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香飘十里,乡愁萦绕心头

2018-05-08 17:28韩春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桂花树味儿桂花

韩春霞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真实再现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一、“香”飘十里摇花乐

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文字描写桂花的“香气味儿”。“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直接赞美桂花的香气,与前面描写的笨笨拙拙的桂花树、不开花时满树的叶子、得仔细找才能找到的细花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不太喜欢桂花树、叶和花的,只觉得桂花的香气味儿——迷人!

文章中写得最妙的当属“浸”字!“浸”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泡在液体里。这里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如同流水般可感可触,如同流水般绵绵流淌。这一个看似寻常的字眼,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此稍作停留,驻足欣赏,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用词的讲究和语言的魅力。

当作者帮着母亲摇动桂花树,细细的、不起眼的桂花如细密的雨点般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样的景象惊呆了: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金色的如米粒般大小的桂花,纷纷扬扬地落在作者和母亲的身上、脸上、头上,这一场景就像一幅动态的美妙的图画,深深地留在了琦君和她母亲的心里。我想,在离开故乡后的每一个秋天,这一动人的画面会一直在心中、脑海中上演,一年又一年。时间越长,画面越清晰;时间越久,画面越唯美。因为这画面里啊,融入了琦君和母亲许多美好的回忆。

二、 魂牵梦绕思乡“愁”

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母亲的思乡情是教学上的难点。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说到故乡情,就要说到琦君的母亲。琦君在多篇文章中都写到了她的母亲。琦君的母亲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这位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的忽然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委屈與不幸。母亲是幼年琦君接触最多的人,可以说是琦君创作的源泉。母亲的黯然神伤、默默垂泪、轻轻叹息,幼小的琦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琦君心疼自己的母亲,所以童年那浓浓的桂花香中,母亲和“我”摇桂花,做桂花糕,父亲闻着花香口占一绝的温馨画面显得尤为珍贵。

年复一年,勤劳贤惠的母亲每年都守望在桂花树旁,在悠悠的桂子香气中欣赏着桂花,收获着桂花,享受着桂花带给她的美好和愉悦。多少年后,当丈夫的爱已被分成几瓣,那个她既深爱也陌生的男人已经成了她黯然神伤的缘由,故乡的桂花树俨然成为了她内心最珍视、最温暖的那个角落。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桂花在品种和香味上的区别是有限的,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心在体味它们啊!

三、桂子“香”中说乡“愁”

“香”是课文内容的一条红线,“香”中透露出的情思,最终都凝聚到一个字——“愁”。是啊,她们在愁,也许再也闻不到故乡桂花的香味了;她们在愁,也许再也品尝不到故乡的桂花糕了;她们在愁,也许再也体会不到在院子里摇桂花的乐趣了,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这样读下去,“愁”就浓了,“神”就有了。

阅读散文,就是要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关联不大的“碎片”,黏合成一个具体可知的、形象鲜明的具象,捕捉到一种隐秘、弥足珍贵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特级教师刘昕在《浸润在民族文化的记忆里》这本书中说道:“语文的习得与自我发现、自我提升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渐变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慢慢去悟。”也许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停步驻足,让学生在品读中去触摸文字,感受每个文字所散发的温度,让学生尽情享受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愉悦!

作者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小学语文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刘昕工作室成员。

猜你喜欢
桂花树味儿桂花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土味儿”拼多多
缅桂花树下的校园生活
做桂花糕
桂花树
种桂花树
味儿
小獾的桂花树
桂花蒸
打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