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零售革命:从电商到智能零售

2018-05-06 09:56王成荣
时代经贸 2018年1期
关键词:零售革命电商

王成荣

引 言

继2016年10月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在阿里巴巴18周年年会上,马云称阿里再过19年将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那时将为1000万中小企业创造盈利平台,为1亿人提供就业服务,为20亿人消费者服务,真正做到全球买、全球卖、全球付、全球运、全球邮。这个宏伟的目标是基于他对“新零售”的美好设想与期待。

马云提出所谓“新零售”,力主把线上、线下、物流整合起来,把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及各种商业智能装到一个筐里,依靠技术与资本两大驱动力,推动零售变革,这并不是什么理论发明。他只不过把当前的零售创新装到了一个新概念里而已。不过,马云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看到了纯电商的局限性和弊端,预测到了零售业变革的大趋势,这是难能可贵的。

“新零售”实质是“第四次零售革命”不断演进、深化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第四次零售革命”发展的高级阶段。笔者认为,“第四次零售革命”发展至今所表现出来本质特征,与其用“新零售”概念,不如用“智能零售”更为确切。

电商触发了第四次零售革命

2013年12月,在“第八届京商论坛”上,笔者正式提出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概念, 1继而于2014年10月正式出版了《第四次零售革命——流通的变革与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书,先后发表了《新的零售革命:机遇与挑战》(《中国商贸》2014年第7期)、《零售革命势不可挡 零售业必须回归本质》(《时代经贸》2014年第4期)、《迎接第四次零售革命》(《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零售革命背景下百货店的转型与创新》(《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等学术论文。

笔者认为,“第四次零售革命”是由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由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直接触发的一场新的零售革命,其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学界公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零售革命。第一次零售革命出现在160年前,工业革命使作坊式的产销一体化模式,被工厂和商店的分离模式所取代,因而产生了“博物馆”式的零售终端——百货商场;第二次零售革命是连锁商店的出现,它是标准化生产流水线在流通领域的延伸,零售实现了统一管理和标准化运作,便利了消费者,产生了规模效应,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循环;第三次零售革命是超级市场的诞生,它借助连锁和IT技术的帮助,成为百货商店的最大挑战者,它催动了自我服务、一次满足、零售现代化和店址边缘化的零售创新。三次零售革命的共同特点是均出现了一种新的占主导地位的零售业态。

“第四次零售革命”同前三次零售革命不同,不能用一種新的零售业态,比如“网上商店”的出现来标识,因为它不仅推动了零售新业态的诞生,而且远远超越了这一层次,既是一次零售全业态、全渠道的革命,而且把商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在一起,流通、金融、制造连接在一起,从订单到生产,到终端,再到消费,整条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且不可逆转的变化,改变了商品流通过程、制造流程以及消费模式,为经济学和营销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它比以往任何一次零售革命都要强烈,影响都要深远。

这次零售革命之所以来得如此猛烈,影响如此之大,主要源于三大动力:一是经济危机,二是跨界竞争,三是技术革命。目前这三种动力交集在一起,相互作用,积累了很大能量,这就决定了这次零售革命的深度与广度今非昔比。

历史经验证明,每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会有力地促进零售业的经营创新,经济危机过后就会出现比较典型的“价格杀手”,比如超级市场、折扣店、百元店等业态的出现,都源于经济危机的诱发。目前已经延续10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极大地推动了零售变革,电商一度成为典型的“价格杀手”。

同行竞争带来革新,跨界竞争产生革命。目前零售业的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了内部区域之间、内外资之间、业态之间、同类店铺之间的同行竞争,不断延伸到与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产业之间全方位的相互融合与竞争。跨界竞争,一方劣势往往为另一方优势所取代,资源重新配置,供应链重新整合,各方优势互融互补,推动零售业颠覆性变革甚至革命是必然的。

