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社会恶德约束的弱化与重构路径

2018-05-06 09:55展菲菲
桂海论丛 2018年2期
关键词:弱化重构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不道德现象的出现给社会与民众带来沉痛反思。这些触及道德底线的事件与我们主流价值媒体及大众对提升当下道德水平的诉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出现道德问题的一个核心就在于恶德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当下社会恶德约束机制的弱化,使得道德建构所需的紧密基础缺乏,从而使得社会各领域非均衡发展,各逻辑之间存在冲突。我们要以社会均衡发展政策的建构为核心,努力消除恶德约束弱化的根源,建构起科学有效的社会恶德惩罚与约束机制。

关键词:恶德约束;道德问题;弱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2-0044-05

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时代的道德形式是纯粹统一的,它总是表现出一种正邪交错的复杂状态,只是区别在于主流和趋势的不同而已[1]。从社会文明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在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希望以此消灭恶德行为。但是,恶德与善德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恶德只能被约束,不可能被完全消灭。

恶德约束机制作为调控社会行为体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道德生活领域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恶德约束机制弱化,具体表现为对某些社会不良行为约束能力的弱化,在道德领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改善恶德约束机制弱化的现状,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恶德约束机制匮乏甚至解体的现状,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就如何最大限度控制恶德行为和活动、重构社会恶德约束机制建言献策。

一、恶德约束:社会良性运转的底线基础

在市场化经济浪潮中,人们的思想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使得社会行为体的道德水准不断溃败:在道德生活领域,人们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恶德行为深深损害着个体与社会利益,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良知。所以我们有必要建构起有效的社会恶德约束机制。恶德约束机制作为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底线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推进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一)道德的内在逻辑及其社会功能闡释

道,在词典中的解释是道路方向,其引申的含义是指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德,则解释为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与“德”也是道家的重要哲学概念。老子大量地谈到了道德问题,并追问道德的根基。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即德要跟从、效法道,道是德的根基,这个根基不依赖于天命和鬼神[3]。将道内化于心便是德。道,是外在的他律与规范;德,是内在的自律与品质。道德连在一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普遍遵循的规律、规范和准则,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从道德的社会功能来看,道德具有教育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和平衡功能等。道德通过个体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其他社会形态,而且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道德的特殊表现形式:恶德行为的泛滥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善德,每当提到道德,人们在脑海中就会想到美德,殊不知恶德也是构成道德的元素之一。其实,恶德是道德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善德与恶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善德需要恶德来成就,善德对应着恶德。它们在本质上属于事物之间的属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在后面推动着所有种类的德性和恶行。”[4]人类恶德行为产生的本质是利益关系,而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同样也是恶的基础。自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的发展与道德体制的建设并不在同一个步调上。一部分人在利益面前忘却了尊老爱幼、文明礼让的华夏民族传统。一些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渐渐地社会上开始产生了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这些不道德的现实持续发酵,进而引发了现如今的诸多恶德现象。

(三)恶德约束的必要条件:善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5]如果我们任由恶德泛滥,不去纠正与制止,那注定会造成势不可挡的灾难。所以,我们必须建构起社会对于恶德约束的监管体系。而建构恶德约束机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以弘扬社会中的善德文化为主线,以大力挖掘善德文化为重点,增进人民群众对善德文化的认同与感知,从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德作为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仅仅只是一种社会要求,并没有强制性,有的只是一种倡导性。所以仅仅依靠简单的伦理教育,很难让人将善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需要发挥一些群体的积极示范作用。“充分挖掘道德模范光辉人格中的共性,仁义为友、道德为师,人人都来仰视、效仿,人人日行一善,从善如流,何愁民风不正、社风不朗。”[6]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当前的道德危机,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恶德约束机制弱化:后果与根源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本应该是一个文化素质与道德水平较高的国度。但当前的中国,各种矛盾问题突出。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互相不信任;人与社会之间,公共意识淡薄;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种种问题说明我国的社会道德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且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触及道德底线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各方面不协调发展所造成的。

