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共同体:教研组建设新样式

2018-05-09 17:17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校长
新校长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研组共同体学科

演 讲 / 马 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校长)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李斌先生请我谈关于教研组的话题,这大概跟我在上海做了八年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有关。同仁得知后却表示,这个话题不好说,它的空间不大,而且大家太熟了。但是,各位真的熟吗?

教研组的组织属性是什么?教研组的功能应该是什么?黑格尔说过:“熟知并非真知。”很多我们貌似熟悉的事物都逃过了理性的反思,反而成为一种障碍与麻木。我们对教研组的认识其实也存在很大的麻木性。

教研组只会处理行政事务?

教研组最初的功能是什么?它现实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它理想的功能应该是什么?要厘清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教研组的起源。

教研组是舶来品。1947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发布《学校教学法研究工作规程》提出,中学按学科设立“各学科的研究指导组”。五年以后,中国国家教育部也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

各位,65年过去了,我们学科教学研究组的功能到底实现了多少?它有怎样的变化?为此,我特地做了一个研究调查,了解一线的教师如何看待教研组。

调查研究显示,一般的学校每月都会进行一次教研组活动,就具体活动内容而言,排名前四的都与布置任务和检查相关。排在最后两位的是专题研讨本组学科建设的重难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学习研讨,该两项作为当初设定的“学科教学研究功能”只占15%和7%的比重。那么,在我们一线教师的眼里,教研组的现实功能到底是什么?

73%的教师认为是行政功能,它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学科功能,占35%,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学科功能,被大部分教师理解为常规的“学科工作的布置、落实与检查”。将其视作教学研究功能的只占可怜的18%。

65年过去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此我再次做了一个调查,也咨询了专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其一,研究的缺乏。我们虽然早在65年前就提出了教研组的概念,但教育研究部门对其组织属性、功能缺少对应的研究。

其二,指导的缺位。虽然学校的课研室、教研室必须对一线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指导,但对教研组这一组织的具体指导是缺失的。

其三,管理的缺失。大多数学校对教研组建设的系统制度设计和监督是缺失的。

其四,经验的缺少。要说杭州的名校,大家可以报出不少,如杭二中、学军中学。但你有没有听说杭州哪个教研组特别的出名?其实是有的,但我们对这种组织可以借鉴的经验总结得不够,推广得不够。

以学科共同体达成教师的新期待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重构学校”,教研组也需要重构。如何重构?我们首先要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听他们对教研组有着怎样的新期待。

第一个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和智慧,确保职业安全。

第二个期待,能学习借助其他组员的资源,丰富提高自己。

这两条都是从教师自身出发,他们特别关心自身学科能力的提升,保证自己的职业安全。

第三个期待,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其他组员的资源,为团队增光。

前三条都围绕着学科能力,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他们要有安全感。

第四个期待,为了有安全感,有52%的教师希望学校能对教研组的管理有具体、易操作、可评价的制度和规范。

这四条教师的心声,为教研组的功能找到一个落脚点:学科共同体。

那么,学科共同体有哪些特质呢?在我看来,第一,是学科愿景确立,即教研组每个成员应该有共同的学科价值观,方向明确。

第二,是学科制度建立,教研组要想围绕学科建设进行运作,就需要全体成员制定并遵守其学科规范和制度规范。

第三,是学科资源通用,我们在问卷调查期间,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很多教师不知道自己也是资源。实际上,好的教研组,教师之间应互为资源,而不是一味地迷信名家名师指点。

第四,是学科平台共建,这是指组织形式和平台载体的建设。

第五,是学科任务分合,稍后我会重点谈。

第六,是学科成果共享,建立捆绑式的评价制度,建立集体反思和集体奖励制度。

如果大家认同上述观点,学科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也就明确了,即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而后者无疑是前者达成的保障。

学科共同体建设三步走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科共同体建设,即教研组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宜过多或过高,总结起来就三条: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学科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学科研修培训为手段。

我希望未来的教研组能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功能。具体而言,有以下七方面的内容亟待开展:

一、制订学校学科规划。很多校长都热衷于请专家讨论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我建议各位,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做好以后,千万要在附件里加上一个小规划——“学科规划”。学科规划不用你来制定,而是由教研组的每位教师参与制定,明确教研组的发展方向。

二、制定学校学科标准。你会说国家课程标准有了,还要学校标准吗?无疑,国家课标我们一定认真地研读、贯彻落实,但国家课标是普适的,到了学校,这个标准可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它进行适度的生发和细化,让国家课标在学校有比较明显的个性化特点,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操作难度很大。

三、制订学校的学科计划,尤其要注意规范和创造性。

四、构建学校学科内容框架。北京十一学校将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养点全部进行梳理,让小学的教师也知道初中、高中在学什么。但现实是,很多学校的初一老师不知道初三教什么,甚至不知道下学期教什么,这体现出一个教师对学科架构的不熟悉。

于是,我在新学校里提出了一个“年段备课”的概念,让初一、初二和初三的教师共同参与,清楚整个学段的学科内容架构。

此外,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教研组还包括执行学校的学科计划,评估学校的学科质量,形成学校的学科特色。

这七点是我16年校长生涯中,以切身体悟总结来的,供大家参考。

最后,我们来谈谈教师培养。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力量,而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也是最现实的平台。教师培养是教研组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培养什么?谁来培养?如何培养?时间有限,我只能先点一点培养什么(见图)。

那教师应该怎么培养?我自己做了八年的培训,总结起来,真正好的培训应该在学校、在课堂的现场,关键是培训教师的学科能力,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

各位,18分钟讲不完这些话题,我希望今天匆匆忙忙的对于这一重要话题的梳理,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们回去一起好好想、好好做。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教研组共同体学科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学科新书导览】
爱的共同体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