技术革命是引发或推动零售革命的巨大力量。当今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业、农业,在更大程度上改变着流通业。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大数据、物联网和各种人工智能在零售商的应用,使传统零售业的优势观、时空观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改变了零售的理念,凸显了消费者的主权地位。

基于这种分析,笔者认为这次因电商引发的零售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可阻挡的。

电商是零售革命的初级阶段

电商触发了第四次零售革命,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消费者也受益颇大。

电商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短时间甚至瞬间“感知”消费者需求,解决了传统零售商难以解决的短时间掌握巨量消费者信息的瓶颈问题,迅速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组织或开发出新的商品,满足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降低了零售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和效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电商打破了传统零售商圈、商店等物理地域界限、时间界限,使消费者可以随心所欲、随时随地实现购买行为;电商解决了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消费者有了掌握大量商品信息和充分选择的权力,消费者借助“好评”,可以较快做出购买决策,降低了支付成本。电商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和“实惠”,享受到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2从经济学上讲,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也就是有效解决了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根本问题,解决了生产效率最大化问题;从营销学上,解决了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创造最大价值问题。

几年来电商如火如荼,一日千里。 3然昔日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的繁华商业街正发生着“人潮的消退”,众多知名商场、商店等“城市名片”开始黯然失色。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使商界“几多欢喜几多愁”。

值得关注的是,电商在迅猛发展中带来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使人们产生了一些忧虑和抵触心态,开始理性地分析电商利弊得失。“利”如上述;“弊”在哪里呢?依笔者看,电商作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初级阶段,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如下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与系统研究。

第一,电商的发展刺激了大量的低端制造。电商内部相互竞价,不断压低成本,推动非理性竞争,刺激了低端制造业,这种所谓“电商制造”,其产品廉价的背后是假货泛滥、乱象丛生。

大量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基本处于全球中低端位置,“中国制造”中有220大类商品在世界上产销量第一,如汽车、玩具、服装、鞋、自行车、电脑显示器、空调、微波炉等等,但自主品牌出口额只占10%左右。

在2017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国55家上榜企业中,属于制造业的仅有华为、茅台、中车等9家,中国制造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由于产品品牌、科技上不去,制造业利润也上不去。

如苹果公司2017年第一季度获取了101.8亿美元的手机利润,占全行业的83%。像iPhone6,其裸机售价为649美元到849美元,成本在216美元至263美元,生产商富士康每部手机仅挣到4- 4.5美元,而苹果公司则拿到70%的利润。

由于中国低端制造业膨胀,以至于欧美俄印等国家都在抵制中国货,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低端制造虽不能完全归咎于电商,但电商的突起客观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无异议的。因此,无节制、无政策控制发展电商,与当前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是相悖的。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中国需要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等靠互联网起家的创新者,更需要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董明珠等这样的实业家。

第二,电商与现代服务经济且融且悖。现代服务经济产生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阶段,是区域经济新的极具潜力的增长点,其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现代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服务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人的投入带来劳务附加值、情感附加值、文化附加值。

当前的电商一方面带来就业贡献,另一方面又造成实体店关门、服务人员失业,尤其是破坏了服务业的生态。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阿里电商生态为数百万大学生和年轻人提供了创业机会,带来了1500万直接就业机会以及3000万以上的间接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大量实体店萎缩、裁人甚至倒闭、失业,没人去算这笔就业账、经济账、政治账。

在美国,2017年第一季度有近2100家门店关门、9家零售商申请破产保护,甚至超过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高位。

在我国,乐天玛特99家门店铺中有87家停业,营业损失高达12亿元;沃尔玛自2013年以来在华关店超过50家,逐渐打破了让方圆5公里内零售卖场没生意可做的“神话”;广东超市三巨头之一的新一佳最终走向破产。曾经风光一时的专卖店也在电商的影响下节节败退。“鞋王”百丽国际连续三年关闭近1000家店铺后,2017年7月正式宣布从港交所退市;达芙妮从2015年起也先后关闭超过1300家店铺,销售连续下滑。传统百货店近三年关店超过100家,王府井百货、百盛百货、天虹百货等著名品牌都有数家店关闭现象。

