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2018-05-07 03:23:32王秀辉
当代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悬液

王秀辉

(大庆油田五官医院儿科,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发热是人体在遭受致病因子入侵时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在小儿时期,发热是临床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诱因多为呼吸道感染[1]。而患儿长时间处于高热状态则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患者而言,高热会诱发惊厥,进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2]。因此,针对小儿高热,及时采取安全、有效、快速的方法展开治疗尤为关键。本文就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小儿高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高热患儿90例;将选取患儿均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7个月~8岁,平均(5.82±1.33)岁;发病时间为 5 h~6 d,平均(3.05±1.20)d,腋下温度 39~41.3℃,平均(40.4±0.5)℃。研究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6.04±1.57)岁;发病时间为7 h~7 d,平均(3.45±1.26)d,腋下温度39~41.4℃,平均(40.3±0.4)℃。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实施治疗前,均根据患者原发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针对合并感染者,给予其纠正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治疗,对于川崎病引起的高热患儿,则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方法为:<3岁的患儿,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07)治疗,1~1.5 ml/次,≥3岁的患儿则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06)治疗,10 mg/(kg·次)。研究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口服布洛芬治疗,方法为:<3岁的患儿,采用布洛芬混悬滴剂(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12)治疗,1.25~2.5 ml/次,≥3岁的患儿则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005)治疗,8 mg/(kg·次)。

1.3 观察指标 在用药后的1 h、2 h、3 h、4 h和5 h分别测量两组患儿的腋下体温,记录并比较两组各时间段退烧例数;同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患儿体温比较 用药后观察,两组患儿在接受不同的药物治疗后,体温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患儿用药后1 h、2 h、3 h、4 h和5 h的体温下降情况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患儿体温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ody temperature of children in each time period after treatment(±s,℃)

表1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患儿体温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ody temperature of children in each time period after treatment(±s,℃)

P值<0.05<0.05<0.05<0.05<0.05时间1 h 2 h 3 h 4 h 5 h研究组(n=45)38.50±0.21 38.31±0.24 38.01±0.20 37.60±0.16 36.51±0.11对照组(n=45)39.42±0.32 38.86±0.31 38.61±0.33 38.10±0.26 37.68±0.32 t值8.06 4.30 3.55 3.76 7.21

2.2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退烧情况比较 在治疗1 h后,两组退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h、3 h、4 h、5 h后,研究组退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各时间段退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退烧情况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fever of children in each time period after treatment[n(%)]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研究组45例患儿中出现4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的45例患儿则出现3例恶心、呕吐和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高热在临床儿科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婴幼儿在出现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亦或是神经系统感染后,均可诱发高热。小儿发生高热后,会引起患儿肌肉疼痛、代谢与耗氧量增加、在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的同时,导致其消化道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患儿出现腹泻、脱水等症状[3]。如患儿在持续高热下,还会引起其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或抑制过度;甚至导致患儿防御功能下降,诱发其他感染。因此,对于体温持续处于或高于39℃的高热患儿,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是避免患儿发生惊厥,减少患儿损害的关键[4]。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治疗小儿高热常用的退烧剂,两种药物均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5]。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属于非那西丁代谢产物,该药物通过对环氧化酶进行抑制,从而阻断前列腺素物质合成,以此达到解热和抗炎的功效[6]。而布洛芬作为美国食品药品协会推荐临床使用的退烧剂,在患儿服用该药物后,其能够有效抑制患儿前区前列腺素E2的生成,具有促进患儿散热的作用;同时,药物在发挥作用后,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释放入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过程,促进了患儿体温中枢调控点的下移,使得患儿体温降低[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研究组与对照组药后1 h、2 h、3 h、4 h和5 h患儿的体温均明显降低,但两组相比较而言,研究组患儿各个时间段体温下降情况比对照组患儿明显(P<0.05);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对于小儿高热均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但布洛芬治疗起效比对乙酰氨基酚快[8]。与此同时,布洛芬对于激发患儿机体产生内源性“制冷源”(如黑细胞雌激素、血管加压素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9]。有临床研究表明,在与蛋白质的结合率上,布洛芬的结合率高于对乙酰氨基酚,并且药效更为持久,因此认为布洛芬比对乙酰氨基酚维持的降温时间更长[10]。除此之外,布洛芬混悬液是一种红色液体状、口味偏甜的药物,因此患儿更容易接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在治疗后的2 h、3 h、4 h、5 h中,患儿退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热比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其药物维持时间更持久,退烧效果更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小儿高热患儿口服布洛芬治疗,比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其退热效率更高,效果更显著,因此更适用于临床治疗。

[1] 周进科,朱发绪,卢学军.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93-94.

[2] 曾小玲.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9):3581-3582.

[3] 朱和平.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运用于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6):3106-3107.

[4] 王乐男,张峥,买春芳.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J].系统医学,2016,1(8):83-84,93.

[5] 舒航.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5,12(3):82.

[6] 关淑霞,李姝颖.口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1(13):131-132.

[7] 刘义红.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4(12):197-198.

[8] 沈玉祥.锌布颗粒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2013,21(7):159-160.

[9] 于艳.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解热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河北医学,2012,18(9):1317-1319.

[10]贺健.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28-29.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悬液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山西化工(2021年5期)2021-01-25 15:00:58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保健与生活(2020年4期)2020-03-02 02:27:36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4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8
S-布洛芬的合成进展
一例布洛芬致金毛犬肾中毒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6
布洛芬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探讨
中国药业(2014年24期)2014-05-26 09: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