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怀有崇高使命的政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入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指明了方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追求和情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的追求必须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增强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2-0004-0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怀有崇高使命的政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鲜明主线。报告的第二部分专门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号召全体共产党人为了完成初心和使命不断奋斗。
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体现在党的历史使命中,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期,广大劳动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2]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为创造更多精神财富提供物质保障,人类社会精神文化成果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3]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的主体。一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活动和斗争推进,人民群众在推翻旧生产关系、变革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与过去的一切运动不同,过去的运动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6]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发展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首要的目标,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情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一脉相承。
(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变化
经过近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不断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这一重大判断表明,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我国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变得日益广泛,既有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更有对“非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例如,对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切实回应人民的需求,让全体人民生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是指我国领域、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新的发展模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展不充分”是指发展不全面、待提高,例如,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的种种难题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例如,高质量的医疗、教育还是稀缺资源,等等。因此,着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们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对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作出科学判断,把社会主要矛盾聚焦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是顺应人民意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要求,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明确把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作为执政党的价值追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20-21的要求。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追求,提醒全党上下时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44。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永远牢记“我是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明确“我从哪里来”,知道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密切相联;把握“我将要到哪里去”,把握党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的新要求,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与目标。
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心为民的价值取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随处可见,报告对共产党人的这一价值追求有很多精彩的表述,例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1]49“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44“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等等。这些表述,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环节上,才能更好地体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关怀,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七有”问题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中央出台一系列举措,为老百姓的民生幸福提供了越来越好的保障网。惠民举措持续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医疗改革、环保改革等民生改革步步深化。以精准扶贫为例,随着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1]5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再次向人民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作出了庄严的承诺。
中国共产党肩负历史使命,用革命手段使得中华民族“站起来”,拯救中国于危亡之中,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以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富起来”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强起来”的新时代。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自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7]。但是这些人物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党的一大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一面。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其历史使命。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党的二大会议上,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并不断创造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共产党人这样的历史使命与追求,比当时中国社会的其他党派的主张更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仅在大革命失敗后的井冈山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时间里,就有4.8万多名革命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平均每天有50多位烈士倒下。但就是在这无比险恶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初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排除“左”和右的干扰,探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经过28年的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成为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步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建设时代。
(二)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建设中,我们党根据中国实际创造了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保证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平稳顺利进行,社会生产力得到保护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到了巩固。我们首先在1949—1952年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陆续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原先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幕。这个社会变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证了新生的共和国对社会生产的管理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实现了在全社会范围内资源调配可以由国家来掌控,为集中力量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使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受剥削的地位,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而言,这个社会变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件大事,极大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意味着“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14,为中国走向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的意愿,勇于改革开放
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努力和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当代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四大实力”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的“五大面貌”即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国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使命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意义重大,党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政治作用进行定位,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犹如一面旗帜起到了政治引擎的作用;同时,党的历史使命引领和体现了全体党员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方向的一致性,是激励全体党员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激发全体党员持之以恒,为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党内政治生活建设中,党的历史使命还起着修正政党行为的校正器作用,对实现党的自我完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战斗力凝聚力继续前进起着促进作用,促使党与时俱进根据历史使命的要求调整方针和政策,不断地向执政的使命目标奋斗。
新时代如何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进行了深刻阐述,描绘了伟大梦想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即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两个十五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15年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15年即从2035年到205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如何推进“四个伟大”作了全面部署,对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高度概括。
(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15,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的内容十分广泛,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要补上短板、提质增效,要应对复杂环境、激浊扬清。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如何开展这场伟大斗争提出了“五个更加自觉”的要求,即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人民利益,自觉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自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自觉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1]15-16。
深入推进伟大斗争,要求我们党在新时代必须要统一新思想,解决新矛盾,使伟大梦想的实现呈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进行伟大斗争,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这场伟大的斗争是一场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特点的全新斗争,“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8]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拒绝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和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勇于创新和突破,扫清各种内外环境阻碍、体制机制障碍和发展建设制约,迎着矛盾向前走。
(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伟大工程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保障,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打铁必须自身硬。任何一个政党要完成自身的使命,都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离开了党的领导,一切都将是空谈。
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建设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它有利于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政治领导力体现在党的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上,体现在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执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要用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达成共识,形成思想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增强群众组织力就是要把群众有效组织起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夺取更大的胜利;当今社会呈现出思想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征,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就是要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感召鼓舞人民群众,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形成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实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方向、主线、方针、总体布局和根本目标,为党的建设绘制了基本框架,同时,对今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布置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要求全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把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强调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特别是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三是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四是要加强党性锻炼,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还从加强理论武装、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等方面对加强党的建设作了战略部署,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系列的要求和举措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61。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建设总要求来加强伟大工程的建设,切实为实现伟大梦想保驾护航。
(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推进伟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中国的历史选择,是人民的历史选择。“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推进伟大的事业,就要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四个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动力,更是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
推进伟大事业,必须保持良好的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17,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中,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牢记于心,勇于担当,实干兴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科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2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责任。在“四个伟大”中,伟大梦想体现了根本方向,具有统领作用,把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宏伟奋斗目标统一在一起。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基础,更是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展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矛盾和问题,迎难而上的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和实际付出。伟大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旗帜和道路,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保持政治定力。在“四个伟大”中,最核心和关键的要求是伟大工程的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伟大工程的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行,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四个伟大”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将围绕什么样的主线往前推进、向前发展。“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协调统一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部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8-259.
收稿日期:2017-12-12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活化视域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15BDJ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覃翠生,女,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