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璐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颜延之为刘宋著名诗人,其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宋书·颜延之传》曰:“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采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1]1904。颜延之诗歌辞藻缛丽,风格典雅,善用典故,章法严密,与陆机诗歌渊源深厚。钟嵘《诗品》曰:“其源出于陆机。尚巧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2]270颜延之发展了陆机诗歌的“巧似”,注重隶事用典,追求字有来处,形成“体裁绮密,情喻渊深”的特点。曹道衡先生认为颜延之《从军行》“完全是模仿陆机的《从军行》,只是在个别地方增添了一些字句,至于布局、构思以至情节,都可谓亦步亦趋……颜延之的成名之作《北使洛》和《还至梁城作》诗,历来颇受人们赞赏。这两首诗,在喜用对句等方面,还可以看出陆机的一些影响”[3]154。白崇先生比较颜延之与谢灵运诗歌的渊源,认为“谢灵运在延续陆机诗歌某些特征的同时,其整体风貌与曹植诗歌更为接近,而颜延之则更多地继承了陆机诗风”[4]。两位先生多宏观论述,笔者尝试微观分析颜延之对陆机诗歌的接受。
首先,从现存诗歌来看,颜延之大量运用陆机诗句,试看下表:
颜延之诗句陆机诗句柔中渊冲。(《应诏燕曲水作诗》)茂德渊冲。(《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嘉运既我从。(《秋胡行》)在昔蒙嘉运。(《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悲哉游宦子,劳此山川路(《秋胡行》)游宦久不归,山川修且阔。(《为顾彦先赠妇二首》其二)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秋胡行》)岁暮凉风发。(《拟明月皎夜光》)凉风绕曲房。(《拟明月何皎皎》)年往诚思劳,路远阔音形。(《秋胡行》)形影旷不接,所说声与音。音声日夜阔,何用慰吾心。(《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其一)高节难久淹。(《秋胡行》)亮节难为音。(《猛虎行》)明发动愁心。(《秋胡行》)明发心不夷。(《招隐二首》其二)惜无丘园秀。(《直东宫答郑尚书道子诗》)遗情市朝,永志丘园。(《赠潘尼诗》)君子吐芳讯。(《直东宫答郑尚书道子诗》)倾盖承芳讯。(《长安有狭斜行》)感物恻余衷。(《直东宫答郑尚书道子诗》)感物情凄恻。(《赴洛二首》其二)言树丝与桐。(《直东宫答郑尚书道子诗》)言树背与襟。(《赠从兄车骑》)伊昔遘多幸,秉笔侍两闺。(《和谢灵运监》)伊昔有皇。(《答贾谧诗》)阴风振凉野。(《北使洛》)凉野多险难。(《苦寒行》)振策鉼东路。(《还至梁城作》)振策陟崇丘。(《又赴洛道中二首》其二)极望梁陈分。(《还至梁城作》)远游越梁陈。(《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经途延旧轨,登访川陆。(《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川陆殊途轨。(《豫章行》)方须凉风发。(《为织女赠牵牛诗》)岁暮凉风发。(《拟明月皎夜光》)侧听风薄木。(《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侧听悲风响。(《又赴洛道中二首》其二)
