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
为提高四川省热带特色水果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2009年9月四川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设立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团队针对四川省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链上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共设育种、栽培、病虫防控、高效节水与循环模式、产后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等岗位专家10名及顾问1名,岗位专家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泸州市农科院。岗位专家根据工作需要又联合大专院校、农业推广部门、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组建了各岗位的研究团队,团队有主要成员76人,涵盖了全省热带果树主要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目前,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建有仁和区、会理县等4个产业基地县,还有1个国家级试验站作技术支撑。
9年来,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紧紧围绕四川省热带亚热带水果全产业链发展,紧扣科技创新、产业扶贫、绿色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创新升级等开展科技创新。据统计,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建立至今,累计收集资源228份,创制新材料5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29项,育成新品种6个,获得专利权3项、科技成果11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3项),研制标准2项。
收集了热带水果新品种、资源共228份,建立和完善了芒果、石榴、荔枝、龙眼种质资源圃共4个,其中,芒果种质资源圃被列为“农业部芒果种质资源保护四川创新基地”。团队共示范推广了凯特、吉禄、金白花等优质芒果品种1.03万hm2,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4亿元;示范推广了红玉软籽、西昌1号、建水酸石榴等优质石榴品种0.33万hm2以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20亿元;示范推广了红绣球、马贵荔、蜀冠等荔枝龙眼新品种0.71万hm2,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12亿元。优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引导生产品种实现早、中、晚熟配套,推动了全省热带特色水果品种结构优化。其成果包括参与的“芒果系列品种选育与区域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获2011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创制育种新材料5份,育成的紫美、红玉软籽石榴和金煌、热品10号、金白花、马亚芒果共6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选育的凯特和金白花、热品10号芒果品种分别被农业部推荐为“十二·五”期间和“十三·五”期间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主导品种。
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自启动以来,围绕四川省热带特色水果主导品种芒果、石榴、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根本和重点,全力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推广,持续推动四川省热带特色水果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团队坚持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并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成熟科研成果和项目依托单位已有研究成果,集成了标准化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高效节水、采后处理共4大类20余项技术和3种生态循环模式。
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优化集成控时成熟、轮换结果修剪、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技术,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8个,直接示范面积0.23万hm2,年均技术服务面积3.33万hm2以上。通过示范引领,果农优质栽培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果品外观显著改善,商品果率由70%提高到90%以上;药肥水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节省喷药成本56%、节省肥料成本30%,果品售价大幅度提高。其成果包括形成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芒果良种嫁接苗木繁育技术规程》1项,实用新型专利“芒果大树移栽嫁接方法”1项,研发的“节本增效平衡施肥技术”获2014年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的“晚熟芒果控时成熟技术”获2016年度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出版了《晚熟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专著,“芒果补钙技术”2016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十三·五”期间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主推技术。
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优化集成了以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为主体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特色水果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基地18个,监测调查病虫害种类、发生动态及防控最佳时期,大力示范推广优化集成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直接示范面积达0.24万hm2,年均技术服务面积达4.00万hm2以上。特色水果的病虫害规范化防治达90%以上,杀虫剂用量减少50%,杀菌剂用量减少30%,有效降低了果品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提高了果品质量和安全性。其成果包括获实用新型专利“树干防护罩“1项,编著出版“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芒果病虫害识别与防控原色图谱”和“石榴病虫害识别与防控原色图谱”,集成芒果绿色防治技术1套,“石榴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获凉山州2012~201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效节水集成。优化集成了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基础,以灌溉制度、水肥一体化、地被覆盖、太阳能有机肥发酵为核心技术”的攀西特色水果高效节水与循环模式关键技术体系。团队已建立高效节水技术示范基地3个,直接示范面积超过66.67 hm2,推广特色水果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1万hm2。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后,与传统的人工浇灌相比,可省水40%、省工50%以上,每公顷年均可增收9 000元。其成果包括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小管出流滴头装置”“一种定穴式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低成本节水技术”获得了2013年攀枝花市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制作的“攀枝花市高效节水灌溉宣传片与节水灌溉技术科技片”在中国节水灌溉网点击次数达2 665万人次。