(一)恶德约束机制的现状:内在约束机制为主

恶德约束机制简单来讲就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力,它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是社会良性运转的保障。按照恶德约束形成的机制,可以把其分为外在约束机制与内在约束机制两种模式,外在约束机制是指通过文化教育、法律等外在手段对人们的恶德进行约束;内在约束机制则是指通过人们的内心来对恶德进行约束的机制。

中国的社会道德整体上是处于一种积极发展的态势,但也处于转型的尴尬境地,具体表现在:经济飞速向前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物质满足代替不了精神需求。社会中出现一连串的道德事件,原因是恶德约束机制的弱化。对于恶德行为的约束仅仅只是停留在依靠人们的自觉意识和简单宣传教育上,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条文的约束,缺乏政府和社会的协调与制衡。而真正能改善目前道德弱化现状的除了提高国民自身的素质外,就是用强制手段对恶德进行控制。如果我们一味的任由问题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恶化,使得社会矛盾更为尖锐,而且人们的行为也会陷入一种无序的道德状态,给社会带来灾难。

(二)恶德约束机制弱化的后果:道德信仰危机

恶德约束机制的弱化必然会带来恶德的泛滥。首先是诚信缺失,诚信问题几乎已经泛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假冒伪劣商品无孔不入,违法添加剂更是随处可见。就连买一个小小的馒头,我们都要仔细鉴别生怕被添加了增白剂。其次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别强调真、善、美的国家,但在当今社会本应该被我们铭记的传统伦理道德,似乎逐渐被人们忘却。再次是社会公德缺失,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在当时轰动了全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大讨论。“小悦悦”事件充分暴露出当今中国人道德层面的问题。反映了当今中国人冷漠、无情的心理。费尔巴哈认为:“‘形成人本性的东西就是理性、意志、心。其中,与情感相对应的道德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和精神力量,没有道德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按照费氏的观点,道德情感既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联系着‘知、行两大功能,共同推动着人性的发展。”[7]但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在追逐金钱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放弃了曾经心存善念的自己,渐渐地用冷漠作为自己的保护壳,这是整个国家与社会的悲哀。

(三)恶德约束弱化的原因:多层次、多角度思考

当前中国的社会道德失范事件频发,这也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道德问题的严重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需要正视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这是社会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个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8]“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频繁流动的社会、多元化与分散化的社会、结构分化与开放的社会。由此引发的冲击与震荡自不待言。”[9]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社会监管部门失职,腐败问题突出。我国行政执法部门监督力度不足,缺乏统一协调的专门机构。各部门之间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等事件频发,与各部门监管力度缺乏密不可分。

二是经济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东西也必然要发生变化。”[10]道德问题也不例外。人是利己的动物,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过去长期被压抑的利益诉求被慢慢释放出来,再加上没有适当的道德规范的指引,使得不良道德事件时有发生。

三是道德教育的落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的不断洗涤下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但时至今日,我们却忽略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学习。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都缺乏对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视。社会上,我们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宣传力度尚待进一步强化。学校里,我们对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在家庭中,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弘扬。

四是恶德约束机制解体。在当今社会中有品德高尚、道德自律强的人,也有恶贯满盈、自律精神弱的人。这就需要社会对那些自律性高的人进行必要的精神补偿和物质奖励,以鼓励他们的道德行为。而对那些自律性弱的人要建立必要的惩戒机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目前的道德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的这一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并且恶德约束机制正面临解体的尴尬境遇。

五是法律体制不健全,社会上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体系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也使得社会上一些投机主义者钻了法律的空子。所以,不健全的法律体制,也是造成我国当前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

道德问题的根源在道德之外,不是道德逻辑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逻辑出现了問题。道德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社会不公现象频繁出现。使得人们都在秉承着各自的行动逻辑,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各种矛盾问题突出。最明显的是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主要表现有:

一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日益显著。不同阶层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明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虽然中国基尼系数呈现七连降的态势,但是数值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东部地区由于地理等各方面原因,比较发达,西部内陆地区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二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城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三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不协调,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尤其是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老有所养问题、医患关系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医患关系问题为例,殴打医护人员致死的恶性暴力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这充分暴露出当今社会恶德约束机制的弱化及诚信道德的缺失。我们应该构建必要的恶德约束机制,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共建文明诚信的社会体制。

