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 讲 / 花 洁(上海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今天有嘉宾在分享时讲到了人工智能,当我们谈到阿尔法元以100比0战胜了阿尔法狗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到,100年来科技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变化。
比如,马车是100年前人们出行的方式,100年后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已经成为出行方式之一,100年前中医靠听声音、观气色、摸脉来诊断,今天通过中西医结合,我们已经可以用最新的技术精准地进行诊疗。
虽然科技变化那么大,今天我们绝大部分的学校还是跟100年前的教室类似,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你满意吗?我想,就像昨天开幕式上大家发出的呐喊一样——“我们还不满意”。
1986年12月2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开始进行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在师资、用地、校舍、现代教育装备、教学仪器装备、活动器材、图书、专用教室、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达到国家或省市规定的基本标准,以此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果说1987年开始的标准化建设突显的是均衡发展性,时间坐标是当前,2000年以后各地出台的新标准体现的适度超前性,则是为中小学创造适宜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它的时间尺度主要指向未来。同时,我们从政府视角转向了学校视角,有更多学校基于现代化的办学理念,从学校面向未来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变化出发,让校园有了文化、有了特色、有了温度。
比如:贵阳一中普瑞国际学校音乐教室外墙,融入了钢琴键盘元素和跃动音乐线条,活跃了空间氛围,彰显了音乐文化;苏州湾外国语学校以“来这里,走更远”为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广”“雅”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综合楼门厅设计了多种版本的字体,融入了学校的教育理念。
这些案例都是从政府视角到学校视角。那么,未来的学校我们是否可以转向师生视角呢?
《2015年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的通知》以及《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南(初中分册) (试行)》的发布,更多的是启迪每一个教育者,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师生成长的视角去设计我们的校园环境——基于学生发展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设施设备深度融合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我们的校园管理更适合人的成长。
但我关注到了一个细节,以照明为例,每个教室当中的照明还存在各种问题,照度及均匀度不达标,灯管裸露、炫光频闪严重,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视觉疲劳。那么,五年内我们的学校是否可以从照明开始做一些改变?
教室照明智能控制模式
比如,可以基于课程活动来预设上课、投影、自习、活动四种场景,根据这样的学习场景一键触发照明、投影仪、电动窗帘联动,提高教学效率。通过照度传感器控制灯具自主调光,实现教室桌面照明恒定,充分利用自然光,实现能耗节省。另外,自主检测教室人员活动情况,控制灯具开关,在无人时自动关闭电气设备,防止电能浪费。还可以在移动端远程查看教室设备状况。
在嘉定区教师培训学院,教师培训教室已经逐步地做出了改变,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些科技运用到教室中,去帮助学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所有信息的获取都是与以往不常有的方式,而且获取以后,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产生新的工作,定义新的岗位。那未来我们的学生到底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技术是这一切背后的驱动力量。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技术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技术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技术能让人们产生不可思议的创举。
为了进一步探索银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美国宇航局建造了一个名为“好奇号”的火星探测器。
为了帮助其他儿童学习知识,一名九岁的APP 开发者制作了各种学习 APP,并将它们发布到 APP Store 上,供其他儿童使用。
为了帮助听障者感知声音,某个团队研发了一款背心,能够将声音转化成振动,让听障者能够感受和体会声音。
为了降低能源成本,特斯拉研发了内置太阳能电池板的新型屋顶瓦片,这种屋顶瓦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节能。
为了解决因患者未服用所需药物而导致的严重问题,某家公司研发了一种内含传感器的药丸,患者和医生可以通过 APP 对该药丸进行跟踪。
为了减少我们对地球的影响,Apple 工程师研发了一个机器人,它能够从旧 iPhone 设备中回收金属再加以利用。
未来,学校的软硬件装备就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每位学习者都成为创造者。那么,今天我们的学校一定要帮助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创造者,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既应该包括在校园内外学会学习,也更关注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共同生存,以及在未来的知识社会里共同创造。学校的软硬件技术将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匹配,协调支持。
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黄金海岸的一所女子私立学校St Hilda's School,建立于1921年,提供12年的课程教育。学校新建的中高年级教室在设计时引用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打通,从2011年起,学校还与苹果公司展开合作,实行一对一的iPad教学。
我们具体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学习理念是怎样体现相互重叠和舒适宜人两个特点的。
学校的建筑分为三层,在一楼,既有传统场所如图书馆,也有被重新定位为社交学习空间的咖啡吧、休息室、学生舞台。学校既可以提供正式的学习规定的课程,也可以在非正式学习的空间里开展各种各样的小型、中型和大型的研讨活动。所有这些空间都配备可以支持高效学习的设施——大屏显示器、视频无线投射器,多样化的空间形态有助于提升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
在二楼有7间超过传统教室25%面积的大教室,使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有效连接。此外移动的墙体以及全玻璃的透明设计,能够在视觉上引发课程的沟通与相连。比如,学校某位学生的原创歌曲《To Have》发布后,引发了全校学生狂热的喜爱,所有八年级的孩子在美术课上通过讨论,用色彩、线条和视觉艺术来呈现和演绎了这首歌。
三楼有很多开放空间和7间由玻璃幕墙组成的人文教室,它们相互连接,孩子们可以自己创作一个电影,写一本书,编写一首乐曲,或是创造一本图片合集。然后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非常方便地与大家分享。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者,还成为知识的分享者,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
在近期《解放日报》征集“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的活动中,很多市民表达了他们的憧憬,其中有人说2030年的上海教育将会是一个虚实交融的学习氛围,跨校无校学习成常态,孩子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通过泛在和常态学习,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加以创造。
也许很多人把教育比作一团麻绳,每个人都身陷其中,挣脱不得,同时眼界狭窄,只能看到自己面前的一小块。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让学校成为一个鼓励创新的空间,并非不可能,也不是靠大规模的砸钱、砸设备、砸资源就能瞬间发生。只不过需要我们胆大心细地去实践,去创造。
今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群来帮助教育,帮助我们做出改变,他们中有CEO,也有技术工程师,还有企业,所以作为教育人我们不能困在这样一个麻绳团里,我们应该突围出来,构建集课程、技术、文化、环境为一体的新空间。
如何让变革发生?
我给大家提五个问题:
我们的设施能否有效地支持学习?
我们现在可以做什么样的空间规划和利用的改变,从而适应今天学习模式的实施?
我们如何规划和预算设施的升级与变革,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我们如何重构周边的资源帮助我们重新设想未来3到5年的设施需求?
思考哪些事项更为合适优先?
从不满出发,我们有愿景,也有初期的实现,相信未来的学习空间一定更能够适合人的发展,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