公宴诗是参加帝王宴会而作,内容多歌功颂德,风格庄重典雅。颜延之有《应诏燕曲水作诗》《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三月三日诏宴西池诗》《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等,陆机则有《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皇太子赐宴》《元康四年从皇太子祖会东堂诗》《三月三日诗》等。颜、陆公宴诗可分两类,一是应诏诗,二是非应诏诗,前者典重,后者活泼。陆机应诏诗一般先颂美皇朝,次称赞主人,末庆幸与会。颜延之承袭了陆机的叙述模式,潘德舆曰:“四言如潘安仁《关中诗》,陆士衡《皇太子宴元圃》诗,陆士龙《大将军宴会》诗,应吉甫《华林园集》诗,颜延年《应诏燕曲水》诗、《皇太子释奠》诗,体制声色,都如一辙”[6]120,指出颜延之与陆机的叙述模式与辞藻声律一致。此外,陆机公宴诗多用冒头,并不直接颂赞主人,而有一定铺垫,王世贞曰:“古诗四言之有冒头,盖不始延年也,二陆诸君为之俑也”[7]132,认为陆机始用冒头,颜延之承袭陆机。如《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首段的“大仪在御,皇圣居贞。旁辑民纪,仰纬天真。物资感变,神以瑞形”[8]1228,便是运用冒头,不仅颂美皇朝,还有尊神倾向,与陆机单纯颂美不同。究其原因,颜延之笃信佛教,重视形神关系,如“神以瑞形”,即以神为主而形为副。刘宋时期,形神问题为热门话题,汤用彤先生指出:“宋初争论继起,宗少文作《明佛论》,与何承天辩《白黑论》,颜延之与何辩《达性论》。其主要争点,均为神不灭”[9]306。颜延之与宗炳观点相近,主张神不灭论,他将佛教义理引入公宴诗,阐发人生哲理,与陆机有异。在结构安排上,陆诗并未分章,颜诗则分八章,内容比较丰富,并加入仕宦体验,如末章的“仰阅丰施,降惟微物。三妨储隶,五尘朝黻。途泰命屯,恩充报屈。有悔可悛,滞瑕难拂”[8]1226,描写仕宦沉浮,陆诗则无此内容。
在非应诏诗上,陆机有《三月三日》,全部描写景物,没有颂美之词。颜延之的《三月三日诏宴西池诗》则未脱窠臼,仅有一章描写游览过程,语词比较简省。颜延之充分发展了陆机公宴诗的颂美主题,“颜延之的公宴诗,无论为何种性质的公宴,全以颂美应制为主导,几乎没有诗人自我,极少个性化的抒情”,[10]85“颂美应制”掩盖了颜延之的真实情感,失去了陆机诗歌的抒情性。原因可能在于,以上作品写于元嘉年间,是刘宋最为昌盛的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文兴盛,史称“元嘉之治”。《宋书·文帝纪》曰:“及正位南面,历年长久,纲维备举,条禁明密,罚有恒科,爵无滥品。故能内清外晏,四海谧如也。昔汉氏东京,常称建武、永平故事,自兹厥后,亦每以元嘉为言,斯固盛矣”。[1]107在此“内清外晏,四海谧如”的盛世下,颜延之作为文学侍从,赋诗公宴,歌功颂德,亦自然之理。当然,颜延之还增加了新题材,扩展了陆诗写作内容。如《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描写太子释奠情景,祭祀先圣先师。全诗分为八章,前四章追溯历史,后四章描写场景。末章“清晖在天,容光必照。物任其情,理宣其奥。妄先国胄,侧闻邦教。徒谢微冥,终谢智效”[8]1227,以清晖照容为喻,强调“物任其情,理宣其奥”,颇有哲理意味。
颜延之现存赠答诗不多,有《赠王太常僧达诗》《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直东宫答郑尚书道子诗》《和谢灵运监诗》《为织女赠牵牛诗》。前四首被收入《文选》,成就比较高,胡大雷先生认为“所录颜延之四题,远承建安诗人的抒情风格,一是多述概括化的景物以抒情,二是多抒深沉之情,或达观、或对物候的感伤、或苦闷、或述志”[11]271,指出颜诗写景概括化和情感深沉的特征。但第一点尚可补充,颜诗的景物描写并不概括,而是比较具体,如《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侧听风薄木,遥睇月开云。夜蝉堂夏急,阴虫先秋闻”[8]1232,既有眼前实景,亦有想象虚景,并非粗略描绘。