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患者伤害发生的特点分析

2018-05-07 03:23:25庄艳云李丽萍
当代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道路交通深圳市交通

庄艳云,李丽萍

(1.汕头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研究中心,广东 汕头 515041;2.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027)

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不仅造成了儿童的伤残,还给儿童所在家庭造成繁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灵创伤,在深圳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今天,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为了解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临床特点及规律,达到预防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目的,本文对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16年1月1日~2017年7月1日的300例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7年7月1日,在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监测哨点医院住院日志中登记为道路交通伤害的300例患儿。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此次调查的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是指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在道路行驶过程中所致的人体损伤[2]。因道路交通伤害来监测哨点医院住院的≤14岁的儿童的首诊病例,病例资料完整为纳入标准。非道路交通伤害、>14岁、非首诊病例、病例资料不全均为排除标准。

1.3 方法 参照文献资料,组织设计“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调查问卷”,并聘请专家审查,经预试验验证调查和专家讨论审定后正式使用。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编码的分类方法,按照0~4岁、5~9岁、10~14岁将学龄前期儿童分为3个年龄段,分别对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的变量包括:基本信息(信息提供者、提供者出生年月、职业、学历、是否深圳常住人口、居住区域、家庭收入水平、姓名、性别、年龄、家庭特征)、交通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伤害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就诊时间、就诊医院、致伤工具、致伤方式、碰撞机制、受伤者角色、发生原因、发生位置、天气情况、安全设备、出行方式)、交通伤害临床信息(伤害性质、伤害部位、伤害程度、临床诊断、伤害结局)、信息拓展部分(发生原因、意见或建议、被访者、联系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群年龄、性别分布 300例患儿中,男211例(70.33%),女89例(29.67%),男女比例为2.37∶1,0~4岁、5~9岁、10~14岁发生的例数分别为70例(23.33%)、88例(29.33%)、142例(47.33%),经统计学分析,10~14岁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0,P=0.000),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患儿的年龄分组情况Table 1 Age groups for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2.2 致伤工具和伤害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导致儿童交通伤害的主要车辆是自行车141例(47.00%)、私家车69例(23.00%)、电动车40例(13.33%)、摩托车31例(10.33%)、公共汽车1例(0.33%)和其它18例(6.00%),见图1;常见的受伤部位是上肢127例(42.33%)、下肢116例(38.67%)、头颈部34例(11.33%)、多发伤 12例(4.00%)、躯干部 11例(3.67%),见图2。

图1 2016~2017年深圳市导致儿童交通伤害的车辆分布情况Figure 1 Vehicles that cause child traffic injuries in 2016-2017 of Shenzhen

图2 2016~2017年深圳市儿童交通伤害的部位分布情况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child traffic injuries in 2016-2017 in Shenzhen

2.3 出行方式及损害发生时天气情况影响 300例患儿中,出行方式为:独自出行(75例,25.0%)、家长陪同(156例,52.0%)、乘坐校车(52例,17.3%)、其它方式(17例,5.6%)。损害发生时天气情况:晴(179例,59.7%)、雨(67例,22.3%)、温度<10℃(54例,18.0%)。经χ2检验,家长陪同及晴天组高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P<0.05;χ2=15.6,P<0.05)。

3 讨论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男性多于女性,最易发生年龄段为10~14岁,主要致伤车辆为自行车和私家车,常见的损伤部位为四肢和头颈部。①10~14岁的年龄阶段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与此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很强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家长看护不严有关,这与国内的报道基本一致[4]。②男孩的道路交通伤害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孩性格活泼、思想活跃,女孩性格温顺较胆小[5]。③骑自行车者受伤最多,受伤部位最多的是上肢,其次是下肢,考虑与受伤年龄阶段有关,以及部分父母将儿童置于自行车后座,骑行导致儿童足踝部受伤,这与国内部分研究受伤部位头部最多有差异[6]。④5 001~8 0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更容易发生道路交通伤害,与家长没有更多时间教育看管儿童有关,与国外的许多文献报道一致[7-10]。

