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云
成都市“十三五”旅游规划中确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对成都市旅游经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协调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共同发展,并推动成都市全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对于成都市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讨论[1-5],如邹芸结合成都市旅游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现状,提出产业渗透模式、产业重组模式和产业延伸模式的发展模式。刘彬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者的饮食消费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旅游者的饮食消费体验,提出“旅游者的自我矛盾”的概念[6]。李湘云以成都为例,采用词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网络游记的分析得出“智”、“仁”、“雅”和“乐”是成都目的地品牌的个性特征[7]。黄松通过模拟仿真运算构建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认为成都是代表目前中国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普遍水平的城市之一[8]。方茜构建了城市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成都天府新区为研究对象。认为会展博览和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是未来十年的主攻方向之一[9]。谢卫通过问卷调查与文献资料法对制约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的瓶颈进行了分析[10]。同时,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特征分析已经在广西、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河南、福建和东北等地区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11-16]。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特征分析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作为旅游业发展迅速的成都在此类学术研究上仍然属于空白。因此,此次采用地理集中指数、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基尼系数从整体上对成都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做出较为深层次的探讨,其次通过偏离-份额、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成都市各县市区旅游经济时空发展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面积1.24万平方前面,下辖9个区,6个县和4个县级市。成都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境内拥有2处世界遗产,建成国家A级景区77处,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2010年成都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738.3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国内旅游收入584.6亿元,增长20.5%。全年接待入境游80.2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9亿元,分别实现24.1%和22.2%的增幅。至2015年,成都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89亿人次,年均实现30.06%的增长幅度;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86.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9.97%;接待入境游客230.1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31.16%。旅游外汇收入8.73亿美元,年均增幅为33.51%。除旅游外汇收入外,其余指标数据增幅均超过四川省同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①,尤其在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方面。
2010-2015年,随着成都市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和重视,成都市各县市区旅游基础建设和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旅游经济发展成绩突出。
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基尼系数是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常用研究方法;在分析经济时间演变常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等。在朱沁夫[17]、刘佳[18]和苏建军[19]等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采用以下指标进行研究分析:
1.区域差异空间分析
(1)地理集中指数,衡量成都市旅游收入的空间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中,G表示地理集中指数,值介于0至100,值越大表示集中程度越高;Xi是第i个地区旅游总收入;Y表示成都市旅游总收入;n表示成都市县级行政区数量。
(2)锡尔系数。用于分析成都市内部区域间的差异,并反映出区域内差异的变动方向、幅度,以及各自在总差异中重要性。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中,I表示锡尔系数值,值越大,表示成都市区域内部旅游总收入差异越大,反之则越小。表示研究时间段内成都市旅游收入的平均值。
(3)赫芬达尔指数。用于测量成都市旅游产业集中度的总和指数,值介于0到1之间,赫芬达尔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成都市旅游产业集中度越高;越接近于0,表示成都市旅游产业集中度越低。计算公式如下:
(4)基尼系数,主要是测度成都市旅游经济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4中,Gini表示基尼系数,取值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成都市区域内部旅游收入差距越明显;Pi表示区域内第i个地区占成都市旅游收入的比重,N表示成都市区域内县级行政区数量。
2.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把成都市旅游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以上一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在某一时期将区域自我旅游经济总量分解成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或者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旅游经济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计算公式如下:
此次研究以成都市区域内19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因此在遵循研究数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真实性等原则下,旅游经济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成都统计年间》(2011-2016)成都市所属各县级行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5)。旅游景区数据主要从《成都市A级景区名录》中整理获取。
选取2011、2013和2015年三个时间节点作为分析时间段,根据成都市各县市区2011-2015年旅游经济发展数据,通过公式(1)-(4)的计算,可以得到表1:
表1 2010-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2010-2015年,成都市旅游收入地理集中指数整体上呈现出下滑趋势,值从33.2908下降到19.1768。表明成都市旅游收入空间集中程度逐年降低,显示出2010-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分散趋势,旅游经济发展地区性差距持续缩小。锡尔系数从2010-2015年整体上维持在[0.3491,0.4824]之间,整体变化不显著,处于中等水平,显示出成都市内部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性不明显。在赫芬达尔指数上。2010-2015年,赫芬达尔指数表现出下降走势,值由0.1108下降到0.0368,下降幅度明显。说明成都市旅游产业整体上集中分布趋势显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垄断性加强。2010-2015年的基尼系数整体上出现小幅度下降。其中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值为0.6388;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值为0.7695。由此可见,成都市旅游收入超过基尼系数警戒线0.4,说明成都市各地区间旅游收入存在差距较大,空间分布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除地理集中指数出现下降外,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基尼系数三项指标均是上升趋势。以上分析表明,2010-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并未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总体上集中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间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地域性差异较大。
