及时发言,力图客观真实呈现事实理性态度。如2012年11月21日《惩罚虐童,道德不能代替法律》、2013年9月17日《向虐童暴行亮出法律之剑》、2016年3月10日《入园难如何缓解》、2017年12月29日《打击虐童行为,绝不手软》。
(三)报道倾向
笔者从239篇新闻报道中,根据标题、关键词以及正文发现(表2),幼师正面形象的报道多涉及园丁、先进事迹、敬岗爱业、标兵楷模等关键词;负面形象的报道多涉及虐童、幼师犯罪、校车事故等关键词;中性形象报道多涉及幼师教育改革、人才培训、师资素质建设等关键词。
(一)多以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为主
2012年10月,浙江温岭“颜艳红虐童事件”;2014年3月,在西安市枫韵幼儿园,情绪失控的家长不满幼儿园工作人员给孩子集体喂药;2017年11月初,携程托管亲子园教师打孩子事件。“虐童”、“低学历”、“不专业”、“门槛低”这些词语在媒体报道中大量呈现。长此以往,舆论场中对于幼教工作难免形成了刻板成见。刻板成见是由沃尔特·李普曼提出的,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1]
《人民日报》在舆论引导和事件掌控上,主要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舆论。以2017年为例,“携程亲子园”、“红黄蓝幼儿园”等“虐童”事件发生后(表3),《人民日报》在报道体裁上,多采用评论文体,加强舆论引导。如,《幼儿园唯有爱心值得托付》中提到:提高准入门槛、提升幼师素养,是解决虐童难题逃不开的一环,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可深究一层,为何我国幼师门槛普遍偏低?根本症结还是在于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2]在《灵魂工程师首要的资质》中谈到:无论是“幼教”“成教”还是其他各类教育,教育工作的底色其实就一个字——爱。办教育者要有爱,管理者要有爱,从事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更要有爱。只有这样,“问题孩子”才能不再是问题,家长的担心才能变为放心。[3]在《亮剑,让孩子远离伤害》中说到:对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也应该加强管理,在鼓励支持社会办学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照看困难的同时,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一证了之”——只管发证,不管监管。[4]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重大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上是及时而有效的,使得公众对幼师群体形象的舆论得到分流和平衡。
(二)重塑幼师群体正面形象
我们发现,幼师群体在近年的新闻报道中多属于“失语者”,一些新闻报道中采访的对象多为受害者及其家属,而对幼儿园教师本人及其幼儿园相关利益承担者没有进行过多的采访,这使得幼师在一些家长心中难免形成了负面形象。
《人民日报》作为舆论场的代表,在不回避事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引导社会舆论,使得舆论的声音得以分流。笔者从《人民日报》对“幼师”群体的报道样本分析得出,幼师“园丁、先进事迹、敬岗爱业、标兵楷模、乐于助人”等品质的新闻都属于正面报道,这些积极的正面形象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幼师群体。
结语
幼儿教师形象关系到教师的职业效能,关联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更关乎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因此,有效扭转当前社会中弥漫着的对幼儿教师形象的错误认知,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中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重要课题。[5]《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幼儿教师的数量尤其是质量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实现“幼有所教”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保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6]不得不承认,当前幼教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确实是造成家长忧虑的主要原因,但是当这种从“家长式忧虑”到“中国式忧虑”,就不仅是幼教体制问题,也是社会舆论的问题。
注释:
[1]夏倩芳, 张明新.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
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2).
[2]丁雅诵.幼儿园唯有爱心值得托付[N].人民日报,2017-12-07.
[3]刘大潮.灵魂工程师需要的资质[N].人民日报,2017-11-16.
[4]徐隽.亮剑,让孩子远离伤害[N].人民日报,2017-11-15.
[5]吴文涛,张 旭.现实·媒介·认知: 幼儿教师形象的三重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
[6]李培林.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安徽大學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