三、建构社会恶德约束机制的路径:加强政策及制度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呈现多样化特征,这与国家的治理方式和法制不健全有关。如果国家的政策多注重均衡性与互助性,多注重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努力减少社会不公,再加上完善道德层面的顶层设计,逐步唤醒公民的文化自觉性,相信社会风气必然会好转,人民的道德水平会逐步提高。

(一)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制度的均衡设计

在今天的社会中,腐败问题突出,商业诚信精神缺失,公众的社会公德意识减弱、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匮乏、网络道德失范等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的急迫性。我国传统的社会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而原有的社会体制显然与处在矛盾突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今社会不相符合。如今滞后的社会体制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得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政府要加强责任意识,对社会的体制进行均衡设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历史上首次把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机制等概括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基本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了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目标。由此看出,社会体制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内容,社会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道德逻辑建构的保障:注重政策发展的互助性

“道德逻辑深植于社会历史中,具体的社会道德渐进地实现着道德逻辑的普遍价值。”[11]当下的中国,社会不公屡见不鲜。世人冷漠,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选择独善其身。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整合社会资源。为社会良性运转打下基础。

首先,实现社会事务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求。“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和表现,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交往,而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交往又时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之中。现存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完善,使得道德作用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影响了道德建设的效果”[12]。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扮演好在社会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角色。加强社会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完善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着力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实现公平与公正的目标。同时积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及基本的风险防控体系,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只有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与督促下以法治思维和方法解决社会事务与公共服务问题,当前的道德危机才能进一步好转。除此之外,政府要整合执法监管的力量,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调节社会中各类矛盾,以此来改善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

其次,解决好农村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大多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远落后于城市,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多数农民会为追求眼前的利益,破坏生态平衡,违法使用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等。为了抵制农村这些不良陋习,政府要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水平,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进而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平。

再次,减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步被拉大。尤其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使得人们的收入来源增多,个人层次上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人们发现自己的回报与付出之间的比例早已失去了平衡,社会不公平感油然而生,并且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而逐步增强。[13]这主要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由此也使得阶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这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也冲击着我国道德体制的建设。“为此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再分配转移支付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扭转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一方面,在政府财政职能上要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的分配结构,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出计划,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力度,逐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14]。同时,应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各类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通过二次分配调节收入水平,努力维护社会发展的均衡性。

(三)社会文化的重构:发揮先进社会文化的指引功能

当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需要迫切重构我们的社会文化。重构社会文化作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15],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改善社会道德面貌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成社会先进文化的生成与扎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尊重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与人们的情感相呼应。在实践中,紧跟先进文化的步调,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文化的指引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崇高的道德信仰,消除世俗文化对主流价值精神的负面影响,实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彭定光,李桂梅.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2]范应元.宋本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7:88.

[3]陈霞.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论道家道德哲学的根基及其特征[J].哲学研究,2016(3):37.

[4]奥勒留,拉罗什福科.沉思录·道德箴言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50.

[5]陈秉才,译注.中华经典藏书: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1.

[6]赵树梅,徐传辉.先进道德群体如何做好公共示范[N].光明日报,2016-11-14(10).

[7]张学浪.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生成的理论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16(1):135.

[8]韩昌跃,冯淑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下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6):32.

[9]王石泉.转型社会的中国公共行政:挑战、变革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3(9):15.

[10]魏长领,等.道德信仰与社会和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404.

[11]王淑芹.论道德的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3):35.

[12]孟安邦.关于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6):3.

[13]王甫勤.转型期社会不公平感的产生与调适[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

[14]易定红,张维闵,葛二标.中国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原因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3):29.

[15]张英魁.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一个文化生态学的视角[J].齐鲁学刊,2016(2):61.

收稿日期:2017-11-27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化的协同推进机制研究》(15BKS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展菲菲,女,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弱化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热点追踪 弱化加密或将带来更大安全威胁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