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
2017年5月底,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展开一项主题为《请问,是哪些因素让你的精力耗费在无效甚至无聊的忙碌中?》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无论任何时代,教师的本职工作都是教书育人。毫无疑问,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考,专注于每个学生的身心成长,专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纵观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的教学常态,却不完全是甚至有时候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1.目前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
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忙碌了一整天,看着似乎做了很多事,但真正该做的却没怎么做。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时间做,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耗费在了一些所谓的“重要事情”上,比如,写不完的各种应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种上交表格,迎不完的各种检查验收,还有补不完的各种活动资料……这里的每一項似乎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关系着学校和教师的督导考核评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似乎谁都可以给学校派任务,比如消防四个能力建设、禁毒示范学校创建、七五普法档案、病媒生物防治、节水档案、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等等。而这些任务实际上跟学校的教学常态没有多大干系。
教书,被附加了更多教育以外的事;当班主任,却戴着各种不合理的管理和评价的“制度枷锁”,甚至做校长,也处处被不合理的要求约束,没有真正的自主权。无效而无聊的非教学事务挤占了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育、教学、教研这些学校的本职工作反倒成了其次。
2.国家对教师工作的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做什么,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
《教师法》第七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教师的本职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再增加大量额外的非教学任务,让教师们负荷沉重、疲于奔命,挫伤了教育热情、降低了职业幸福感,那么,这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严重不利的。
3.本次调查说明
有鉴于此,李镇西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为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当前教师低效工作的网络问卷调查,用数据说明教师目前的超负荷工作状态。
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与调查的人数为2787人。问卷共设计了8道题目,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师,从其所在地域、学校、岗位、基本教学任务准备、教育教学研究、时间耗费等方面,对教师在校工作的实际情况作调查分析。
二、数据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从地域分布来说,他们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南方地区,根据数据统计,在这些地域中,来自全国一线城市的教师占比只有1.1%,二线城市的教师占比10.44%,三四线城市及其所属乡镇地区的教师共占比88.46%,这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前最基层教师的分布状态。
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以小学和初中阶段为主,分别占比47.7%和34.3%,而高中占比也有16.8%。这表明,在这两个阶段出现的非教学事务现象比其他阶段更为突出,中小学教师的此项工作负担要比其他更为沉重。那么,是所有教师都感到这种负担呢,还是只有其中某一部分教师呢?
通过问卷数据显示,普通教师和班主任是反应最大的群体,分别占比37.8%和34.5%;其次还有不少的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也有表示,分别占比14.5%和12.9%。这说明,在学校教学常态中,从校级领导到普通教师,都难以完全摆脱这种非教学事务的干扰。
2.教师工作常态
为了摸清教师在校工作常态,问卷设置了3个问题。
第一,你觉得每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说明一下,在这里,“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简称“备课”。
然而,对于这一基本工作,回答“没有”的,达52.6%,这个比例占参加调查人数的一半多;回答“有”的,仅仅只占11.4%;还有35.9%的教师回答“不一定”。
从这组数据来看,在广大教师群体中,每天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基本教学任务的,仅仅只有十分之一;而其他十分之九的教师则需要另“挤”时间来完成。
如果时间不够,教师们通常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呢?
下面的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在校工作时间内占比15.4%,工作时间内、偶尔在校加班占比25.7%,经常在学校加班占比24.1%,每天回家以后加班占比23.1%,没时间准备9.1%。
可见,偶尔加班、经常加班、在校加班、回家加班……似乎只有“加班” 才是保证教师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唯一法宝。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师们一再加班,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完不成基本准备任务呢?
请看另一个问题:除了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外,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呢?
