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黎明
【摘要】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树立人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具有两个作用:道德素养的教育作用,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人文教育有利于形成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培养人的感情能力和形象思维,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基因。《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教育思想对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未来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关键词】《论语》 教育思想 人文教育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22-02
《论语》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公民的核心素养,有必要研究《论语》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一、《论语》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全书记录了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和文学理论等,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汉代以后,《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主要在和平发展、导德齐礼、见利思义、教育均等、顺天应命等五个方面,对世界文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两千年来,《论语》同样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也培育了中国人的核心素养。“《论语》所强调的智、仁、勇、中庸实际上就是先秦儒家所理解的人的核心素养。或者说,在《论语》那里,人的核心素养就是‘三从四德: 智、仁、勇以及中庸” [2]今天我们熟知的许多格言,如“听其言观其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出自《论语》。可见,《论语》对中华民族及其后代子孙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深远。
二、《论语》的教育思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
从教育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我国当前倡导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许多相通之处,对于教育科学的传统继承、理论创新,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意义重大。
(一)宣传仁义,教导学生学会做人
孔子力求通过教育活动来达到修己安人的救世目的。他将教学内容分为德行、政事、言语和文学四科,并明确将德行置于首位。他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益者三乐”(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损者三乐”(骄乐、佚游、晏乐);“侍于君子有三愆”(躁、隐、瞽);“君子有三戒”(色、斗、得);“君子有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上述这些,既包涵政治修养、道德人伦,又包涵处世为政、待人接物。孔子认为“仁”、“义”是德行的根本。《论语》以“仁义”为精神内核,融会忠、恕、孝、悌、宽、信、敏、惠、智、勇、刚、毅、温、良、恭、俭等道德规范,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着生命的智慧,以特有的高度和水准于今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仍不失现实性的借鉴意义与实用价值。
(二)方法科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孔子的许多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值得继承和发扬。《论语·子罕》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循循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不仅如此,《论语》又强调了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指温习旧的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学习收获,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认识。“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按时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内核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教学相长”指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师生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明确思以学为基础。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像《论语》中孔子那样,“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拥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的核心素养。
(三)蕴含人文内涵,体现人文教育思想
《论语》教育思想中体现出的人文思想,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师生平等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思想、崇尚“实干”的思想、学以致用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开放式教学思想。这些人文教育思想,都是以“成人成才”为目标,主张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我们今天考察《论语》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恰恰是踐行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它启发我们,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从祖国的人文背景出发,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强调以人为本,实现教育过程从过分关注知识是否得以传授到切实关注人是否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四)毕生学习,体现终身教育思想
在个人接受教育与毕生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论语》的教育思想与当代终身教育理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的认识是一致的。当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不间断地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人的发展是毕生的,人是在终其一生的不断探索中展开教育活动的。而《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以自我修身的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个人只有毕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发展。孔子的论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终身教育理论的萌芽。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说的是教育对象不分类别,自然也包括不同年龄的人,他的学生中就有不少是成年人。當代终身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而应扩大到家庭、友邻关系、职业岗位、政党、工会、社团组织等与人们实际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中;实施教育行为的人不应只由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教师)来进行,而应根据时间和情况的不同由社会整体提供机会。而《论语》中孔子也具有同样的理念和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说是当代终身教育理论中教师及教育行为社会化观点的最早源头。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教导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者要“学而不厌”,教育者要“诲人不倦”……这些观念无不闪耀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光芒,为推进终身学习理念、发展人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支持。
总之,《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在当代重视培育公民的核心价值观、发展和提升公民的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从全球的视野看,当代教师的使命是努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把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也是从《论语》的教育智慧中吸取了不少精华,或者说与《论语》的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因此,《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借鉴和落实。
参考文献:
[1]郭启熹.《<论语>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新解》,(《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3月,第16卷第1期.
[2]梁君.《<论语>的教育目标与人的核心素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年1月,第1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