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日华 李富强 钱丽辉
青杨天牛(saoerda populnea Linnaeus)又名青杨楔天牛、青杨枝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国内分布于吉林、遼宁、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江苏、湖北;国外分布于朝鲜、西伯利亚及高加索、欧_洲、北非南部。为害杨柳科树木。食性较单一,以幼虫蛀食枝干,幼虫先于韧皮部与木质部间蛀道,稍长大后,蛀入木质部为害,从而阻碍养分的正常运输,被害处形成纺锤状瘿瘤,致使枝梢干枯,易遭风折,或造成树冠畸形,呈秃头状,影响长势与干形。如在幼树主干髓部为害,可使整株死亡;为害枝梢,严重成灾时,树术枝条上虫瘿成串,枯枝断梢,树势衰弱,有的不成林,既使成林也不成材;有的使整株失去生长势,导致死亡。为保护杨树人工林健康生长,笔者进行青杨天牛生物学特性观测,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
1 形态特征
青杨天牛成虫体长9~14mm,宽2.5~3.5mm。体较小而窄,黑色,密被淡黄或金黄色绒毛。青杨天牛头部黄色绒毛较密,复眼黑色。触角鞭状,柄节粗大,密布细刻点,微显皱纹,梗节最短,第3节显著长于第4节;自第3节起各节基部2/3被灰白色绒毛,端部1/3黑色。雄虫触角与体长约相等,雌虫触角较体短。雄虫额稍宽于长,复眼下叶长于颊;雌虫额显著横宽,复眼下叶和颧近于等长。前胸无侧刺突,背面平坦,近于圆柱形,长和宽近于相等,密布粗刻点。前胸背板中区两侧各有1条较宽的淡黄或金黄色绒毛纵条纹。小盾片半圆形,两删被淡黄色绒毛。鞘翅两侧近于平行,后端收狭,端缘圆形,每个鞘翅上有4或5个黄绒毛圆斑,前面第l对相距较近,第2对相距最远,第3对较近,第4对稍远。雄虫绒毛斑纹隐约可见。翅面满布黑色刻点,较前胸背极刻点粗深,翅端部刻点较弱。体腹面被黄、灰色绒毛,两侧绒毛较浓密。足黑色,被稀疏、淡灰色绒毛。卵长椭圆形,一端稍尖,中间略有弯曲。长2.4mm,宽0.7mm。初产时乳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孵化前变为深褐色。初孵幼虫体扁平,乳白色;中龄幼虫体圆筒形,浅黄色;老熟幼虫体稍扁,深黄色。老熟幼虫背中线明显,暗色;头黄褐色,头盖缩入前胸很深,下颚须3节,下唇须2节,均褐色,前胸背板骨化,黄褐色。气门椭圆形,褐色。腹部1~7节的背、腹面生有纺锤形步泡突。体长10~15mm。蛹长11~15mm,化蛹初期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腹部背中线明显。
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的虫瘿道内越冬,翌年春季开始活动。东北地区5月上、中旬开始出现成虫。雄成虫一般比雌成虫早羽化4~5天。5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卵相继孵化,6月上旬孵化盛期,10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越冬。
成虫羽化时间一般集中在白天中午前后。成虫羽化后约经1天开始啃咬直径为2.4~4.2mm圆形羽化孔。成虫出孔后沿枝干爬行,常取食树叶边缘作为补充营养,一生均不中断取食,但食量不大,叶片被害后呈部规则形缺刻。成虫羽化后约经2~5天进行交尾,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交尾2天后开始产卵。主要产在直径为0.5~1cm的枝梢上,以2年生的嫩枝为多,当年生新梢较少。雌虫一生产卵平均31粒。雌成虫寿命平均17天;雄虫寿命平均为9天。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卵期平均11天。初孵幼虫向刻槽两边的韧皮部侵害,10~15天后,蛀入木质部,形成纺锤状虫瘿。越冬后,老熟幼虫开始活动到化蛹高峰期约需13天,蛹期17~34天,平均约26天。
青杨天牛为害2~3年生幼树以主梢为主,为害4年生以上的树木,以树冠周围的侧枝为主。成虫喜欢在开阔的林分和林缘活动,孤立木,稀疏的林木和树冠周围及上部的枝条被害严重。
3 防治措施
3.1 严格检疫制度。对青杨天牛疫区严格实行检疫制度。对疑似携带青杨天牛的苗木、枝条、幼树等实行检疫。主要检验有无青杨天牛的卵槽、入侵孔、羽化孔、虫瘿、虫道和活虫体。
3.2 营林措施防治天牛,营造针阔叶树种混交林,提高林分抗病虫害能力。改善林地和林分通风透光状况,清除树木萌生枝条,保持树干光滑。在成虫产卵期及时对树木进行施肥浇水,使树本生长迅速,可使刻槽内的卵和初孵幼虫大量死亡。间伐林地要及时将枝丫、树皮集中处理或烧毁,以保持林内卫生良好。
3.3 人工捕杀。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虫瘿枝条,集中烧毁,消灭幼虫。可在傍晚或清晨突然震动枝干,捕杀落下的成虫。人工按杀卵粒。幼虫未进入木质部以前,用接枝刀、枝剪等将刻痕挑破杀死其中的幼虫。
3.4 保护繁殖利用天敌。青杨天牛天敌主要有青杨天牛蛀姬蜂、天牛肿腿蜂,均为幼虫、蛹期外寄生蜂。啄木鸟是主要天敌,在15~20公顷林地内,设4~5段巢木或巢箱,各相距100米左右,每年秋季清扫维修1次,人工招引啄木鸟定居。
3.5 释放管氏肿腿蜂和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幼虫。在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成蜂,放蜂量与林间天牛幼虫数按3:1~5:1掌握。释放青杨天牛蛀姬蜂成蜂防浩老熟幼虫和蛹放蜂时间以5月和8~9月为宜,放蜂量与林间天牛幼虫数按1:10掌握。
冬、春两季大面积人工剪虫瘿防治时,可从中获取大量肿腿蜂和蛀姬蜂,通过人工助迁到青杨天牛发生区也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3.6 培育白僵菌、绿僵菌防治青杨天牛转化性菌株,经一、二级菌种培养,三级菌扩繁,选择适宜的施菌时间和施菌量防治青杨天牛幼虫。
3.7 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后,及时用化学药剂喷涂枝干,效果显著。常用药剂有40%氧化乐果乳油、20%疏果油、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25%澳氰菊酯乳油等。涂抹嫩枝虫瘿时应适当增大稀释倍数。在羽化盛期向寄主树冠或枝干喷常用药剂500~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