这次得到的数据更不容乐观:80.5%的教师回答“没有”,16.1%的教师回答“不一定”,只有3.3%的教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即是说,对于教育教学的研究,连十分之一的人都不到。没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又如何提高教学成效呢?似乎恶性循环的苗头就此出现。
3.时间去哪儿了
每天忙碌不堪的教师们,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除基本教学任务之外,以下哪些事情耗费了您在校期间的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得到的回答:改不完的作業26.1%,处理特殊学生问题21.4%,完成各级各类的网上学习任务41.2%,填写内容相近的各种表单23.5%,参与各级各类会议或培训33.1%,参与学校临时交办的非教学类任务54.1%,参与完成各级各类的检查任务68.5%。完成各级各类检查、参与临时交办的非教学类任务、完成各类网上学习、参与各级各类会议培训,成为占用教师时间的四大因素。而这些,跟日常的教学工作并无直接关系。
三、得出结论
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由此产生的教师工作效率低下、教学成效不高、职业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还纷纷在后台留言,表达自己对此的真实看法和心理诉求。
1.教师工作时间长
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6年的一项调研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54.5小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25%,也超过国外中小学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间。其中,除了每天在校平均工作时间为9小时外,还有工作日晚上平均1.5小时、周末工作时间平均2小时。
这里主要是指初中和小学。高中教育因为要高考,更多时间都专注在提高成绩的教学教研上,相对于初中和小学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求有所区别,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发声的也大多是初中和小学教师。
由于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很多工作需要在工作日的上班之前或下班之后继续完成,如备课、改作业等。因此,占用教师个人休息时间的现象成为普遍。工作多、任务重、时间不够,教师们便只有加班,无论在校还是在家,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往往需要付出额外不少于2小时的时间。
2. 非教学任务过重
占用教师工作时间的工作,并非全是教育教学工作。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要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批改作业、评价学生、辅导学生、组织活动、管理班级、早晚自习、沟通家校、参加会议培训、听课、教研、记录工作日志、撰写各种学习笔记等。这些工作都是持久性和延时性的,单单较好地完成这些工作,教师们的工作量就已经饱和甚至超出。
然而,上级安排的各项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会议培训、安全管理等事务,又重重加压且全部以“重要事情”名义。
为迎接上级的各类检查或创建各类工作,许多学校专门抽调教师组成小组做材料,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艺术工作领导小组、推普工作领导小组等。这些似乎与教育是沾边的,但似乎又关系不大。
对于某一项检查来说,如今的标准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每项工作都有一整套烦琐的检查评价标准,还有各种等级指标,学校需要对照这些标准来一项项准备材料,如通知、方案、过程、总结、文档照片视频等,各个环节都要事无巨细。当这种检查频率过高,形式化要求过严时,本就已经有较大教学压力的学校、教师,便只能疲于应付,准备迎检材料尚且做不完,研究教学就更成空话,教学自然也成了副业。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师人数多,有明确分工,迎检工作稍微好做一些;但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师数量本来就少,再去准备烦琐的各种材料,就更加影响正常教学了。
3. 考评机制不合理
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沉重,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值得反思。最直接相关的就是考核评估机制,这是学校的软肋。
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众多,学校成了大家都可以过问的单位。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外,其他部门也将学校纳入各自业务管辖的范围,要求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报送相关材料,学校无权拒绝,因为年终督导考评时,这全部都要纳入考评范围。一旦考评不合格,后续还将有诸多惩罚措施。这使得学校不得不硬着头皮先应付各种检查,而使首要的教育教学任务退居其次。
这是典型的考评机制倒逼学校行事。而一旦考评机制中的非教学活动占比过大,问题便自然产生了。即使表面上看来“素质教育”全面开花,但有多少是真正开展或者说达到成效的,就无从考证了。规范办学行为本意是好的,但是越来越流于形式之后,一切就变了味。
学校始终还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以教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重。地方各级行政部门以自身权属过多地干预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以考核评估作为约束手段,层层施压,学校、教师便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沦为了谁都可以管的听话“小媳妇”。
4. 教师身累心更累
当教师的本职工作被非教学任务占去一大半时,牺牲的不仅是时间,更有心情,甚至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
不少教师表示,不怕多上几节课,不怕学生调皮,最怕的就是评估验收、绩效考核、继续教育等等。教师们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无效无意义的苦和累,比如形式化的行政工作、日常文书整理、各种分析报告数据、各种迎检材料的补写、各种业务学习的笔记等等。教师们的大量时间没用在如何提高教学、如何深入教研、如何培养学生上,对于“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干不完的非教学任务,让许多教师不止一次产生厌倦心理和应付思想,教育理想和教育热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正常的教学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应当开展的教育活动也收不到应有效果。时间和精力耗费了,教师们身心俱疲,看不到教育的希望和成就,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四、建议办法
