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论类访谈节目的有效传播

2018-05-09 06:14皮文理
新闻世界 2018年5期

皮文理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媒体传播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为让电视节目的每一次传播都有意义、有效果,包括政论类电视访谈在内的电视节目形态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观众 “贴近性” 的研究和实践,只有真正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的节目或作品才能真正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政论类访谈节目;节目策划;贴近性

政论类访谈节目由于其政策性较强,所以有别于其他访谈节目,如果操作、策划不好往往形成“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所以如何提升节目的贴近性和可视性,成为了政论类访谈节目是否达成有效传播的关键。

一直以来,天津广播电视台对“全国两会”、“党代会”等重要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都格外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常规日程性、消息类报道之外,还专门策划了专题访谈节目,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代表(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新闻当事人等嘉宾与主持人访谈的形式,对重要会议上的文件、报告进行解读和分析,拉近会议内容与观众间的距离,而如何把这些政论类信息报道好、宣传好、传播好,也成为了媒体人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天津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在北京搭建演播室,全方位立体式地对全国两会进行了报道。《全国两会专题访谈》是利用“演播室嘉宾访谈+新闻短片+新闻当事人连线”模式报道大型政治活动的一次探索,笔者也有幸成为这次大型报道中演播室访谈环节的参与者,回过头来看这次高强度、时间长的专题访谈报道,有些经历和感受确实值得总结。

《2018全国两会专题访谈》是利用嘉宾访谈的形式对这次两会议程和“十九大”报告中的新论断、新特点、新目标、新要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落实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比消息类新闻更具策划性和深度性,如何通过访谈环节把“高大上”的政治性会议做得既“高端、专业、权威”,又“灵活、生动、易懂、好看”,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访谈的“贴近性”尤为重要。

一、话题要“俗”也要“熟”

选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基础,通常意义上,找到了好的选题,新闻报道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针对电视直播访谈节目而言,找到了好的访谈话题,访谈也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所以话题不要有距离感,要让受众感到“熟悉”。

2018年全国两会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盛会,如有修宪、审议《监察法》等重要议程,专业性很强,但也是因为它的专业性,使得观众接受它的门槛偏高,只有对政治、法律等感兴趣或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可能对它产生好奇,并保持收视的延续性,所以如何让普通观众不仅仅是看看热闹,而是在收看节目的同时积极融入“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解读内容让观众看懂、爱看,成为了政论类访谈节目策划的重要原则和目的。

为了让节目更“接地气”,《全国两会专题访谈》采编团队在节目策划环节就尽量让“大事”“小入”,例如在解读乡村振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话题中,我们通过“采蘑菇的小姑娘”、“滨海新区功能区合并”等话题设计,通过采访普通人和具体事件的当事人,并依托新闻事件找更多与百姓生活相关的话题与人们实际生活相联系,甚至让观众产生好奇,最后我们发现这种“高大上”向“接地气”的转化方式,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在“监察体制改革”的话题中,我们就通过动画等元素,展现监察“全覆盖”的特点,让受众更直观地了解监察体制改革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反腐中的作用。在教育改革的话题中,我们结合天津“中小学5点半放学”的新闻事件,采访学校校长和家长等新闻当事人,全面解读了教育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及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通过话题转化,把讳莫如深的政治性话题变成了百姓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性较强的大型政论访谈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增进了受众对此类节目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力。

二、嘉宾要有“身份”

访谈是通过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交流的方式,表达观点、看法、评论事实的一种节目形态,嘉宾在节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一个“身份”合适的、善于表达的、有故事有相关背景的嘉宾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访谈节目的成败。