此点在陆诗中已有显现,如《赠顾彦先二首》其二:“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玄云拖朱阁,振风薄绮疏”[12]49,描写雷电景象,亦从视听两方面表现,但趋于概括化。在第二点上,所谓“感伤”“苦闷”在陆诗中亦有痕迹,陆机常年羁宦在洛,思乡之情甚切,诗歌常流露感伤、苦闷情绪。如《赠从兄车骑》直言“感彼归途艰,使我怨慕深。安得忘归草,言树背与襟。斯言岂虚作,思鸟有悲音”[12]50,归途艰难,怨慕极深,须得忘归,方可纾解。不同的是,颜诗不止怨慕之情,还有述志之作。如《和谢监灵运诗》:
此外,颜延之还有一首拟代赠答,即《为织女赠牵牛诗》,代牛郎织女发言,表达织女孤独,语言自然清省,情思婉转缠绵,承袭陆机诗歌写法,先叙述事件过程,再描写人物心理。颜诗首段用婺女、嫦娥反衬织女遭遇,后段描写织女内心活动,符合陆机诗歌写法。颜诗“虽有促期,方须凉风发。虚计双曜周,空迟三星没。非怨杼轴劳,但念芳菲歇”[8]1236,以芳菲喻思念,情思细腻婉转。陆诗则比较直露,如《为顾彦先赠妇》其一:“循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隆思乱心曲。沉欢滞不起。欢沉难克兴。心乱谁为理。愿假归鸿翼。翻飞浙江汜”[12]54, 感念怀子而心乱不理,直接表达翻飞愿望。
颜延之行旅诗抒发羁旅之情和人生感慨,模拟陆机痕迹明显,俞士玲先生指出:“颜延之《还至梁城作》,结构、句式、语言都模拟陆机的《赴洛道中作二首》之二,但颜诗也有不同于陆诗之处:一是颜诗篇幅加大,偶句更多。二是陆诗不事雕琢,自然遒秀,而颜诗则铺陈整赡,雕错繁密”[13]312,即颜诗词句繁密,结构工整,不如陆诗自然。可以补充的是,两诗在情感上也不相同,陆诗表达远离家乡之苦,颜诗抒发人事代谢之感。如诗中所说“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丘垄填郛郭,铭滻灭无闻。木石启幽闼,黍苗延高坟。惟彼雍门子,吁嗟孟尝君。愚贱同堙灭,尊贵谁独闻。曷为久游客,忧念坐自殷”[8]1234,看到茫茫丘垄,铭滻湮没无闻,不论生前贵贱,终在木石幽闼。陈祚明评曰:“故国以下,述中原萧条,俨然在目。结六句造感苍凉,汉魏不远。以触目之至悲,感流年之易化,翻用解忧,此旨深曲”[14]511,指出颜诗造语苍凉,诗旨深曲。而感叹时光乃陆机诗歌常见内容,如《尸乡亭》“东游观巩县,逍遥丘墓间。秋草蔓长柯,寒木入云烟。发轸有夙宴,息驾无愚贤”[12]136,观丘墓而念生死,其中“息驾无愚贤”与“愚贱同堙灭”意思相同,无论是语言、意象,均有承袭痕迹。
同时,颜延之《北使洛》模拟陆机《赴洛诗》,描写途中景物,抒发故国之思,为时人所称许。这首诗写于义熙十二年(416),刘裕攻破洛阳,颜延之奉使祝贺,经过北方故地,不禁感慨万千。全诗如下:
此诗模拟陆机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在词句上,颜延之学习陆机,如颜诗“振楫发吴洲,秣马陵楚山”化用陆诗“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12]41,描写旅途经过,只是稍作改变。其次在结构上,先写旅途景物,再抒内心感慨,形成写景—抒情模式。然陆机离家赴洛,颜延之受命使洛,两人情感指向不同,陆机悲情满怀,颜延之悲喜交加。最后在手法上,善用景物烘托,营造悲凉气氛。陆诗是“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颜诗是“阴风振凉野,飞云瞀穷天”,景物阴森恐怖,让人不寒而栗。沈德潜评曰:“黍离之感,行役之悲,情旨畅越”[15]228,以真情贯穿全篇,抒发黍离之感。
