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婧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生物形态为媒介的概念缘起,随之以部分典型作品为例探讨了生物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方式,最后对生物媒介与当代艺术交融的走向进行展望,以期重新审视和思辨生物艺术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物媒介;当代艺术;交融
一、前言
目前生物基因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世界,也在慢慢重塑生命伦理的常态观念,因此,生物技术与当代艺术的交融势不可挡,以生物形态做媒介有效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二、生物媒介的演进
1993年苏格兰一位生物学家公开展示了一组人工特殊培养染色的微生物细菌的孵化过程,这便是最初生物艺术的雏形,随后在1963年一位摄影艺术家通过化学溶液浸泡而研究出一种不为人所知却异常惊艳的花朵,这两位可谓是生物艺术界的开山鼻祖,打开了生物媒介与艺术交融的大门。自此各种人体、标本、植物等作为艺术媒介开始与生物学和高科技相结合,逐渐衍生和形成了“生物艺术”这一新型艺术类型。在2003年随着人类基因组DNA排序已经确定的宣布,虽然还未与艺术思想发生碰撞的火花,却为后来生物艺术的孕育提供的温床。随着克隆技术、体外器官培养、机器人以及生物转基因技术等科学的迅猛发展,才逐渐与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产生碰撞和融合,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多新奇鲜活的艺术灵感。
比如爱德瓦尔多·卡茨曾将经过转基因工程后活体的老鼠、鱼以及生物机器人创作成艺术作品《第八天》,这可谓是艺术跨界的点睛作品,呈现了直观形式上的生命意义,还有其将活体兔子与生物科技相交融创作出一只荧光阿尔巴,而与此同时,英国一位名叫达明恩·赫斯特的艺术家也利用动物的尸体标本作为载体来进行创作,这些都涵盖在“生物媒介”的范畴之内。
近20年以来,艺术家在生命进程和结构的启发下逐渐开始与生物学家进行合作来创作作品,简单来说,就是艺术家用人类或动物的组织、细菌甚至是生物体代替了传统的画布、黏土或者颜料等作为媒介,如此‘生物艺术”一词便应运而生。
三、生物媒介运用的案例
“生物”簡单来说就是一种生命的衍生物和承载体,例如细菌、细胞株、体液、组织、活体动物等生物形态被用于艺术家创作难免会引起关注和争议。生物媒介作为新媒介进行创作表达虽然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却有着另类的可能性,更能突显它的价值。从一定意义来讲,生物媒介与当代艺术交融深刻的表达了生命复杂的精神需要。以生物媒介的艺术品涉及到生物学、生命科学、生态伦理以及高科技等众多跨学科的知识,对艺术家而言体现的是对物种变异、转基因等的思考和讨论,但对人类来说带来了伦理和心理上较大的影响。
比如艺术家李山认为生物媒介作为一种语言颠覆了艺术家的思想,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技术操作的可能性,得以对生命有更加直接的关注。在他看来,生物艺术是一种界定在基因层面的文化形态的构建方式,并不是利用生物科技做艺术,不能以“审美”、“诗意”“体验”的方式来描述和感受它。如李山创作的《南瓜计划》中将自己角色定位于一个给予生命解码的解放者,他认为一个生命总算拥有了自身的存在方式。随后里山创作了一系列有关“生物”的艺术作品,比如《阅读》将昆虫、植物和人本身交融所创作出的变异生物图像,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角色从一个被造物转变为制造者,满足了人类改变和创新的欲望。以生物作为一种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材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遐想空间和创作领域,生物媒介与当代艺术相交融的作品更能真实的展示一种人文关怀。生物艺术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生物体结构不可改造的理念,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人类社会真实性,从艺术角度来看,新的造物时代已经到来。
四、生物艺术之展望
就目前而言,生物媒介与当代艺术的交融备受争议,因为很多生物艺术作品需要干涉生物的自然生长,这将面临的社会伦理的承受底线,特别是在我国古代一直奉行“扫地恐伤蝼蚁命”传统道德标准来看,以活体生物作为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似乎严重触犯了人类道德底线。但是对于部分艺术家而言则认为,人类为了饱腹可以食动植物、劳动需求而利用牲畜、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为个人喜好来圈养宠物,自然可以为满足审美需求而以生物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因此便出现了关于使用活体媒介与非活体媒介的争议。
如今生物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备受争议的新宠儿,任何事物都有其一体两面性,笔者认为生物媒介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生物艺术,能够打破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使得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立体化。而生物媒介与当代艺术相交融无疑能够激起人来对“生态、生命”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意识进行深刻反思。
五、结语
目前,生物媒介已成为当代艺术家的新宠儿,二者交融的艺术作品也逐减占据了艺术界里的一席之地,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性。
随着新的造物时代的到来,应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让生物媒介和当代艺术进行接轨和交融,以满足当代艺术求新创异的精神要求,引起人类对传统生命知识结构的重新审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