鉴于上述问题存在,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减轻非教学负担,促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给予以下建议:
1. 教学为主,减少非教学任务
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是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始终才是学校存在的根本。
建议地方各级部门深入沟通,达成共识,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以教育主管部门为重,其他部门工作能减尽量减,能不开展尽量不开展,遵循教育特点,尊重学校主体,减少教师们额外的非教学工作负担。
同时,减少各级各类会议、无实质意义的培训以及相关检查,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不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一心一意搞好教学,关注教育本身。
2. 尊重教育,改革考评制度
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尊重教育的特点,改革学校考核评估制度。考评作为约束手段和监督机制之一,不应主次颠倒成为一切教育教学的中心主旨。
建议主管部门重新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精简繁冗,注重实效,摒弃形式主义,尊重学校教育主体性质,剔除与教育教学关联不大的考评细则,加大对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评价占比。以此促使学校非教学任务的自然消减,促进教育教学教研的重新回归,促进学校教师的正常发展。
3. 关心教师,合理分配工作
教师的工作量、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与其职业幸福感和认同度密切相关。当工作任务超负荷、工作时间无界限、工作责任无限扩大时,教师承受压力大,幸福感与认同度自然降低,并将持续影响后续工作。
建议各级部门关心关注教师群体,合理分配工作,明确工作量标准,科学配置师资,减少额外非教学任务摊派,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核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教研、培养学生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上。
个人师德报告是不是新的“表哥”?
●熊丙奇
山西省教育厅发布新政,从2018年春季学期起,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教师个人师德报告制度,由教师向所在学校自评自报,并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其中,中小学教师将侧重于汇报有关课外培训、是否收受礼金方面的情况;高校教师则侧重于学术品格,以及师生关系是否健康等。
山西省教育厅同时规定,山西省内所有在任中小学班主任,在作个人师德报告时,必须报告本班学生座位安排和调换规则。
教师个人师德报告,其实就是教师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填写有关师德表现的自我评价,学校和教育部门根据自评报告,进行检查督促。
这一報告制度,强调的是教师的自律、自查,即能严格对照师德要求,如实报告。
但问题是,如果一名教师在校外培训机构上课,他能如实报告吗?会有老师主动报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不健康吗?如果报告不能做到如实,那就会变为走过场和形式。
提高教师品德素养,应该针对影响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教师的评价,要实行专业同行评价,对教师的管理,要推行教育家办学。
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报告制度,从表面上看,可以起到师德教育、管理的作用。
通过填写师德报告,引导教师进行师德规范的自我教育,了解哪些行为是违反师德规范的;通过教师报告个人师德,营造重视师德的校园环境;有关部门可根据师德报告,发现违规线索,及时进行处理,据报道,作为配套措施,山西教育系统还将建立“教师负面记录清单”,作为教育领域的“黑名单”,教师失德行为被记录后,将影响其工作及晋升。
然而,这些只是理论上的治理效果,对于师德红线,我国中小学老师其实都知道,为提高教师品德,我国教育部门、学校,也早就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师德建设,这是我国各地目前的普遍做法,而这一做法,对师德建设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需要深入分析。
从行政部门的职责看,依法监督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依法治教,划定师德红线,就是执行《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落实依法治教,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是,要把教师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纳入规范的程序处理。
不按合法程序处理,或者出于维护地方教育部门、学生声誉掩盖师德问题,是目前师德问题高发、师德概念模糊不清的根源。
在坚守师德底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师德,则必须在中小学建立教师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教育事务管理,以及对教师的评价,要减少行政评价对教师教学的干扰。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80%的工作压力来自非教学压力,要花很多时间应付来自上级部门的评比、评估、检查,这不但分散教师的精力,也使教师有很强的职业倦怠感,既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又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我们要给学生减轻负担,也要给老师减轻负担,现在老师负担是很重的,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要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必要的表要填,现在是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作“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
教育部长对学校拒绝“表哥”“表叔”是支持的,但是学校能拒绝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教师填的各种表吗?
这恐怕很难,由于学校校长要由上级主管部门选拔、任命,考核、评价,晋升权都在上级主管部门,因此,学校领导必须执行行政要求。
要切实给教师减负,首先,必须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取消、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
其次,应该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推进学校进行教育家办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