根据成都市19个县级行政区2010-2015年旅游经济发展数据,并按照成都市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分为2010-2012年和2013-2015年两个时间段。同时,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公式(5)-(7),计算得到表2:
表2 2011-2015年成都市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通过ArcGIS软件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表2中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成都市各地区旅游经济差异性特征可以将成都市19个县级行政区分为5类。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2010-2012年成都市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聚类
图2 2013-2015年成都市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聚类
根据图1和图2可知:在份额分量方面。2010-2012年,份额分量合计为1791.13。其中,青羊区和金牛区的颜色最深,表明青羊区和金牛区的份额分量最高,值分别为305.45和269.19,属于Ⅰ类区域;与此同时,都江堰市、锦江区和武侯区紧随其后,值分别为221.57、202.46和185.09,属于Ⅱ类区域。蒲江县、崇州市、新津县、青白江区、彭州市和金堂县的颜色最浅,表明此部分地区的份额分量最低,值分别为23.94、20.89、17.24、16.98、12.62和6.53,属于Ⅴ类区域。此格局一直持续到2013-2015年,显示出青羊区和金牛区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对成都市各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其他地区。并且,2013-2105年份额分量总值上升到2327.04,涨幅为29.92%,表明成都市旅游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状况。
在结构分量方面,2010-2102年,结构分量总计为-567.51。因此,在整体上说明成都市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落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锦江区属于Ⅰ类区域,于此形成对比的是都江堰市、金堂县和双流县属于Ⅴ类区域。但是此时间段,属于成都市19个县级行政区的结构分量均为负值,说明在整体上成都市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2013-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结构分量值整体得到了提升。其中,龙泉驿区和金牛区的结构分量值由负转正,值分别为28.93和8.01。说明龙泉驿区和金牛区在旅游经济增长上的优势明显。。除此之外,其余地区仍为负值,显示出在这一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较弱。再者,在聚类分析结果上面,2013-2015年龙泉驿区进入Ⅰ类区域,金牛区成为Ⅱ类区域。锦江区、武侯区、青羊区和都江堰市组成了Ⅴ类区域。显示出2010-2015年成都市地区经济与旅游经济增长不协调增长格局相对明显。
在竞争力分量方面,2010-2012年,竞争力份量的总量为281.79,取值跨度在[-47.81,207.97],在整体上竞争力分量值差异相对明显。其中,武侯区、锦江区和青羊区位居前三位,值分别为207.97、112.56和72.07;同时,武侯区属于Ⅰ类区域,锦江区和青羊区则属于Ⅱ类区域。表明武侯区、锦江区和青羊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竞争力优势明显,旅游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金牛区在竞争力分量上则排名于末端,值为-84.18,属于Ⅴ类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处于较弱的地位。除此之外,都江堰市、郫县和青白江区等10个地区的竞争力分量值处于接近于或小于0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此部分区域旅游经济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处于劣势地位。2013-2105年,成都市旅游竞争力分量取值区间为[-51.70,126.80],竞争力分量总合为276.05,相对于2010-2012年有所下降。成华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代替武侯区成为成都市旅游竞争力分量值最高的地区,值为126.80,属于Ⅰ类区域;武侯区则出现相对明显的下滑,旅游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竞争力分量值为62.05;原本在竞争力分量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温江区在此时间段实现了迅速发展,值由1.69增长到44.28,与武侯区并属于Ⅱ类区域。与此同时,属于Ⅴ类区域的地区数量进一步减少,仅有都江堰市和双流县两地区。在竞争力分量处于负值的地区也减少到6个。可以看出成都市旅游经济在竞争力上有所提升,但是部分地区旅游经济竞争力有一定程度地下滑。
同时,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成都市19个县级行政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按照2010-2012年和2013-2015年两个时间段,对成都市19个县级行政区旅游经济的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三个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组间联接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SPSS21.0软件计算可以得到图3:
图3 2010-2012、2013-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综合分析
通过图3可知:以距离15作为分界线可以分为3类。2010-2012年时间段:青羊区、武侯区和锦江区作为第一类;金牛区和都江堰市为第二类;龙泉驿区、双流县和成华区等14个区域作为第三类。2013-2015年:青羊区、金牛区、都江堰市、武侯区和锦江区作为第一类;成华区单独成为第二类;邛崃市、龙泉驿区和双流县等13个区域作为第三类。通过两个时间段的比较可以表明第一类和第二类区域数量变化最为明显。2010-2012年第一类地区仅有3个区域,2013-2015年时间段增加至5个区域。其中,都江堰市得益于较高的旅游资源丰度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吸引力[21],使得都江堰市在2013-2015年时间段的份额分量提升明显。成华区是成都市主城区之一,加上位于“九环线”东门户的交通位置优势,在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下,竞争力份额指标得到提升,因此由2010-2012年的第三类地区上升到2013-2015年的第二类地区。
通过上述分析,除了都江堰市外,其余的一类和二类地区皆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带。而如同青白江区、双流区和新津县等周围地区属于旅游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第三类区域,显示出成都市内部旅游经济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明确影响成都市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因此选择2013-2105年时间段成都市各区域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与社会经济、旅游经济发展基础和旅游经济指标三个指标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区域内部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通常判断相关强度大小的区分范围如下:相关系数0.8~1.0,极强相关;0.6~0.8,强相关;0.4~0.6,中等程度相关;0.2~0.4,弱相关;极弱相关和不相关。通过表3的可以得到以下判断:首先,在份额分量放方面。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三星级以上饭店数量、旅行社数量和旅游总收入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819、0.936、0.820和0.940,均处于极强相关的程度。显示出此部分指标与份额分量相关性最为密切,且是正相关,是促进成都市各个区域旅游经济份额分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在结构分量方面。除A级景区数量外,其余指标与结构分量均呈负相关。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三星级以上饭店数量、旅游社数量和旅游总收入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561、-0.750、-0.537和-0.597,处于中等程度相关。显示此4项指标是结构分量阻碍各区域结构分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最后,在竞争力分量方面。此次所选的社会经济、旅游经济发展基础和旅游经济指标三个指标系统中的各项指标取值范围在[-0.441,0.391]间,均属于弱相关。因此判断出地区生产总值、A级景区数量和旅游总收入等各项指标不是影响各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分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利用地理集中指数、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总体集中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在时空发展上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特征。