此外,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与《北使洛》类似,描写所见景物,表达隐居愿望,所谓“悽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存没竟何人,炯戒在明淑。请从上世人,归来艺桑竹”[8]1234,化用《楚辞》语句,抒发历史感慨,在行旅中咏怀,景物中析理,具有现实意义。胡大雷先生指出:“颜延之的数首行旅诗皆有很浓的感叹时局的意味,但这种意味并不是赤裸裸地以议论的口吻表现出来的,而是从景物的描摹、设问的口吻、背景的阐述来体现的。”[11]283以上诸诗写于刘裕北伐时期,历史感慨较深,可能受时局影响,如《北使洛》中景物描写,吕向注曰:“由时乱故,津济断绝,台馆尽毁,故无尺椽”[16]502,北方长期战乱,不由心生感慨。陆机是睹家乡风物而生故国之思,但一般在赠答诗中,较少出现于行旅诗。
颜延之现存乐府诗较少,主要有《从军行》和《秋胡行》两首。其中《从军行》模拟陆机《从军行》,无论词句、景物、意象等均无差别,此点已为曹道衡先生指出,胡大雷先生也说“陆机之作与颜延之之作如出一辙,都叙写将士出征与塞外寒冷风光景色,在时空上都有虚拟或泛指的特点”[11]298。当然,其中还有其它的共性和差别。两诗如下:
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南陟五岭巅,北戍长城阿。深谷邈无底,崇山郁嵯峨。奋臂攀乔木,振迹涉流沙。隆暑固已惨,凉风严且苛。夏条集鲜澡,寒冰结冲波。胡马如云屯,越旗亦星罗。飞锋无绝影,鸣镝自相和。朝餐不免胄,夕息常负戈。苦哉远征人,抚心悲如何![12]298
——陆机《从军行》
苦哉远征人,毕力幹时艰。秦初略扬越,汉世争阴山。地广旁无界,嵒阿上亏天。峤雾下高鸟,冰沙固流川。秋飙冬未至,春液夏不涓。闽烽指荆吴,胡埃属幽燕。横海咸飞骊,绝漠皆控弦。驰檄发章表,军书交塞边。接镝赴阵首,卷甲起行前。羽驿驰无绝,旌旗昼夜悬。卧伺金柝响,起候亭燧烟。逖矣远征人,惜哉私自怜![8]1228
——颜延之《从军行》
从词句上看,颜诗要多于陆诗,体现出繁复特点,但句句对应,意思一致,如末句“苦哉远征人,抚心悲如何”变为“逖矣远征人,惜哉私自怜”,同情出征将士。从内容看,先描写塞外环境,再叙述出征场景,后表达哀怜同情。从写法上看,前段描写景物,喜用想象、夸张手法,后段叙述军情,多以一系列动词凸显出征艰难。在出征叙述上,陆诗曰:“胡马如云屯,越旗亦星罗。飞锋无绝影,鸣镝自相和”;颜诗则曰:“横海咸飞骊,绝漠皆控弦。驰檄发章表,军书交塞边。接镝赴阵首,卷甲起行前。羽驿驰无绝,旌旗昼夜悬”。不同的是,颜延之用“横”“绝”“交”“赴”“起”“悬”等动词叙述,生动形象,富于变化。而陆诗描写模糊,只是运用比喻,叙述行军状态。可以说,颜延之通过增加出征描写,使前后内容平衡,结构安排合理。陆诗则重在环境描写,前后比例失衡。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曰:“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修,垂范后昆”[1]1778-1779,即颜延之以“体裁明密”知名当世,力求工整丰赡。同时,此诗描写出征艰苦,表达怜悯之情,有一定现实寓意。刘裕曾于义熙五年、十二年两次北伐,颜延之奉命使洛为第二次。《宋书·颜延之传》曰:“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庆殊命,参起居,延之与王参军奉使至洛阳,道中作诗两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1]1891时后秦还未灭掉,战争仍在继续,颜延之前往庆贺,体验必定不同。