随着实体商业的消退,服务业所创造出来的附加值正在减少,消费者享受的服务品质,尤其是体验性正在下降。服务带来的文化、社交、尊重、情感交流等价值随着电商对实体商业的侵蚀正在被冰冷冷的数据化电子信息所取代。

第三,与上述问题想联系,电商对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消极影响。实体商业的天然功能就是作为消费者体验和交往的场所,一百多年来,逛街逛商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百货店,自诞生之日起,就构建起类似于“博物馆”式的终端消费场所,其中聚集了大量的消费者,他们(特别是女性)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进行浏览挑选,感受新时尚,接受新信息,满足购物、餐饮、休闲娱乐需要,把百货商店当作生活乐园。现代社会,社区商业场所更是社区家庭满足生活服务和日常交往、聚会、娱乐的重要场所。

调查显示,当前手机占据了人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接近五成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达5小时以上,比例高达47.17%,28.08%的用户表示每天使用手机在3- 5小时,13.7%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2- 3小时,2小时以下的用户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成。其中,除了学习娱乐、通讯交友功能外,主要就是购物、评价。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引发了诸多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信任危机及各种交际冲突和交往障碍。由于人们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專注于网络,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而且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甚至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2015年,全球著名的智库皮尤研究中心对来自32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2%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会给道德带来负面影响;30%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会给政治领域带来消极后果。依托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电商,扩大了上述像“鸦片”一样的消极影响。

第四,消费者享受到的“消费者剩余”被网络购物成本和非理性选择所抵消,甚至成为负数。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如上所述,电商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但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被消费者所忽略的成本,例如时间、精力的付出,信息搜索的成本等等,正在抵消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学中,搜索成本指的是在自由竞争场合由于价格离散而产生的搜寻价值。网络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所付出的不但包括货币支出,还包括所花费的时间、感情的投入、为提高认识能力所投入的学习费用等一切有助于搜索信息的支出。网络交易中产生信息搜索成本的主要源自:一是网络信息中的不对称性;二是网络消费者感知收益和感知代价相比较错判;三是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或风险性信息资源,为规避不确定性所进行的信息搜索、处理和提炼而付出代价。作为一个经济学上假设的理性消费者而言,举例来讲,当消费者在购买一本书时,他在网络上进行相关信息搜索,包括选择售书网站、价格、付款方式、邮递方式、书评、售后服务及信用等,在收集有限信息时,他会觉得所付出的搜索成本(包括上网的时间、精力、网费等)是值得的(即感知收益大于感知代价);当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但信息价值降低时,感知收益趋于等于感知代价,他会放弃信息的搜索活动,即做出购买决策。

但事实是,相当部分消费者是非理性的,缺乏时间成本观念,其网络购物所付出的搜索时间、精力等抵消了消费者剩余甚至成为负数。比如购买一台智能电视机,你要了解不同品牌,了解每个品牌的液晶显示板技术,如是软屏还是硬屏,色彩偏移、响应速度等指标如何,在一家家电专业店花30分钟能解决的问题,网上搜索可能要花去数小时。很多研究者发现,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产品进行了解、比对,更多的疑问会接踵而至。大量的时间成本的付出已经超过了网络购物带来的消费者剩余。

降低消费者剩余的行为,还在于非理性的超过实际需要的大量重复购买。2017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达到2539.7亿元,产生包裹13.8亿,相当于每一个中国人收到一个包裹,平均一个家庭至少收到3个。由于受到“优惠价格”诱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有非理智购买行为,造成节后退货或囤积,造成另一种浪费,也加重了物流的负担。

