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应香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颜色绚丽,活泼生动,趣味盎然,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但插图的意义不止于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中如果能够巧用插图这种资源,语文教学就能因此而增色。
小学语文课本写人的文章中有许多人物的插图。这些人物的插图向学生展示了主人公的外貌、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及故事情节。教师可以从插图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时,我在教学中这样巧用插图攻克难点。
师:同学们,地震是那样可怕,谭老师在地震中是怎么做的呢?
生: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学生。
师:这究竟是怎样的姿势呢?让我们看书右下方的插图。同学们,让我们也做一做谭老师的姿势。
(生根据插图来做姿势)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中的“撑”字换掉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通过看插图还有做动作我发现,这个“撑”字最能体现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因为只有这个动作最能保护自己的学生。
师:你说得真好!
这一课的插图巧妙地选择谭老师双手撑在桌子上护住学生的姿势,图画直观可感,语言文字有想象的空间,图画和文字相互映衬,巧用插图便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从而突破难点。
在写人的文章中还可以巧用插图,训练说话。六年级上册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文中描述了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故事。 在课文学习的最后,在大家正感动于霍金被病痛百般折磨却未屈服而且还如此豁达开朗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书上的插图,再看看这位科学巨匠被病痛百般折磨的样子。我们再来读读霍金回答女记者的话,此时此刻你读出了什么?
(生读对话思考)
师:同学们,假如此时的你们也在会场,不同于这位女记者,也许你有一些别的话对霍金说。
(课件左边出示课文插图:霍金坐在轮椅上歪嘴笑。课件右边出示:霍金,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
生:霍金,我想对你说你真是太伟大了。残酷的命运非但击垮不了你,你还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你是命运的强者!
生:霍金,我想对你说你真是心胸豁达,这病痛的折磨都没有让你的心里留下阴影,你还是很乐观地面对世界,这太让我感动了。
插图不是摆设,学生可以和插图展开对话,透过插图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交谈,感悟文本内容。此时此刻,看着插图,学生看到了霍金被病痛折磨却依然乐观坚强的样子,看到了作者对霍金身残志坚无声的赞叹,也读懂了编者的深意。
小學语文课本中每一首古诗词所配的插图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方面符合诗歌大意,另一方面能体现诗歌的意境。
比如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单看词本身理解大意还是有些困难的,可是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和旁边的插图对照着读,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比如“茅檐”指的是茅草屋的屋檐,“溪上”指的是溪边的意思,“白发”指的是白发的老人。诗的下阕不看图也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可是看了图之后学生不光能知道大概的意思,而且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田园风光,感受到了那一家人和睦美好的生活画卷。难点只在于对“无赖”一词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看插图上的“小儿”在干什么呢?
生:剥莲蓬。
师:他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他躺着剥莲蓬。
师:“躺着剥莲蓬”是什么意思?
生:“躺着剥莲蓬”就是“卧剥”的意思。
师:我觉得你们说得不够生动,你们再看看插图,谁再来说说“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提示你们关注他的动作和神态。
生:“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他把脚抬高晃来晃去,两眼直盯着莲蓬看,感觉已经迫不及待想吃莲子了。
(有学生偷偷地笑,大多数人面露微笑)
师:你们觉得这个“小儿”如何?
生:天真活泼,真可爱。
师:作者也是这样想的,想想“无赖”的意思?
生:“无赖”的意思是“天真活泼,可爱”。
在古诗词教学中关注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歌大意,进而理解关键词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总而言之,巧用插图,善用资源,必能为语文教学增色!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