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重振“川猪”安天下雄风
——生猪创新团队2009~2017科技创新纪实

2018-05-07 06:34:54四川生猪创新团队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8年2期
关键词:粪污四川省母猪

□四川生猪创新团队

1 基本情况

生猪产业创新团队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万昭军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设立遗传育种岗位、良种繁育岗位、疫病控制岗位、饲料营养岗位、生产工艺岗位、粪污处理岗位、猪肉加工岗位7个岗位,分别由来自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总站和成都大学4家单位的7位岗位专家组成岗位专家团队,带领56名团队成员,在全省开展针对性的攻关研究和技术集成;并在全省养猪大县中选择了简阳市、遂宁市安居区、三台县3个县(市、区)作为示范县,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

2 主要工作及成效

8年来,培育了我国首个特色鲜明的优质风味猪配套系——“川藏黑猪”,筛选出1个达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配套系审定标准的优质风味猪杂交配套组合,研究集成了种猪繁育、饲料营养、精细管理、猪群保健、环境调控、粪污处理等关键技术40余项(套),研发了生猪产品加工专有技术60余项(套),开发了优质新产品70余种;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申请并获授权国家专利53件,形成省级标准15项,出版专著20本,发表论文500余篇(SCI128篇);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00场次,受训人员达6.1万余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万余份,为四川省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 育成我国首个特色鲜明的优质风味黑猪配套系

在四川7家养猪企业构建了藏猪、丫杈猪、青裕猪等7个地方猪种资源库,对国内外2类具有优质性状的猪种资源进行了研究,通过杂交组合试验及性能测定,结合育种目标,创制了7个各具特色的专门化新品系。并基于育成的专门化品系,在国际上首次将藏猪成功应用于育种实践,成功培育出我国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风味猪配套系——“川藏黑猪”。该配套系既有地方猪肉质优异、抗病力强的突出特点,又有引进猪种生产效率高的显著优点,满足了猪肉差异化市场的需求,居世界领先水平,被列为四川省主导品种。此外,还筛选出1个达到国家配套系审定要求的优质风味猪杂交组合。

为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建立了优质风味猪繁育体系,年生产优质风味猪达280余万头。建立了以猪肉加工与营销企业为龙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为技术支撑、生猪专合社为纽带、规模养殖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成员的优质猪肉产业联盟,在利益联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优质风味猪生态产业链。目前,联盟成员总数达2 900余个,其中,骨干成员达40余个。优质风味猪已在四川省内40余个县(市、区),省外的河南、海南、新疆、深圳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猪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创建了“庄园”“蔺乡丫杈”“忆乡”“好耕乌金”“帅乡”“金香”“林栖”“巴山”等猪肉品牌。产品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庆等国内大城市销售,深受消费者喜爱。

2.2 研究集成了一批生猪标准化养殖综合技术

针对目前四川省养猪生产急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从种猪繁育、饲料营养、精细管理、猪群保健、环境调控、粪污治理、精深加工等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开展技术研发,组装集成以安全高效为主要内容的生猪标准化养殖综合技术、以提升肉制品竞争力为核心的生猪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共计100余项(套),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5项,其中,8项技术被列为四川省主推技术。

在饲料营养方面,开展了全省饲料资源分布调查,集成不同阶段生猪饲料配制技术及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并在全省推广应用;研究了新型饲料在生猪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为新型饲料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其中,针对四川省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母猪繁殖力低的问题,开展了母猪系统营养参数及技术构建与应用,首次提出“母猪系统营养原理”,建立了母猪系统营养参数与配套技术,母猪繁殖力大幅度提高,该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在全省10余个生猪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具不完全统计,直接推广面达600万头母猪,获直接经济效益220亿元。

在疫病防控方面,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发,在对川藏黑猪和外种猪主要疫病免疫抗体消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免疫程序,建立了伪狂犬病净化技术及5套疫病防控综合技术;建立了肠毒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猪链球菌的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了相应的快速检测试剂盒,该技术检测猪场环境中的病原菌仅需约2~3 h(常规技术需要7 d左右)。这些技术在示范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县(场)抽样结果无重大疫病发生,寄生虫患病率下降23%,为控制和净化危害养猪生产安全的主要疫病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标准化生产工艺设计方面,开展了基本环境参数、保温降温技术研究和智能环控设备研发,研发出智能化仔猪保温箱,集成分娩舍、保育舍的冬季保温夏季降温技术,实现了“湿帘-风机”系统的智能化。根据初生仔猪生理特点、保温箱结构及辅助热源特性,研发的仔猪智能温度控制仪,可根据适宜仔猪生长的温度曲线实时调整并自动化控制辅助热源的输入,其示范应用效果显著,哺乳期仔猪的存活率提高5%~10%,每头母猪年均可多提供断奶仔猪1~2头。

