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霞
当下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以及语言文字训练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教材文本丰富的情感元素,机械地照搬教材,大搞题海战术,忽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内在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使得阅读教学长期停留在理性分析的尴尬之中,致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也教得索然无趣。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而应该着重开掘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愫,让学生在感受文本情感的基础上,促进自身情感的有效发展。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不仅拥有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达,而且也蕴含着丰富而独到的内在情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关注教材文本的内容,在文本至美的感召之下,引领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链接,从而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美感。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为例,作者以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拉萨天空的湛蓝与透亮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引领学生充分关注课文中的核心词语,比如从“伸手就能碰到蓝天”“掬一捧蓝天就可以洗脸”等等语言来感受作者用夸张修辞手法所展现的拉萨天空的特点。在如此纯美的文本内容中学生的心灵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净化,他们与自身生活实际的天空进行对比,进一步认识到拉萨天空那份明洁与纯净,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刻的浸润,在文本内容的感召之下受到怡情的熏陶。
教材文本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份纯美的文字资源,教师无需从其他地方再进行无用无谓的拓展,而只要紧扣住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即可。
文本并非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和世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作者正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相关的事件,形成了相应的情感,才诞生了他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这就意味著阅读教学不能将学生的关注点仅仅聚焦在事件和人物身上,而应该透过文字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内在情感,从而为学生的移情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作者就以清新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看桂花、摇桂花、用桂花制作糕点等等一系列的趣事。但是如果阅读教学仅仅局限在这样的层面,学生对这篇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感悟。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及时拓展了作者的生平资料,让学生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时已经远离故乡来到了台湾。她写童年时代摇桂花、看桂花的乐趣,其实就是借助桂花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只有把握了这个要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中母亲所说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故乡院子里的金桂。”教师紧扣母亲的这句话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从而在这样的情感认知下,学生回到课文中感受文本中流淌的语言,真正触摸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紧扣内在情感进行移情。
教材中的文本不仅拥有深刻的立意、丰富的情感,而且在语言形式上有着自身独到之处。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紧扣教材文本的言语形式,引领学生感受这种独到的语言形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尤其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作用,从而借助另一个视角完成怡情教育。
例如《泉城》这篇课文,作者在开篇的第一自然段就以非常独到的语言形式展现了济南作为泉城的风采。在教学时,教师就充分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语段的独到形式,让学生在深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的前半句话都是以自身细致的观察来进行实写,而后半句话则以自己大胆的想象来进行虚写,整段话作者大量运用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饬有序。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形式对于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在深入对比感知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作者对泉城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则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将作者蕴藏在独到语言形式上的自身情感进行有效的感知与释放,从而达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的特点,在平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感知情感、内化情感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对文本的怡情体验。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