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姿
【摘要】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文章结合实际,提出通过强化学科领导队伍建设、狠抓师德教育、改革教师考核体系、培养“多能型”师资队伍等措施,全方位提升全院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14-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关系着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未来。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强化学科领导队伍建设、狠抓师德教育、改革教师考核体系,培养“多能型”师资队伍等措施,确保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素质
教育事业始终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摇篮。青年一代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在新世纪的历史命运。教师是世界上最崇高、也是一个最令人幸福的职业。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教育思想的前提下,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并立志为之奋斗的教师职业理想和全面的教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形势教育是铸造师魂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高校教师必须站在世纪的高度来看待高等教育事业在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全局来认识高等教师应具备的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事业心,具有“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间”的教师意识和奉献精神,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教师职业的光荣,自觉地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强化高校学科领导队伍建设
学科是学校的龙头,是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产生标志性学术成果、提高社会声誉及影响力的媒介,而学科带头人是高校日常工作管理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学科带头人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要重视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做到精心选拔,重点培养、严格要求。
三、培养创新意识,促进科研水平和质量提高
(一)培养创新意识
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来说,高校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应用型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这就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高校中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因为创新行为都是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创新成果实际上就是创新意识的结果。高等教育事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鲜明个性的人是高校创新教育的主旨和灵魂。鉴于此,高校教师应保持对信息获取的欲望与需求,工作中要不囿于传统习惯和模式,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解放自己的创造力,激发自我创造热情。只有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发明、创造。同时只有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才能不断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促进科研水平和质量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这一形势下,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产生了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新情况。其中许多问题与精英教育时期的问题相比,解决起来又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很多问题难以找到答案。这样,只有发动广大教师去认真研究教育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规律,才能逐步解决新问题。
对于高校教师来讲,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主动探索和追求,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来培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以教育科研带动教学,在科研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于高校教育科研具有创新性和艰苦性的基本特征,它要求教师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要热爱真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要敢于面对实践,背靠理论,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大众化高等教育中改革和发展的路子,不断提高高教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锻炼教师的创新科学素质。
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以教研为基础,要注意从教研的实际问题中选择科研课题。在进行微观的教材教法研究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去考察、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方法,坚持教改实验,重视资料积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得到对于教改实验更加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教师也可从中求得对教育活动完整、清晰而自觉地认识。这既是教改实践的过程,又是科研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能锻炼科研能力。
四、改革教师考核体系树立综合评价观
“素质教育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帮助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在一种富有人情味、温馨的氛围中,充分调动教师持续学习、主动提高的积极性,并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教师发展,进而实现学校发展的一种评价制度”。素质教育评价制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第一,素质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终身制的评价制度。它在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让教师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评价结束之后还根据教师评价结果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帮助教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并向教师提供参加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他们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第二,素质教育评价制度是一种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制度。它并不是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惩罚的机制,而是争取在没有惩罚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第三,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形成性的評价制度。
五、制定薪酬制度规划不断完善薪酬改革
薪酬改革是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工资决策领域中的自主权逐步增大,各高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各自特点的校内分配制度,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仍无法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水平低,资历因素在收入分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主义的分配形式仍然存在。因此,如何通过总结现有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的实践,建立以公平与效率为核心、市场、绩效和能力为导向、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薪酬制度,是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高校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永恒主题。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则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所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在对教师实施综合管理的工作中,要把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领导者要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科研任务,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要求,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将教研和科研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必要的管理奖励机制,促使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渐增强,进而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克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1998,(1):32-35.
[2]张志勇.用科学发展观解读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调查研究”之一[J].中小学管理,2008-07-10.
[3]张宇明.新时期中国高校素质教育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05).
[4]马宇.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