在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展了资源利用、污水处理、生物发酵等技术研究,组装集成了包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沼液还田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影响评估技术、冬季非采暖系统猪牛粪高效繁殖蚯蚓技术、猪牛粪和沼渣养殖蚯蚓的分阶段饲养技术、卧式内螺纹罐体高温好氧发酵技术、沼肥异地循环利用PPP模式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应用,其应用成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四川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在肉品加工方面,开展了传统肉制品现代化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以及肉制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技术研发。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研发配套产业化生产线和装置30余条(套),开发优质新产品70余种,成果转化获得直接经济效益80余亿元,大大提升了四川省生猪产业加工效益。

2.3 成果转化示范提升生猪生产水平

生猪创新团队专家开展技术培训

团队建设8年来,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母猪系统营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种猪遗传改良体系建立和配套系选育研究与应用”“川藏黑猪配套系培育及应用”分别获得2014、2015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优质安全冷却保鲜肉加工及储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现代肉类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猪鸡饲料净能评定及需要量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等6项成果均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形成了《种猪引种技术规范》《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猪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川藏黑猪饲养技术规范》《川藏黑猪配套系》《种猪场建设规范》《规模猪场标准化建设工艺设计规范》等15项省级标准;申请并获得授权国家专利53件,其中,发明专利49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出版专著20本,发表论文521篇,为猪业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科技支撑。

团队以建立的3个示范县、46个示范基地为重点,针对主推品种和配套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成果赠送等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示范。8年间,建立示范基地46个,团队到基层指导800余人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0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万余份,为提高四川省生猪养殖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生猪生产水平和效益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与2008年相比,四川省种猪达100 kg日龄平均缩短了4.8 d,活体膘厚降低了0.85 mm,母猪窝总产仔数平均增加了0.76头;肉猪出栏量增加了7.7%,猪肉产量增加了21%。

生猪创新团队猪场指导

2.4 多措并举开展精准扶贫

团队通过派驻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扶贫项目、赠送猪和饲料、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一是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派出3名年轻科技人员,在新龙县、九龙县以及旺苍县东河镇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二是科技项目助推产业发展。在新龙县、黑水县、喜德县、普格县、武胜县、通江县共有6个科技扶贫项目在实施,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三是成果赠送助推扶贫。向喜德县成远生猪养殖合作社无偿赠送了价值3万元的优良公猪,希望通过良种赠送促进当地凉山猪品种改良,加快优质猪生产,带动周边彝族同胞共同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向古蔺县观文镇、喜德县贺波洛乡共20户扶贫示范户每户赠送良种母猪2头、饲料40 kg,通过试验示范带动贫困户脱贫。四是技术指导发挥实效。开展入户座谈、技术指导50余次,在12个市州20个县(市、区)8个贫困村,累计培训贫困户、农技人员1 450余人次,用科技助推扶贫工作。

3 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3.1 加强生猪现代种业建设

受饲料、土地、运输等资源因素影响,四川生猪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同时,由于生产水平低,产品无特色,全省年出栏生猪数量占全国比例正逐年下降,四川养猪大省地位岌岌可危。借全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机,为加快四川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品种调整力度,提高综合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巩固提升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推进由生猪生产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影响,迫切需要加强生猪现代种业建设。一是发掘各地方猪种特色经济性状,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要市场价值以及环境生态效益高的优质风味猪特色新品系,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种猪性能测定和联合育种,强化引进品种的选育提高,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好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撑,逐步实现由养猪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

3.2 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同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省的生猪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仍然较低,面临着“生产水平低、养殖效益低、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要解决四川生猪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生猪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繁殖配种、营养调控、疫病防治、设施设备等关键技术的精准化,形成适应不同养殖规模、以管理关键技术为核心的高效饲养管理技术,推行精细化管理,大幅度提高生猪生产力和养猪效率,实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3.3 加速粪污资源化利用进程

在生猪养殖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的同时,粪污大幅增加,由于还田利用不畅、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局部地区甚至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实现四川省养猪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必然选择。一是在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研究出符合四川省生猪养殖特点的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二是探索规模养殖中种养结合的方法,变废为宝。通过示范推广提高粪污的利用率,实现排污量消减和资源节约双赢,促进生猪产业与农村生态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粪污四川省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常用畜禽粪污清理收集设备简介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 02:06:10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冶金(2019年5期)2019-12-23 09:04:34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36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建筑(2019年6期)2019-07-21 02:59:28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一例母猪子宫脱出的整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