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丽燕 戴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中的语言恰如联结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教师通过这条纽带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通过这条纽带理解掌握知识。而不管是課堂中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表演,还是简单的提问,都涉及语言艺术。那如何才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这样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而我们的教学任务多在提问、思考的过程中展开,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因此提问不可深奥、晦涩。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识字3》,教学内容是词串,我提问: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面面相觑。有几个大胆的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什么叫特点呢?于是我明白了,“特点”一词还不能为一年级学生所接受,转换方式问道:你觉得这几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学生明白了提问的意思,自然课堂气氛也就好了。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先想想这个题目我要怎么问才能让学生都明白。也许这种问法会碰壁,但换种方式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每个孩子无论其年龄大小,在老师面前都会有表现欲。他们积极表现,无非是想获得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都想成为老师心中最听话的小孩。针对孩子好的表现,老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在课堂教学中,赞美性的语言也是一门课程,老师们要好好修炼。
如果你的赞美性语言一直是重复“你真好”“你真棒”,我相信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对赞美有免疫能力,进而也会对上课失去兴趣。我刚进小学担任教师的时候,只会重复地说“你真聪明”,后来发现孩子们在上课时明显心不在焉,向有经验的方老师取了经才知道:孩子都是喜欢赞美的,但不表示喜欢一直相同的赞美。于是我明白了,“你真细心”“你的小脑筋转得真快”“你的小眼睛雪亮雪亮的”……这些话语同样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中,且效果不错。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中,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那如何才算动之以情呢?其实很简单,声情并茂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表演、举手投足都应充满着情,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受到熏陶和影响。曾有幸去听过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他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用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将春天的美景娓娓道来。当他诵完这段文字,孩子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并迫不及待地学着他的样子,将这段文字美美地用心地读。这样绘声绘色的言语,这样的感情融入,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孩子的感染,其影响可见一斑。
西方心理学家有资料研究表明:教师清晰、精练、准确的语言,会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思维,反之,则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用精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与思考。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时,让学生朗读描写小珍珠鸟外貌的句子。有一个学生用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在这种情况下,我面带微笑地说:“你这一‘瞧,可把小珍珠鸟吓了一跳。”学生们立刻就发现问题所在并能读好这个“瞧”字了。当问及“为什么要把珍珠鸟的巢挂在窗前”,学生们发言踊跃。有的说,窗前有新鲜的空气;有的说,窗前可以欣赏美景;还有的说,窗前可以沐浴温暖的阳光……而我并不一一点评,等学生发言完毕,总结道:“你们既考虑到了珍珠鸟的生活环境,还考虑了它的心情,真是善解人意。”一言概括之,是不是比单纯的重复更好呢?我想这样精练巧妙的语言,它会启迪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进步,让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从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艺术,让我们探究教学语言的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