生态循环模式集成。优化集成了“果园生态养鸡”“果园-草-畜-沼-果”“修剪枝-菌-果”3种果园生态循环新模式,既增加了有机肥来源,又增加了果农收入。
产后处理和深加工技术集成。优化集成了采前果园管理、贮藏保鲜和果脯加工、芒果片(丁)速冻等芒果石榴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技术。团队示范推广集成的产后增值处理技术,使贮运损耗降低到10%以下,使特色水果的上市供应时间延长了1~4个月,初步实现了果品的优质优价,提高了产业效益。指导企业进行芒果片(丁)速冻、石榴浓缩汁、石榴酒、石榴果汁等多种产品加工,加工品已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出口韩国、日本。其成果包括获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芒果快运保鲜盒”1项,集成芒果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1套,集成石榴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1套,集成低糖芒果果脯制作工艺1套。
建立示范基地18个,展示新品种30余个,展示新技术20余项,展示新机具8台(套)。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推广新品种2.05万hm2,累计技术服务指导面积36.67万hm2,共计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3.10亿元,增加社会效益27.50亿元。举办科技培训班700余期,团队成员深入到基地县、专合社、家庭农场、企业、农户等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3 000余次,培训特色水果从业人员6.4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5万余册。培养出一大批土专家和种植大户,重点培养了科技示范户103户。
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专家开展技术培训
团队通过开展调研、对接、交流,加强与产业基地县的紧密结合,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四川省热带特色水果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了果农快速增收,提高了全省热带特色水果产业的整体效益。
从2009~2016年,全省芒果、石榴、荔枝、龙眼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由4.07万hm2增加到9.69万hm2,总产量由28万t增长到72.2万t,总产值由12.6亿元增长到48.4亿元。8年来,热带特色水果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了成倍增长,同时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水果知名品牌。攀西特色水果产业已进入质量、数量、速度、品牌并重发展的崭新时期。
团队积极响应四川省农业厅“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号召,以驻村农技员、科技特派员、驻村工作组等形式派出团队成员到凉山州、攀枝花市贫困村结对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制定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及实施方案,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入户进行技术指导,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的培育。团队成员共联系贫困村28个,仅2016年就到贫困村驻村400余天,指导150余次,走访贫困户1 100余户次,开展技术培训86次,培训4 500余人次。
团队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创建了“精准科技扶贫模式——福田模式”,创新的福田模式以聚焦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助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破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难题,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开发办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福田模式”创建于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团队2011年进入开展科技服务后,从2012年到2016年,实现了芒果产量、产值连续5年翻番。“福田模式”在攀枝花市科协2015年度“金桥工程”优秀项目表彰中荣获特等奖,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年度“金桥工程”优秀项目表彰中荣获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外语频道将“福田模式”作为中国农村精准脱贫的样例向全世界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四川日报、新浪、搜狐、腾讯等媒体纷纷报道“福田模式”,湖南、贵州、云南等有关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多次组织人员到攀枝花市参观学习。攀枝花市目前已在贫困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林业、果蔬、畜牧等产业上18次复制“福田模式”。
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将主要在促进技术升级、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和加快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等方面开展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
加强种质资源圃管理,继续收集种质资源,为种质创新利用奠定物质基础;开展种质资源深度、精准评价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继续扩大传统育种(人工杂交)规模和数量;开展砧木种质资源深度评价,重点开展砧穗嫁接亲合性、砧木抗性、矮化砧木评价等研究试验;同时根据气候环境,制定适栽品种的区域划分。
结合劳动力逐步减少的实际,加大对山地果园栽培模式的研究,从精细化管理转向省力化、轻简化、机械化栽培研究和推广;从定干、整形、修剪等方面开展新的树形研究;加大小型农机的引进和改型研究;开展果枝还田、减少化肥施用研究,并对当前生产上集中连片发展造成生态脆弱问题加强技术研究。
树立绿色防控理念,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着力减少农药的使用,显著提高农药使用效率,降低农药残留及农药包装物污染。重点开展芒果畸形病、果实蝇危害防治,开展石榴枯萎病和荔枝龙眼丛枝病防治。建立绿色防控技术融合示范区,提升防控整体水平,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加大灌水制度研究,控制用水总量,加大灌溉模式、水肥药一体化研究。针对山区土地不平整,重点开展压力补偿研究和节水灌溉工程建后运管机制探索。
着力开展绿色保鲜、冷链物流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创新形成保鲜、冷链物流体系;研究集成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实现高值化利用。重点开展低温冻干技术、NFC果汁微波杀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探索形成政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科研单位(人员)全面介入的田园综合体研究;对现有研究成熟的以畜禽为中间环节的生态循环模式进行优化;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方式,实现“福田模式”成果转化升级。
开展果品质量溯源体系研究,以溯源信息管理系统为服务手段实现对果实的种植、加工、流通、仓储及零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并对果品追溯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预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加大对已有一定规模面积和产量的热带小水果的技术研究和支撑,加大对面积较小但发展前景好的热带水果研究。
当前,由于在攀西地区的贫困县、贫困村多为北亚热带、温带气候,在进行产业扶贫时,计划发展多为温带水果。因此,团队下一步将着力做好苹果、梨、桃、李、樱桃等温带水果的研究,以更好地为脱贫攻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