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紫涵
摘要:美声以及民族是现代音乐领域的两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演唱方法。美声唱法是基于欧美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族唱法是基于我国传统音乐表现艺术之上的。二者之间具有着风格以及表现方式上的极大差异,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文章就主要研究美声民族唱法的共鸣腔运用异同。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共鸣腔运用
一、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共鸣腔概述
(一)美声唱法的共鸣腔
首先,美声共鸣腔尤其重视整体的共鸣,对声音的贯通性以及上下统一性具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在进行美声演唱的过程中普遍应用混合共鸣或者混合声区进行表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美声唱法之中经常会出现明显的真假声混合形态。并且,这一共鸣方法使得整个声区的共鸣作用发挥明顯,音区的转换不留痕迹,衔接十分自然。
除此之外,美声唱法强调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声音的自然、洪亮、美妙,且有明显共鸣以及圆润连贯音。而这一要求也决定了美声唱法对声音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在起音法、持续音、滑音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处理方法。
(二)民族唱法的共鸣腔
首先,民族唱法要求在演唱时保证声音的集中、明亮,发生的位置相对美声比较靠前,且声调变化比较柔和,具有一种金属质感的穿透力。例如:在《芦花》的最后一段,要求演唱者翻高八度,且需要在C3处进行一定的延长处理。如此,才能给表现出民族唱法那种以感情震撼人心的效果。其次,民族唱法对口腔的共鸣尤其重视。这是由于在民族唱法中对口腔共鸣使用的比较多,使用真假声转换的处理方法,能够非常有效的体现民族唱法的突出优势。同时,演唱时喷口的准度以及力度也非常重要,其是影响民族唱法表现力的最要因素之一。
此外,相对于美声唱法对胸腔共鸣的大量应用,民族唱法对胸腔共鸣的应用较少。同时,其对咽喉腔的共鸣比较重视。而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民族唱法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穿透力,表现的音域也更广。
二、美声民族唱法在共鸣腔上的异同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鸣腔区别
与民族唱法相比,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更加重视,并且,其对不同嗓音的综合运用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一唱法要求对共鸣腔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有机的协调,进而实现情感表达的目的。美声唱法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较为流行。这是由于当时歌手需要在声音不超过伴奏的基础上实现感情的传达。对此,应用美声唱法更加有利于实现嗓音、呼吸、共鸣腔三者的协调配合。而在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之中,将共鸣腔有机的划分为了两个部分,也就是上共鸣腔以及下共鸣腔。同时,在对民族唱法歌手进行训练的时候,首先需要从鼻腔、口腔、咽喉腔开始。而民族唱法之中所强调的打开三腔,就是指鼻腔、口腔、咽喉腔。这三腔的打开程度,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共鸣的形成。
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更加强调演唱时的整体共鸣,而民族唱法则更加侧重咽喉腔与口腔的共鸣。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鸣腔的相似
第一,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歌手演唱时的心理素质。一方面,要保证演唱时情绪的相对稳定性,以保证情感表现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必须要保证自身心理状态上的饱满、积极、灵活、放松,使共鸣腔能够完美的展现出来,并达到一种声情并茂的表演效果。
第二,美声以及民族唱法都对歌手的音质有所要求,也就是要求歌手在演唱的时候必须要能够合理的控制气息、并运用气息。美声唱法对气息的控制主要是胸腹式呼吸,民族唱法则是丹田呼吸。但无论是哪一种呼吸方法,都是为了实现对气息的良好控制以及合理运用。
第三,这两种演唱方法都要求通过控制气息的方法拖住声音,以此实现更好的情感表达效果。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鸣腔的融合
由于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在共鸣腔上的相似之处,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可以有机的使二者互相融合,进而达到一种层次丰富的音乐表现效果。例如:民族歌手在进行演唱时,除了要掌握民族唱法之中的吐字方法之外,还应该对美声唱法之中的胸腹式呼吸法进行合理的运用。如此,就能够使演唱过程中对气息的控制更加稳定,可以达到更好的音乐表现效果。而美声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以应用民族唱法中的口腔共鸣方式,以此使音乐的穿透力更强,对情感的表现更加深刻。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两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共鸣腔上的相似之处,为二者带来了互相融合的可能。对此,歌手在演唱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应用两种演唱技巧,以此实现更好的音乐表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