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经》的编辑思想

2018-05-07 09:19李静
出版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至德先王孝经

李静

[摘 要] 《孝经》形成于先秦时期,是经书之一,自汉代起被我国封建君主奉为圭臬,成为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稳定天下、治理国家的至德要道。《孝经》的编辑思想主要表现在“广至德要道,以顺天下”的编辑宗旨,“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的编辑目的,尊卑有别的编辑原则和开放融合、兼容并包的编辑态度。

[关键词] 《孝经》 编辑思想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2-0124-03

[Abstract] The Classic of Family Reverence which appeared in Pre-Qin Perio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fucian Classics looked as Principle of governing country by emperors of past dynasties. Its editorial thoughts mainly displays in the editorial policy of “promoting the moral to make world stability”, the editorial purpose of “providing behavior standard for people”, the editing principle of “different people belongs to different classes” and the editing attitude of “absorbing other things advantages”.

[Key words] The Classic of Family Reverence Editorial thoughts

《孝经》在汉代时被列为七经之一,被称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为汉代及以后的封建君主奉为圭臬,流行不辍,成为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稳定天下、治理国家的至德要道。《孝经》产生于何时,作者是谁,至今未有定论。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孝经》已在流传,其出现应早于《吕氏春秋》(约公元前239年)。关于《孝经》的作者,学界有孔子作《孝经》、曾参作《孝经》、孔子门人作《孝经》等八种观点。汉成帝时,刘向奉诏“领校秘书”,《孝经》即在其中。他比参各本,去其繁惑,釐定今文《孝经》为十八章,成为相对稳定的版本。古往今来,对《孝经》研究者甚众,但极少从编辑思想的角度进行考量,本文则是这一研究视角的尝试。

1 “广至德要道,以顺天下”的编辑宗旨

汉初陆贾在为汉高祖总结秦朝教训时提出要宣扬“孝悌”,重振伦理道德,因为西汉的统治者将秦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弃仁义”“尚苛政”,故而“孝治天下”成为汉代重要国策之一。刘向奉汉成帝之命理校经传,对《孝经》的编辑也充分体现和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孝经》在《开宗明义章》中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1]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孝道中得来,孝是做人的根本,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手段。在《三才章》中写到:“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3]孔子认为孝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的,是德政的根本,君主如果实行孝治,国家的教化不必用严厉的方法就能成功,国家的政治不用严苛的刑罚就能得到治理。《孝经》一书编撰的宗旨就是向人们推广阐发 “至德要道”——孝道,使世人了解孝道的重要性,从而起到“以顺天下”的作用。

在《孝经》的篇章结构安排上,也体现了其编辑宗旨。《孝经》全文共十八章,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孝”的基本理论,指出了“孝”由初级到高级即“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主要是“孝道”与政治的关系。第三部分阐释“孝道”的实行。从篇幅来看,第一部分包括了第一至第六章,第三部分包括了第十、十五、十八章,第二部分则包括了《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等,共九章,这一部分占全书一半的篇幅,构成书籍的主体。编者详细讲述“以孝治天下”的道理和方法,指出国君“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育人民要相亲相爱,没有比国君自己行孝道、敬爱父母更好的方法了。君子事亲孝,就能移忠于君。国家以孝化民,那么国家就会和睦太平,风调雨顺,没有灾害,也没有犯上作乱,从而达到天下和顺、孝治天下的作用。

《孝经》紧紧围绕“孝道”展开论述,“广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是《孝经》编撰宗旨也是其重要的编辑思想,《孝经》的编撰是为了使孝的观念深入人心,使臣民以孝事亲,移孝于君,以忠孝事君,从而达到上下和睦、社会和谐、百姓顺君、天下太平的局面,实现统治者“孝”治天下的目的。

2 “ 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的编辑目的

宋代邢昺在《孝经注疏序》中曰:“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4]邢昺指出,由于人们的行为找不到依据和标准,所以要编撰《孝经》,其目的是在为世人“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

“经”的本意是指织布时织机上纵向的纱线,与横向的“纬”相对应。织布时纵向的纱线不动,只有横向纬线来回穿梭。因此,经就有了纲领的意思,有了根本原则的意思。以此推之于社会,治理国家,千头万绪,必须为之建立纲领,行事才有条理和依据[5]。《孝经》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为目的,就是要为世人呈现出一套事亲、事君、治天下的方法和行为规范。例如,对于百姓而言,要事亲就要善事父母,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6]“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7]父母在世时要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父母去世时要满怀悲痛以礼安葬,并以礼祭祀。身居高位,不骄傲恣肆,为人臣下,不犯上作乱,地位卑微,不相互争斗。这些都是事亲行孝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孝经》第十八章《丧亲章》专述了治丧的具体礼仪,阐释了孝子在为父母办丧事时对哭声、表情、服饰、服丧时间的要求,以及从制作棺椁到入殓、安葬、建庙祭祀等多方面的行为规则,使人们在治丧时能有所依据。对于事君,《孝经》亦给出了具体的标准,如《事君章》曰:“君子之事上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8]阐述了君子分别在为官、为民、在朝、在野时该如何尽忠事君,这成为后世历代帝王教化臣民的标准规范。