第五,末端物流带来的城市交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16年底,北京为全市5.7万辆快递三轮车贴牌;北京范围内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覆盖2696个站点。如此大规模的快递商品流动代替了消费者正常的流动和人际交往。“快递小哥”满天飞,影响市容,影响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加剧,给市民带来不安全感,加重了城市治理的成本,降低了大城市的品味和格调。这不应该是正常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因此,笔者认为,纯粹的电商应适可而止。

实际上,欧美国家发展电商的条件都比较好,但均采取了谨慎而理性的态度,且采取税收调节措施。2013年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2013市场公平法案》,该法案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消费税提案。目前美国各州基本都要缴消费税,例如加州征收8.25%的消费税。英国法律明确规定所有的在线销售商品都需要缴纳增值税,税率与实体经营一致。澳大利亚对电商和实体店铺也一样征税。亚洲的韩国在电商征税方面,网店和商场在缴税上标准也是一致的。我国应研究国外基本经验,利用税收杠杆对电商的发展进行调节。

智能零售是第四次零售革命的高级阶段

伴随着“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发展,针对传统零售的弊端和电商的瓶颈与问题,马云提出“新零售”4概念,也有学者提出“智慧零售” 5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与“智能零售”6概念从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当下先进的零售模式的一种概括。笔者认为采用“智能零售”一词比“新零售”和“智慧零售”更为确切。因为“新零售”之“新”对应“旧”,零售业每天都在创新,新旧零售之间没有严格界限;把今天先进的零售模式称为“新零售”,明天零售业又有新的变革如何定义。“智慧零售”更多彰显人文属性,体现“人”的理念、认知、才智与经验,而第四次零售革命主要是技术变革所引发,实质上是一场技术催生的零售革命。因此,“智能”一词更能体现技术的内涵与力量,因此笔者认为用“智能零售”一词比“智慧零售”或“新零售”更为确切。

“第四次零售革命”发端于电商,因而成为这场革命的初级阶段;智能零售放大了基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电商优势,打通了线上线下、零售與物流、零售与制造、零售与金融等界限,采用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大量新技术,是对电商的又一次跨越,因此智能零售成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高级阶段。从零售模式来看,如果传统实体店为零售模式1.0,电商是零售模式2.0,智能零售则是零售模式3.0,智能零售开启了零售业的新时代。

智能零售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全方位需求。不管未来消费者生活方式怎样,人类追求的东西,一定不只是商品,一定有服务;不只是数量,一定有质量;不只是便宜与便捷,一定有快乐体验与精神享受;不只是大众化需求,一定有个性化需求。零售业要满足消费者商品、数量、便捷、便宜和大众化需要,还要满足服务、质量、快乐体验与精神享受及个性化需要。随着消费的快速升级,消费者对后者的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电商能够满足前者需要,但不能或不完全能满足后者的需要。智能零售超越电商,就在于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更高品质的服务和更直接的消费体验。

智能零售的本质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用最先进的零售技术、最好的融资手段,整合各种零售资源,搭建最好的零售平台,吸引和创造最大的消费群体的一种零售模式。

智能零售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因素——线上、线下、物流、智能技术之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即:(线上+线下+物流)×智能技术。

其中,“线上”区别于分散的电商平台,而是一个“云平台”;“线下”是指众多销售实体店、服务中心、制造商等;“物流”是指消灭了库存或极少库存的智能物流。“智能技术”则包含了当前零售业正在使用或正在开发的所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在智能零售中,“智能技术”不只是其中一个简单的要素,它渗透在线上、线下、物流等每个要素之中,放大了各个要素的效用,同时把各个要素有效连接起来,创造乘数效应。也就是说,智能零售是采用最先进的智能技术,运用“云平台”,面向“云消费”,实现全渠道、全域营销的一种崭新零售模式。