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关联两个方面。一是与儿童自身相关:①生理因素:身体和认知发育的限制增加了儿童步行者在道路交通受伤的危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与成年人比较,儿童个子较矮小,不易看到车辆,也不易被车辆驾驶员看到,儿童更易受到伤害;同时儿童的感知能力没有发育成熟,他们对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概括处理能力有限,通常很难准确判断声响的来源,这导致他们可能错过重要的危险提醒,从而使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增高。②年龄因素:儿童的年龄与他们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而儿童的认知程度会影响他们在道路环境中做出安全决定的能力。儿童一般能看见近处的、可以看到的车辆,而不能准确估计即将上演的交通事故,比如道路上的盲区,道路上阻碍司机视野的障碍物以及复杂路况等危险地段;另外,儿童只会本能地把想法集中在自己觉得有趣的事件之中,没有萌发自我安全认识,很难感知到危险情况,都使他们成为最易受到道路交通伤害的人群。③性别因素:男孩个性活跃多动且胆量大,好奇心强[4-5],存在单手骑自行车、注意力分散、不使用安全带等危险行为。此外,幼儿和儿童自行车头盔的使用率低[11]。二是与道路相关:①致伤工具:骑自行车者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我国,自行车主要是作为交通工具,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和发展,自行车的使用更加便捷且廉价,这都导致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增长;而且儿童的安全意识不高,没有佩带或没有规范佩带头盔、在混行道路上骑车、在人行道上骑车、骑自行车者的醒目性以及安全性能等问题都大大增加了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率。②其它原因:大部分机动车辆以及道路建设都没有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经济方面,在一些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家长缺乏时间照看或者教育,儿童在道路上嬉戏,无交通安全意识,以及医疗不及时,以上都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是可以预防的[12],根据深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干预。一是要严格执法。不断完善道路和机动车的管制。倡导只要发现司机没使用安全带就立即叫其停车的初级执法,对安全带的使用进行监控,并对安全带使用者给予奖励;鼓励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儿童安全座椅安装在驾驶员后排中间位置,其次驾驶员后排位置,最后副驾驶后排位置;立法强制幼儿和学生坐或骑自行车必须使用安全头盔,规范安全骑车行为,自行车安全头盔的使用能减少头部、大脑和额部受伤的发生;鼓励使用安全的交通方式,设自行车道,将自行车和其他交通模式分离,采取措施控制交通流量并强调低速行驶,设置自行车专用信号灯的信号和清晰的信号线,及时修理路面,清除坑洼和有危险的马路以及自行车道的障碍物。二是要加强安全教育。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念,通过家长的自我安全意识、交通安全行为为儿童树立榜样,及时发现并纠正儿童不安全行为;另外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学校通过营造情景式体验,让家属与儿童一起体验学习儿童道路安全及其他儿童安全知识,如教孩子认识交通标志,学会看红绿灯,走行人道等安全步行、骑行观念,生动学习自救知识,真正掌握安全出行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定期通过媒体、举办安全讲座等方式向大众宣传文明驾驶,尤其在学校附近应减速缓行;同时也强调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并加强对低年龄儿童的看管,防止在街边游戏[13];学校等重点路口可设专人执勤护送学生上学和放学过马路;其次应加强对司机的安全教育,提高执法力度,改变不良的驾驶行为。三是改善交通管理。完善儿童交通公共设施建设,增加交通警力,在交通枢纽的人行通道处,增加儿童警示标志;开展防范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安全教育,定期向大众宣传共享单车的危害性,完善共享单车的管理;利用背部反光服提高儿童的醒目性,加强儿童看管,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在居住地玩耍,要有成人监护;要加强10~14岁儿童的安全教育,遵循交通规则,在使用共享单车时要计检查其安全性能,并注意安全头盔,安全带的使用;高峰时段和学校附近增加交通协警,疏导交通,幼儿园、小学应配备专职校车,鼓励乘坐校车上下学,制定严格的避让校车的交通法规,从而减少儿童交通事故发生[14]。四是增强医疗能力。医院应健全医疗体系,针对交通伤突发性、严重性、多发性、群体性等特点,建立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形成以现场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创伤ICU为一体的救治新模式,并且制定相应的创伤急救预案[15];同时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对儿科急救的专业培训,掌握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生理特点,制定儿童交通伤害的抢救规范,提高专业救治水平[16];定期进行张贴儿童交通安全相关的宣传画,给患者发放免费的宣传册,对住院病人开展安全宣传周,院外开展安全讲座等活动[17],在群众中普及现代救护概念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此外,应同样重视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后的康复服务。

[1] 姜伟,鄢涛,谭鸿,等.德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措施[J].海南医学,2013,24(10):1438-1440.

[2] 车在前,郭荣峰,王东升,等.上海市 2003~2007年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174-176.

[3] 谭宗奎,陈庄洪,蔡贤华,等.创伤严重度改良评分法对2260例创伤患者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3):236-238.

[4] 刘琳,刘伟佳,张维蔚,等.广州市中学生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2):211-213.

[5] 张绍强,刘筱娴.儿童交通事故伤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322-323.

[6] 雷沺,刘姝,汪银枝.院前急救中儿童交通伤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3(8):78-80.

[7] Rivara FP.Child pedestrian inju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current status of the problem,potential intervention,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J].Am J Dis Child,1990,144(6):92-94.

[8] Weesuer CL,Hargarten SW,Aprahamian C,et al.Fatal child-hood injury patterns in an urban setting[J].Ann Emeg Med,1994,23(2):231-236.

[9] Salmi LR,Weiss HB,Peterson PL,et al.Fatal farm injuries among young children[J].Pediatrics,1989,83(2):267-271.

[10]Hasselberg M,Laflamme L,Weitoft GR.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road traffic injuries during childhood and youth: a closer look at at differente kinds of road user[J].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01,55(12):858-862.

[11]郭春燕.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06,18(8):59-61.

[12]Margie Peden,Richard Scurfield,David Sleet,et al.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3]鄢涛,王森,谭鸿,等.德阳市院前急救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2):1923-1925.

[14]段蕾蕾,孙燕鸣,邓晓,等.中国三城市儿童步行者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回顾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5):330-332,335.

[15]朱保锋,陈建荣,王芳,等.2079例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4-206.

[16]李龙鹤.完善创伤急救体系提高创伤救治水平[J].海南医学,2008,19(12):88,101-102.

[17]高爱萍,陆秀文.儿童交通伤害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2):17-19.

猜你喜欢
道路交通深圳市交通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4期)2022-04-29 07:40:24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商用汽车(2021年4期)2021-10-17 02:04:15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繁忙的交通
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25 02:59:14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小小交通劝导员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6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汽车与安全(2017年5期)2017-07-20 10:58:34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汽车与安全(2017年3期)2017-04-26 0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