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云飞
【摘要】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性,强调翻译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期待视野”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鼓励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教学目标。
【关键词】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110-01
一、接受美学理论
1967年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其理论核心从受眾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美学理论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位理论基础,反对文学作品具有永恒不变的意义,认为作品只有被接受时,才有存在意义。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所描绘的现象与客体不存在确定的关联作用,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静止地去研究文学作品,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动态地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翻译是对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的具体化,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课后的翻译练习题目主要突出的是课文相关的词汇或者句型翻译,没有体现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翻译技巧。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翻译作品,在学生主动介入后,受到学生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心理结构和审美经验等的影响,由学生创作而成的译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从学生对文本的接受、理解和审美经验及翻译作品的接受效果出发,去研究文本、学生与翻译作品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基于自身的文学修养、先在经验和“期待视野”对原文解读并做出翻译决策。衡量翻译质量的优劣没有唯一的标准,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以答案至上的观点,转向以学生实践翻译过程为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翻译技巧。
三、接受美学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以学生的“期待视野”和接受为宗旨
“期待视野”,即读者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文化环境、阅读经历、审美能力等,在心理上形成的阅读前关于文本图示框架的思维定向性期待,此过程受读者趣味爱好、思维模式、道德素养、行为准则等因素影响,是读者对文本接受的开始和基础,是阐释文本立场和观点的前提。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式的“图式结构”,接受者的审美能动性起着关键作用,接受者是带有不同的“期待视野”的个体。姚斯认为,接受者的阅读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便感到乏味,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无味。相反,作品如果超出“期待视野”,接受者便会感到兴奋。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度。如果差距过大,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甚至会产生排斥或反抗心理。如果差距太小,学生无法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容易产生乏味感,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也就失去意义了。“期待视野”在英语教学的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教师需精心设计翻译教学内容,要有时效性、有新意,课程内容需丰富并多元化。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实践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主体性地位,让读者走进作品,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作品的价值会随着接受者的参与,才能得到不断地修正、丰富和补充。接受美学充分强调了读者“参与”的重要性。针对CET-4考试,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练习历年考试真题和模拟题目中的段落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译文的优劣,从而指导其对翻译的理解。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加深了学生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对翻译过程进行反思并给出总结性的评价。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翻译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三)激发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接受美学中的“不确定性”的特点,意味着文学作品的阐释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及不同的读者,产生许多不同的解读。由于个体的“期待视野”的差异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解读文本、进行翻译创作的多元化。翻译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翻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翻译文本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系列素质,例如,创新能力、批判意识、正确的价值观等。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翻译理论,而是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参与课堂翻译教学实践。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实践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并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读者主体。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先在经验和文化修养,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朱艳兵.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经贸文本翻译[M].大学英语,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