也就是说,智能零售的关键在于线上、线下、物流的融合,再以智能技术“赋能”其中,从而创造最大能量。智能技术,如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智能、物联网、智能支付、智能物流、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能夠带来优质商户资源和新品的引入,“实时感知”并满足消费者需求,高效处理全渠道订单,提升门店客户服务能力;有了智能技术,消费者即时参与评价、参与设计、参与传播变为可能。

从传统零售到智能零售,顾客需求感知、服务、供应链和经营模式等都会发生根本变化。如从感知与满足顾客现实一种需求,到感知与满足顾客现实与潜在的一类需求;服务也从有界到无界、即时到全过程、人工到人工智能;供应链从纵向、固定到纵横交错、智能物联、跨界融合;经营模式从以我为主到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全方位参与,零售商、供应商等协同配合。

智能零售能够带来如下效应:

第一,颠覆传统的生产流程,体现流通的先导地位。零售带动生产,生产围着零售转。如家电行业以零售为主导的供应链优化非常显著。天猫和苏宁均与美的、海尔、格力、西门子等国内外家电公司就供应链进行日常管理,实现在用户数据基础上进行设计、选品、定价等C2B智能制造模式,诞生了真空破壁机、扫地机器人等一批满足个性化消费的定制产品。

第二,真正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零售模式。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零售商做到“实时感知”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苏宁在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新开4家“无人BIU店”,还推出新物种“嗨购市集”,在北京、上海、重庆、南京和深圳5个城市分别开设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5个主题形象店和15个超级品牌馆;天猫联合12城52大商圈,建立双11快闪店,开启新零售智能体验;京东与腾讯联手抛出了“京腾无界零售”解决方案,以腾讯的社交、内容体系和京东的交易体系为依托,为品牌商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深度定制化、场景交易高度融合的零售解决方案。

第三,延伸了流通的半径。智能零售第一次实现了流通无边界、无时限、无障碍。天猫2017年一共有100万线下门店参与“双11”,其中有约10万个智慧门店覆盖全国334个城市,并已在吉隆坡等境外城市布局,5万家金牌小店、4000家天猫小店、覆盖近60万家零售小店加入“双11”阵营,累计触达1亿消费者。

第四,提高了流通的效率。商业智能做到实时生产、没有库存、合理运输,降低流通成本,真正使消费者收益。智能零售对供应链改造持续深入,以优衣库为代表全球门店自提业务进一步爆发物流潜力。科技为物流持续赋能,2017年“双11”技术在物流领域实现了大规模应用,例如菜鸟大规模启用了机器人仓库,通过AGV机器人、全自动流水线、机械臂等方式,联动形成仓群来“服务双11”。京东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决策、服务创新以及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客服全供应链环节的无人科技等都实现了落地与应用,全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现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的跨越

随着智能零售的到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全面赋能供应链的升级,并将最终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字化闭环。目前,传统零售正在向全域营销、大数据驱动研发、共创供应链、全渠道融合、智慧门店、品牌大数据等方面进行探索。

如百联集团,推进通过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的方式从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跨越。在新模式上,打造百联未来店R ISO、无人店和家庭购物场景;在新技术上,采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AR /V R、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每一个到店顾客进行精准化的描述,改变店内的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和发布渠道,以及分析各个商品的摆放位置,切合到每一个用户进店的体验;在新产品上,利用云端系统的线下门店的资源,把百联在全国的将近200个城市4800家门店全部串联起来,同时发布销售。

从传统零售到智能零售的跨越,对传统实体店而言,既是挑战也是难得机遇。实体店在发展智能零售上有很大优势,应该有自己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实体店的优势在哪里?笔者认为,这些优势包括:

店面资源的有限性;

提供消费者享受的物理空间,满足消费者逛店的乐趣和现场体验;

商品陈列与店面环境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使之产生连带购买;

捕捉消费者需求变化,保持对市场最强最直观的感知能力;

为消费者提供面对面服务,帮助消费者决策并及时解决消费者提出的问题,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连接,富有人情味,满足消费者人情交往和被尊重的需要,因而形成消费者固定品牌依赖;