此次直播节目中为了通过嘉宾访谈的形式,更好地把会议的相关内容展示给观众,策划团队在嘉宾挑选上遵循了嘉宾要有“身份”的原则,我们坚持了“学者+代表(委员)”的搭配方式,让嘉宾之间形成“身份”互补。例如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一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了两位特别的政协委员,分别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钟茂初教授和恒银金融的董事长江浩然,二位嘉宾有恰当的社会身份,他们结合各自的工作领域,通过生动的故事介绍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既有高度也有灵活度。在谈及高质量发展中,两位委员结合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美好蓝图,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落实措施,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另外因为有了各自的“身份”,钟委员结合自己学术调研的成果详细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和之前高速增长的区别,以及高质量发展会对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积极影响。江委员则结合自己经营企业的实践,详细解读了企业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需要客服的困难。最后通过节目访谈效果我们也发现,他们各自的“身份”和“角色”,特别“身份”之间的互补性,的确为访谈增添了生动性和故事性,这也是话题要“接地气”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嘉宾的身份让“接地气”进一步深化。

三、内容要有“故事性”

访谈节目由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展開和推进,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参与者“语言”能力的影响,语言生动、清晰、明确,气氛活跃的谈话往往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并保持良好的收视,但是如果语言平淡、气氛低沉的访谈就很难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如何提高访谈节目的“可看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访谈过程的“可听性”,而说有“人情味”的话就是突破口。

但对于嘉宾来说,由于电视节目无形中会给参与者带来“主动紧张”和“被动紧张”的情况,所以如何让参与者放松心态、自如交谈是增进此次直播访谈“可听性”的关键。为了减少嘉宾与主持人之间,嘉宾与嘉宾之间的陌生感,在录制前,策划团队与嘉宾进行了多次沟通,并把每期节目的嘉宾集聚在一起进行了多次沟通,一方面打消了节目参与者认识时间短而产生的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让嘉宾熟悉节目流程,减少紧张程度。而前期有效充分的沟通,也让参与者之间从“陌生”走向“熟悉”,状态也由最初的“紧张”变成了“放松”,所以最后直播状态下的访谈更像是一场“朋友间的聊天”,语言和访谈状态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这种状态下也激发了嘉宾更多的表达欲望,副语言等表达也更加自然,从而达到“聊天”、说“有人情味”的话的状态,把经济类演播室访谈变成了朋友间的聊天。

在《全国两会专题访谈》的录制过程中,为了让嘉宾更加放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好故事,节目工作人员邀请语言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嘉宾的谈话方式进行了辅导,比如尽量说短句、尽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设置悬念,先说过程后说结果等等,有效地提高了有声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四、言之要有“物”

上面也提到,访谈节目更多地受“故事性”的影响,虽然通过提前沟通等方式可以解决“故事性”层面的问题,但是毕竟电视是视听的综合展現,增强访谈节目的“可看性”不仅仅要从“可听性”入手,访谈直播期间相关“道具”的正确使用也为节目加分不少,“好听”更“好看”,言之有“物”的话,可以让访谈有落点、更有亮点。

在此次报道中,我们就充分利用“道具”来展示相关话题、政策、战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通过“道具”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例如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期节目中,如何把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生动地展现出来,特别是产业振兴如何更直观地解读好,我们通过连线的方式,把天津蓟州区经营蘑菇生产和深加工的工人“请进”演播室,把“产业”落实到具体的“蘑菇”,使观众对产业振兴有了“物化”的了解,这个环节成为当天节目的一个亮点。另外我们还结合相关“道具”展示了“机构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宏观话题,在滨海新区功能区合并,相关处级干部需要竞争上岗的故事中,我们结合干部聘书这样一个“载体”,因为聘书是有期限的,不是终身制的,所以这一“载体”体现这次滨海新区的改革,特别是处级干部岗位的调整,是动真格,是真动奶酪,也展示了滨海新区干部接受改革、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引领改革的思想解放过程。

正是有了这些具体的“物”,嘉宾的“言”就有了载体,同时也对“言”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增强了观众看节目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感和好奇心。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媒体传播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让电视节目的每一次传播都有意义、有效果,包括政论类电视访谈在内的电视节目形态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观众“贴近性”的研究和实践,只有真正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的节目或作品才能真正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鲁健.电视访谈节目主持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熊征宇.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传播能力解析[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3]卫宁,周磊.浅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J].中国电视,2000(06).

[4]郑双美,邹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及路径探析——对《新闻1+1》系列专题节目的思考[J].新闻界,2014(09).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