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
曲沃县有中低产田面积17737.8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70.01%,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亟待因地制宜进行改良。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掌握了我县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分布区域,并逐步摸索出针对不同中低产田类型的综合改良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中低產田类型及分布
中低产田是指存在各种制约农业生产的土壤障碍因素,产量相对低而不稳定的耕地。通过对全县耕地地力状况的调查,根据土壤主导障碍因素的改良主攻方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NY/T310-1996,引用临汾市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曲沃县中低产田包括以下3个类型:盐碱耕地型、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面积为17737.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0.01%。各类型面积情况统计见下表。
1.1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指耕层或一半土体中可溶性盐分含量超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盐化耕地,其主要障碍因素为盐渍化,土壤类型为脱潮土、潮土。但该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易受盐渍化危害,土壤质地较粘,耕性不良,板结严重。可通过增施有机肥、加厚耕作层等进行改良。全县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面积691.1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73%。主要分布在太子滩、汾河的滩涂等。涉及高显、乐昌两个乡镇。
1.2 干旱灌溉型
干旱灌溉型是指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降雨不足或季节性出现不均,又缺少必要的调蓄手段,以及地形、土壤性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保水蓄水能力的缺陷,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需求,但又具备水源开发条件,可以通过发展灌溉加以改良的耕地。全县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面积10957.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3.25%。主要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的下部、史村垣、北董垣等,曲村、里村、史村、北董4个乡(镇)也有分布。
1.3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是指受气候、地形条件限制,造成干旱、缺水、土壤养分含量低、结构不良、投肥不足、产量低于当地高产农田,只能通过连年深耕、培肥土壤、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等长期性的措施逐步加以改良的耕地。
全县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面积为6089.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4.03%。主要分布于塔儿山山前倾斜平原的上中部和北白集垣和浍河水库北岸等海拔高、地面坡度大的区域,涉及杨谈乡的兴隆庄、石桥堡、北辛庄等,里村镇的石滩、文明,高显镇的高显、西上官等,史村镇的贺村、东吉必等村庄。
2 改良利用措施
从多年实践来看,中低产田的改良、耕作、培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等综合措施,消除或减轻中低产田土壤限制农业产量提高的各种障碍因子,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其中耕作培肥对中低产田的改良效果是极其显著的。
2.1 综合措施
2.1.1 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为作物生长提供部分营养物质。据调查,有机肥的施用量达到每年2000~3000kg/0.067hm2,连续施用3年,可获得理想效果。主要通过秸秆还田和施用堆肥厩肥、人粪尿及禽畜粪便来实现。
2.1.2 校正施肥 依据当地土壤实际情况和作物需肥规律选用合理配比,有效控制化肥不合理施用对土壤性状的影响,达到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
①巧施氮肥:速效性氮肥极易分解,通常施入土壤中的氮素化肥的利用率只有25%~50%,或者更低。这说明施入土壤中的氮素,挥发渗漏损失严重。所以在施用氮素化肥时一定注意施肥方法、施肥量和施肥时期,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损失。
②重施磷肥:本区地处黄土高原,属石灰性土壤。土壤中的磷常被固定,而不能发挥肥效。加上部分群众重氮轻磷,作物吸收的磷得不到及时补充。试验证明,在缺磷土壤中增施磷肥增产效果明显。可以增施人粪尿与骡马粪堆沤肥,其中的有机酸和腐殖酸能促进非水溶性磷的溶解,提高磷素的活力。
③重视施用微肥:作物对微量元素肥料需要量虽然很小,但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有其它大量元素不可替代的作用。据调查,全县土壤硼、锌、锰、铁等含量均不高,近年来,果树施硼,玉米、小麦施锌试验,增产效果均很明显。
2.2 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
2.2.1 田间工程及平整土地 通过采取田面平整消盐,挖沟排盐,完善田间道路及防护林网减盐等改良措施。
2.2.2 灌溉措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大中型水利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和排除积水的同时,还要做好田间沟渠系统的疏通,以迅速排除土壤上层滞水。
2.2.3 化学施肥措施 施用土壤改良剂化学改盐,配套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培肥地力抗盐。
2.2.4 合理耕作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逐步实现小麦-油葵轮作制,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力,又利于用地养地相结合,提供持续增产的条件。
2.3 干旱灌溉改良型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
2.3.1 水源开发及调蓄工程 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地处位置,具备水资源开发条件。在这类地区增加适当数量的水井、修筑一定数量的调水、蓄水工程,以保证一年一熟地浇3~4次以上,灌溉定额300~400m3/0.067hm2,一年两熟地浇4~5次,灌溉定额400~500m3/0.067hm2。
2.4 平整土地 将原有的梯田进一步平整土地,以蓄水保墒。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逐步扩大水浇地面积。通过水土保持和提高水资源开发水平,发展粮果生产。
2.4.1 实行保水耕作法 主要推广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旱作技术:在山前倾斜平原中上部、北白集垣通过调整种植制度和地膜覆盖,应用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旱作技术,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需求,提高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