可靠的质量保障和信誉保障;建筑景观形象带来的文化暗示、广告效益和审美力量等等。

正因为实体店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众多电商都渴望得到并拼命抢占实体店资源,争做智能零售先锋;传统零售店也在探索或寻找机会触网上线。比较而言,在实体店与电商、物流迅速融合的大趋势下,电商表现得更为积极和活跃。2016年11月阿里斥资11亿入股旗下店铺164家的三江购物;2017年6月阿里持股(18%)旗下店铺超过三万家的联华超市;同时投入224亿元持有高鑫36.16%的股份,旗下欧尚、大润发品牌年营收超过1000亿。2017年阿里又启动天猫小店,当年全国突破10000家,未来在全国开店600万家。阿里“新零售”在商超、电商、技术、物流上投资达到776亿,关联店铺8000家。较为低调的京东,2017年4月也推出百万便利店计划。

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跨越,应集中于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发展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智能零售之“智能”,不是用在“算计”消费者身上,而且用于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上,这才是智能零售本质的东西。

其次,技术的创新应当是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线上线下物流融合,对顾客实时感知并高效满足,即对每一个顾客进行精准描述,改变店内SK U苦库存量的单位和发展渠道,分析每一个商品的摆放位置,切合到每一个顾客进店体验。利用商品电子价签、店内定位营销、智能搜索及管理联动、视觉系统的应用、智能购物车、智能穿衣镜、智能试衣间等大量智能技术支撑,提高消费满意度。

综上所述,智能零售代表零售变革未来的大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下结论:

第一,智能零售改變的不仅仅是手段与方式,更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本位价值得到强化。

第二,智能零售与智能制造相适应,正像连锁店与工业流水线相适应一样是不可逆转的。

第三,传统零售企业走向智能零售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坐拥自己天然优势,走向智能零售可以有多种选择。智能零售在成本、效率、顾客满足之间一定要找到最优的路径。

第四,智能零售一定是社会化、专业化、协同化的体系,不是一个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全社会协同创新、共创共赢是必由之路。

所以,“第四次零售革命”催生了智能零售,触发了全产业链变革,创造了经济新动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满足,给企业带来最大收益,实现流通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一个绝好的发展契机,中国的零售业可以在智能零售上大步跨越,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车,以智能零售领先世界。

(作者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校长、北京商业经济学会会长)

平台项目:北京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京商文化和首都流通现代化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

1.2014年4月颜艳春出版《第三次零售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揭示了消费者主权时代商业转型路径;2017年7月刘强东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认为其实质是无界零售,终极目标是在“知人、知货、知场”的基础上,重构零售的成本、效率与体验。

2.消费者剩余是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的概念,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英国《经济学人》针对互联网给消费者创造的难以估量的价值,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进行诠释。

3.2016年,全国网上商品销售额近4.2万亿元,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逾八分之一;同年北京网上商品销售额2000亿元,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18.6%。2017年“双11”全网销售额高达2539.7亿元。

4.“新零售”一词,是马云在2016年10月13日阿里云栖大会上提出的。马云认为,未来10年、20年,新零售将取代电子商务这一概念,这是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新的零售业。曾鸣在诠释

“新零售”时说,“新零售”的本质是因为新技术的驱动,是因为数据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算法成了未来最重要的流水线。

5.“智慧零售”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商报》(2010- 03- 26)发表的署名本报记者王立勇《零售模式变革在即 长益“智慧零售”助阵》一文,之后在学界和商界时见采用。

6.“智能零售”一词,最早见于刘洪《“智能零售”离我们多远》(《信息与电脑》2005年第1、2期)一文,之后在学界和商界时见采用。

猜你喜欢
零售革命电商
零售+深度进化
社交电商,春天来了?
我看新零售的成败得失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VC和电商的互相绑架
零售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