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艺姣
【中圖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125-01
片断一:
老师家的小妹妹今年才五岁,她非常喜欢画汽车。有一次,她画了各种汽车。我发现,她画的汽车车轮有正方形的、有圆形的、还有三角形的。于是,我提醒她“你平时见过的汽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是圆形。”“那为什么汽车车轮都是圆的呢?”马上她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我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一:车轮是圆形的,便于滚动。
生二:车轮是圆形的,车轮与地面的阻力较小,滚得较快。
生三:车轮是圆形的,行驶起来更加平稳,坐在上面很舒服。
师: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有一场动物车赛,看一看是哪一支车队获胜?
屏幕显示比赛画面:公路上出现三辆车,小狗队的车轮是三角形,小猫队的车轮是正方形,小熊队的车轮是圆形。比赛开始,小狗队与小猫队的车颠簸得非常厉害,很快就停止了行驶。只有小熊驾驶的车又快又平稳的到达了终点。
师:哪一队获胜呢?
生:小熊队。
师:果然是同学们所说的,圆形车轮的车走得又快又平稳。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才会走得又快又平稳呢?
生:因为车轮是圆的。
教里传出笑声。
师:这就像我问;“你爸爸为什么给你取名叫王程鹏?”你回答我:“因为我叫王程鹏,所以我叫王程鹏。”学生又笑了。
师:相信同学们学完“圆的认识”这节课后,就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反思:从事工作二十几年来,总结每一堂课,首先想到的是这堂课讲完了没有,学生接受得怎么样?如果没掌握好,下节课接着磨,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为止。这样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经常是学生不想学也得学,不想听还得听。考试的分数自然不会太低,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也是愈教愈辛苦。总结教训,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在于让学生乐于学习,这堂新课的引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到课堂中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从小妹妹画车”引出问题,“你能帮助老师吗?”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也很有成就感。再观看电脑直观演示几种车的比赛,学生被生动有趣的模拟比赛吸引。教室里不断的传出笑声,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时的课堂是轻松的、自由的、热烈的。最后的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才会平稳呢?”造成悬念,学生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促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投入下面的学习。
片断二: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知道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现在你们会画圆吗?
生:会。
师:利用你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圆,会画吗?
师:你们是怎样画出圆的呢?
生一:我是用杯盖印出来的。
生二:我是用圆规画出来的。
(屏幕显示两种不同画法)
师:这两种画法有什么不同?
生:用杯盖印的没有圆心,而用圆规画的有圆心。
师:其实用第一种画法也是有圆心的,只是没有标出来,你们能想办法找出圆心吗?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
生:(上台介绍)我把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两条折痕交于一点,这个点是圆的中心,叫作圆心。
师:你真聪明,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找出圆心的吗?
师:请同学们打开圆形纸片,除圆心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一:我还发现了圆里有线段。
生二:我还发现了半径和直径。
师:什么叫半径和直径?这两个问题老师都知道,你们是想让老师告诉你们答案呢?还是自己从书上找?
生:自己找。
师:按要求自学课本57页。
认真看书,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画一画,读一读。
理解概念,在圆形纸片上找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通过自学,你又认识了哪些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
师:请同学们再读书上的三个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又有怎样的联系?
师:请动脑筋想一想,画一画,量一量。然后,同桌互相交流,有困难的同学小组讨论一下。
师: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怎样发现的?
反思:数学教育家费赖等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到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这一片断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自己学会这部分知识。于是我放开手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先说、先做、先想的,尽量让学生先说先做先想。首先,学生在“想办法找圆形纸片圆心”的问题引导下有了探索的欲望,通过合作,动手折叠找出了圆心。再看纸片,面对折痕, “除了圆心,你还看见了什么?”学生又自然的转入探索半径与直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怎么发现的?”这些发现对学生来说,是在独立操作、观察测量、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全新发现,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上述教学,学生自始至终自主学习。从人人动手画圆到动脑探索,自己发现知识。老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生的差异性,有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商量,互相协作,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势,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协调的能力。
片断三:
师:学校马上要举行运动会了,需要在操场中间画一个大圆,你们会画吗?
生一:拿一根绳子,一端系上钉子,然后将钉子固定,再拉住绳子的另一端绕一圈,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师:这办法好。
生二:人站定一点,然后拿一根棍子以人为圆心画一圈。
师:这办法也不错。
生三:两个同学手拉手,一个同学以另一个同学为圆心绕一圈。
师:你能和一个同学到前面来示范一下吗?
学生上台示范,学生自发鼓掌。
生四:用水龙头也可以喷出一个圆。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
反思:平时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最主要的原因是讲解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学生觉得乏味。一旦数学能找到生活的原型,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是空洞的,抽象的,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又可以为生活服务。上述片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学生为自己的发明感到高兴。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怎样在操场中间画圆?”这一道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上述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只是学生“领路人”和“鉴赏者”,给学生提供机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与创造,从而享受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