同时,颜延之《秋胡行》演绎秋胡故事,铺陈繁衍,多达九章,为同题乐府之最。一般认为此诗模仿傅玄《秋胡行》,傅玄重在描写秋胡,颜延之则转向秋胡妻,有明显承袭痕迹。陆机亦有《秋胡行》,但为四言诗形式,阐释吉凶相倚,与秋胡故事无关。然颜延之运用陆机语句,如前表统计,《秋胡行》有六处引陆机诗句,其中两处来自陆机乐府诗。如“凉风起坐隅”引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凉风绕曲房”,而“高节难久淹”化用陆机《猛虎行》“亮节难为音”。从内容上来看,颜诗部分章节与陆诗相似,抒发羁旅之情,尤其是三、四两章,至为明显。如第三章曰:“嗟余怨行役,三陟穷晨暮。严驾越风寒,解鞍犯霜露。原隰多悲凉,回飙卷高树。离兽起荒蹊,惊鸟纵横去。悲哉游宦子,劳此山川路”[8]1229,与陆机《苦寒行》如出一辙,首句便点明“怨行役”,描写旅途艰难,悲叹游宦孤独,用“离兽”“惊鸟”渲染氛围,与陆诗“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吟”[12]62句意一样,描画游子形象。而游宦为陆机常见意象,如“游宦会无成”“游宦久不归”“渺然游宦子”“翩翩游宦子”等,无不表达他乡之思。颜延之运用游宦一词,成功刻画秋胡形象,从整首诗来看,颜诗章法严谨,脉络连贯,结构富于变化。陈祚明赞曰:“章法绵密,布置稳贴,风调亦颇流丽,不类延之恒调。虽不逮古乐府,颇有魏人遗风”[14]514,即章法绵密,风调流丽。
此外,颜延之还有一首《挽歌诗》,描写繁复,风格典雅,继承陆机《挽歌诗》写法。其中出殡场景描写曰:“令龟告明兆,撤奠在方昏。戒徒赴幽穸,祖驾出高门。行行去城邑,遥遥首丘园。息镳竟平隧,税驾列严根”[8]1230,与陆机《挽歌诗》第二首类似,但省去亲友哭泣描写,重在叙述出殡场景,感情不如陆诗深厚。陆机用景物渲染悲伤,诗曰:“素骖伫嬨轩,玄驷骛飞盖。哀鸣兴殡宫,回迟悲野外。魂舆寂无响,但见冠与带。备物象平生,长旌谁为旆。悲风徽行轨,倾云结流霭。振策指灵丘,驾言从此逝”[12]82,通过哀马、冠带、悲风、流霭来衬托环境,表达内心悲痛。颜延之则去掉想象成分,直叙出殡场景,力求简洁得体,抑制情感抒发。
颜延之在多种诗体上模拟陆机诗歌,包括公宴诗、赠答诗、行旅诗和乐府诗。公宴诗在主题上继承陆机,不仅颂美颂圣,还有尊神倾向,语词繁复,风格典雅,但过于追求颂美,缺少个人情感。颜延之对陆机诗歌进行扩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描写释奠场景,保存珍贵史料;二是阐发佛教义理,表达人生哲理。赠答诗在景物描写上承袭陆机,主要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绘,并流露出感伤、苦闷情调。不同的是,颜诗多抒个人志趣,并引神话入诗,展现人物心理,描画人物形象,但过于注重用典,描写趋于繁复,阻碍情感表达。行旅诗模拟陆机,无论词句、结构、写法,均有明显承袭痕迹。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导致情感指向有异。陆诗描写南方景物,表达故国之思;颜诗叙述北方景物,抒发兴废之情。乐府诗则继承陆机写作模式,基本句句对应,显示模拟痕迹。颜诗描写具体形象,保持内容平衡,结构颇具匠心。同时,颜延之使用陆机语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有条不紊,风格自然流丽。
[参 考 文 献]
[1]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C].济南:齐鲁书社,1986.
[4]白崇.同源异象--颜延之、谢灵运诗风异同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5]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潘德舆.养一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8]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黄亚卓.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金涛声.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6]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