2.偏离-份额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份额、结构和竞争力分量的综合实力上,位于社会经济基础较好和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深的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锦江区和都江堰市等区域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位于成都市边缘的各区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地域性差异较大,区域内各地区间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
3.同时,通过运用Pearson系数对社会经济、旅游经济发展基础和旅游经济指标三个指标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三星级以上饭店数量、旅行社数量和旅游总收入是影响各区域旅游经济份额分量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三星级以上饭店数量、旅游社数量和旅游总收入是影响各区域结构分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但是却表现出负相关;竞争力分量与所选个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1.借助“多极共兴”发展布局,平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以都江堰市、大邑县和邛崃市作为依托发展点,按照错位发展和突出特色原则,借助各自优势旅游资源,如大邑“雪山、温泉、庄园、博物馆”的提升建设为依托,建设冰雪运动康疗旅游目的地;都江堰市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为支撑,建设川西旅游集散地。实现“多极共兴”发展布局。同时,通过成都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圈。发挥旅游经济优势地区的产业经济的溢出效应,实现对周边弱势区域的联动发展。并通过特色化、多样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复合型多元化发展格局。平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2.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区游客体验
在“全域旅游”理念得引领下,完善成灌、成德等城际交通系统、成渝、成绵乐高铁通勤服务系统与旅游集散中心站点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无缝对接。同时,推进“厕所革命”加快旅游景区观景设施、服务标识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通过打造“智慧旅游”方式,提供综合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旅游业向“智慧驱动”增长阶段。适应“绿色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加快景区生态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景区观光、购物和休闲等旅游方式品质。为游客旅游体验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3.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旅游产品
成都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且多数品味度较高。特别是独有的熊猫旅游资源。在满足旅游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之下,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进了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品质,并依托于城市名片、地区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多元一体化休闲旅游。同时,展开对旅游商品的创新与开发,破解旅游商品同质化难题,对不同层次市场展开多层次精准化营销,积极拓宽市场。并结合互联网+,放大旅游产品经济效益。
注释:
①通过《2010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5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旅游经济发展数据测算结果,得到2010-2015年四川省接待国内游客数年均增长率为19.62%,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为8.27%,接待入境游游客数年均增长率为26.74%,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9.52%。
参考文献:
[1]邹芸.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7(7):126-128.
[2]薛佳.成都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7(5):102-103.
[3]何文俊.论全域旅游视角下成都茶馆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思路[J].福建茶叶,2017(6):126-127.
[4]廖涛,魏兰.历史文化旅游地区利益相关者中心度分析——以成都为例[J].城市规划,2016(3):43-45.
[5]徐茜.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探析——以成都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5(6):118-122.
[6]刘彬,阚兴龙.支持性体验与高峰体验:旅游者饮食消费研究——以成都为例[J].人文地理,2017(2):23-29.
[7]李湘云,史怡.基于网络游记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为例[J].企业经济,2017(2):161-166.
[8]黄松,李燕林.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地理学报,2017(2):242-255.
[9]方茜,盛毅.城市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与实际应用——以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7(1):38-43.
[10]谢卫.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46-50.
[11]黄月玲,周德海,赵一雷.广西区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7(2):377-382.
[12]郑涛,李达,石岩璞,郭明第.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7(1):93-101.
[13]李恩康,陆玉麒,黄群芳,文玉钊.泛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17(5):20-27.
[14]张伟丽,邓晴晴,冯文博.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7(2):19-24.
[15]方文婷,滕堂伟,陈志强.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J].人文地理.2017(2):103-110.
[16]关伟,郝金连,吴琼.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基于ESDA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4):83-87.
[17]黄芸玛,陈蓉,张玉珍.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的农家乐空间分布实证研究——以青海星级农家乐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1.
[18]刘佳,李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与转型路径[J].青岛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5(2):47-52.
[19]苏建军,孙根年.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1):185-191.
[20]张新琦,李朝洪.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黑龙江省区域服务业增长分析[J].企业经济,2017(6):127-131.
[21]敬峰瑞,孙虎,袁超.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结构特征[J].资源科学,2017(2):30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