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兮水兮

2018-05-07 08:33李红于仁耿
课外语文·中 2018年2期
关键词:沧浪碧水王国维

李红 于仁耿

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如果说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一爿草堂可以属于杜甫,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可以属于孔丘,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湘江,云梦大泽,想象当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曾怎样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象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曾怎样辗转迁徙,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象着浩然的江水是怎样承载了一副厚重的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

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茶划桨,一船楚歌一船潇洒。你何不也行吟泽畔,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歌中流,心随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何苦“举世混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你是知道的,尘秽鹊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运,这就是你的悲哀。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现实中,一个最洁净的人活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和狡诈。你无法对他们宽容,哪怕是丁点儿的虚与委蛇,你谨持自己理想的绝对纯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世间至清至柔者,莫过于水。于是,你用沧浪清水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缨”,把生命托付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一个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红的热血流失在汨罗江中,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水能沐浴群生,扬清激浊。屈子自沉后两千多年,孤洁的王国维同样选择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国维,茕茕向颐和园走来,仿佛疲惫劳顿后的从容归家。佛香阁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如镜,如钩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他遗书的开头两句,无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确的揭秘:“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与污水混流。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心。

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贼。”知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他义无再辱,自沉太平湖。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千古悲欢,诉诸流水。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文人来说,它比生命重要得多。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无可避免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铭这样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面对人生的悲辛,人心的冷酷,他亦赴身黄浦江中,以自己29岁的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追求。

宇宙透明,月光皎洁,星辰晶莹,皆因其长沐银河之上。《礼记》说:水曰清涤。向义无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们以绿水清流,做了自己的殓衣,荡漾了自己的精神。奔涌的碧水会托起他们皎洁的灵魂。

(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

【赏析】

让我感动的首先是本文的题目《水兮水兮》,《红楼梦》中有这样的句子:“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取其洁净之意。本文的“水”不仅有表面上的纯净,更有精神上的澄澈。许多文人选择了与碧水融为一体,他们愿意把自己生命中最后的美丽在碧水中绽放,这是一种精神层次的追求,物质世界的污浊让他们“义无再辱”,只有灵魂的升腾才是真正的信仰所在。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可以让文人放弃所有物质的优越。他们就像碧水,那么透明,能够一眼望穿。这就是文人——单纯、执着、质朴、纯净,这不正是水本身所要向我们揭示的吗?

(于仁耿)

猜你喜欢
沧浪碧水王国维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为了一泓碧水入浉河
沧浪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突出“三个转变” 守护碧水蓝天
人大“年检” 守护鹰城蓝天碧水
均州:沧浪之上,沧浪之下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只见沧浪不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