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法”的地位和价值

2018-05-07 15:57白林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语言表达笔者

白林

自古以来,阅读一直享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其中朗读正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读本内容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开启智力、培养技能,而且有利于增进审美、熏陶思想。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朗读法究竟有什么样的教学地位和价值意义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拟就如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之。

一、趣味朗读,有利于充分调动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对“情趣”活动有着无可摆脱的依赖性。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小学生带来美妙享受的时候,当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小学生恍若身临其境的时候,当和谐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小学生稚嫩心灵的时候,他们还能心静似水而无动于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与之相应的是,小学生必定会打破心底的沉寂,变得跃跃欲试起来,对朗读的内容与情感产生学习兴趣。以《珍珠鸟》为例,让小学生在自我朗读的基础上集体朗读,笔者发现:在读第一、二小节时,大家的语气和神色还算平静;当读到第三小节“多么像它的母亲”那句话,许多小学生面现喜色;待读到第四小节“一会儿”的排比句时,他们不仅语气抑扬顿挫起来,而且神色也随之飞舞起来;在读到“一点点靠近……俯下头来喝茶”和“趴在我肩上睡着了”的时候,全班朗读的声音降低了许多,似乎学生担心会惊动珍珠鸟……由此可见,朗读让孩子们深入其中并享乐其间。

二、放声朗读,有利于逐步提升阅读的语言表达力

于永正老师提出“书不读熟不开讲”。对于这种说法,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并不理会,或者说他们尚未真正懂得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放声朗读,有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小学生反复地朗读一篇课文,势必会逐步增强他们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度和鉴赏力。反之,缺乏正确的读音训练或者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就会在情感上深感不适,甚至产生排斥之意。

有鉴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先行检查小学生朗读情况,有些时候宁愿推迟讲课,也要让他们放声朗读,直至读熟为止。笔者从“闹哄哄”的朗读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大声朗读中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检查”自己,某一处读错了或者读得不够理想,会重新再读一遍两遍甚至更多;有些小学生一旦遇到不太明确的字词,会主动请教“无声的老师”或者与同桌商讨……而在朗读后的讨论环节,他们往往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语言表达也形象生动得多。朗读与语言表达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三、深情朗读,有利于逐步提升阅读的情感体会力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不是无情物”,凡是流传深广的文学作品,除了词句优美外,更主要的是作者会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因而它们思想丰富,情感深厚,而且传动性和濡染力很强。凡是编排在语文教材中的语篇,大多集知识性、思想性和情感性于一体,它们是开展“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绝好素材和优质资源。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沿波讨源”呢?方法就是——书读百遍,其情易现。学生在反复深入的朗读活动中,逐步地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把他人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我情感的体悟力。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这是关于“亲情伦理”的课文,文中所说的事情与道理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因此在大声朗读后,他们不用长时间思考,就纷纷说出文中“我”对妈妈的“愧疚与感恩”之情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亲情体验,有些小学生甚至流下了热泪。

四、审美朗读,有利于逐步提升阅读的审美鉴赏力

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等基本特征,这一切是有效培养并不断提升学生審美鉴赏能力的丰富“天然资源”。过于忽视或淡化这些审美鉴赏元素,既是一种资源浪费现象,又是一种教育渎职行为。以白居易的《池上》为例,“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笔者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偷采”这一词语,学着古人那样——闭着眼,摇着头,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并与实际认知和生活想象联系起来。有些人边朗读边模仿人物动作,有些人试图把这首小诗用色彩画出来。虽然表达方式显得有些稚嫩,但这正体现了他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多元朗读能力,从而为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情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会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语言表达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