3 五等之孝的体例结构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编辑原则

先秦时期的等级社会,尊卑观念浓厚。孔子所倡导的周礼,实质就是尊卑之礼。《荀子·礼论》记载:“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所称者也。”[9]这种根深蒂固的尊卑观念反映在《孝经》的编辑过程中,成为《孝经》内容编辑的原则。

在《孝经》的内容安排上,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五等之孝。对于天子而言,其孝就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10]。 也即是说,天子不仅要爱敬自己的父母,也要爱敬天下父母,以自己高尚的品德言行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典范,实行孝治。对于诸侯而言,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11]。要求诸侯身居高位时不能自高自大,要节俭谨慎,才能永葆富贵。对于卿大夫而言,要“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12]。卿大夫在服饰、语言、行为各方面都要遵守礼制,才能守住地位。对于士而言,“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13]。士人要用事父之心去事君,敬爱忠顺于君,才能永葆自己的俸禄和官爵。而对于百姓而言,孝就是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14]。要努力劳作,谨慎节俭,供养父母。由此看来,《孝经》中的“五等之孝”不只是简单地阐述行孝之道,而是对封建君主制度的肯定,体现了伦理孝道与王权政治的结合,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模式[15]。《孝经》的编辑者是按照等级制度爵位的高低来安排内容的篇章结构的,首先是天子之孝,其次是诸侯之孝,然后依次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把地位最高的天子放在首位,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依次安排其后。这种由高到低的顺序安排五等之孝的体例结构,反映了当时严格等级制度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孝经》内容的编排原则,并将其中的尊卑观念和浓厚的忠君尊王思想贯穿全书。

4 开放融合、兼容并包的编辑态度

汉成帝时,刘向奉命编校今文《孝经》,他的编辑活动采用了兼容并包的编辑方法。《隋书·经籍志》记载:“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本,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16]可见,刘向编校《孝经》是以颜本为底本的。汉初,朝廷广开献书之路,《隋书·经籍志》记载“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17]。河间人颜贞所献之本即为“颜本”。刘向在颜本的基础上,参照比较古文本,删除繁难与疑惑,在以今文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古文孝经的一些文字和内容,最终釐定为十八章。西汉时,今文经学盛行,古文不受朝廷重视,然刘向能够以今文《孝经》为主,参考古文孝经,并积极吸收古文孝经中内容,体现了他开放融合、兼容并包的编辑态度。

从内容来看,《孝经》作为一本主要体现孔子孝道思想的经典,不仅融合了曾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大师的言论和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家韩非子思想的影响。曾子认为不亏辱身体为孝:“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18] 指出子女的身体受父母所赐,要保持身体完整,不受亏辱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孝经》中则写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9]。这正是对曾子“敬身”以行孝思想的继承。孟子曾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 [20]。《孝经》中《卿大夫章》有言“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与孟子的说法非常相近。荀子主张“齐之以礼”,重礼不重仁,重视“礼制”和“礼教”,尤其重视丧葬之礼,认为三年之丧不可改。《孝经》中专门列出一章以论述丧葬之礼,显示了对于丧礼的重视,其中“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21]。也赞成守孝三年的做法,与荀子观点相同。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忠孝》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22]而《孝经》中“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和“资于事父以事君”的说法,便是对韩非子这一学说的阐扬[23]。

综上,《孝经》既有“除其繁惑”的编辑原则,对内容有所选择和删减,也对《孝经》中体现曾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思想的内容加以保留,并对法家韩非子思想加以吸收,这都体现出其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融合的编辑态度。

注 释

[1][2][3][6][7][8][10][11][12][13][14][19][21]胡平生著;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12,25,25,37,4,6,8,10,11,1,38

[4][5]汪受寬.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2,4

[9] 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9

[15] 申志兵.论《孝经》中的“五等之孝”[J].聊城大学学报,2007(2):67

[16][17]长孙无忌.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24

[18] 陈桐生译注:曾子子思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38

[20] 宁镇疆.孟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13

[22] 陈秉才.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85

[23] 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72,216

(收稿日期:2017-07-19)

猜你喜欢
至德先王孝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润心至德 立德树人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楚人过河
不管事的仆射
不管事的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