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元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绝收。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发生危害,下面对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白茅、稗、芦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杂草及其他植物。成虫啃食叶片,沿水稻叶脉啃食叶肉,一般从正面取食,被取食的叶片仅存透明的下表皮,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长条斑。幼虫咬食稻根,将被害植株拔起漂洗时可见许多碎断根,被害根系时间稍长变黑腐烂,被害植株易倒伏、矮小、吸收能力弱、黄瘦、分蘖数明显减少,易形成僵苗,减产严重。近年来,该虫发生呈明显上升的态势。现将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形态特征
稻水象甲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在本地区主要危害水稻,其次是禾本科、莎草科等10余种杂草植物,雌成虫体长约3mm,体表被覆浅绿色至灰褐色鳞片。从前胸背板端部至基有一大口瓶状暗斑由黑鳞片组成,沿鞘翅基部向下至鞘翅3/4处具1黑斑,触角赤褐色,节6节,棒基处无毛,棒端密生细毛。前胸腹板上无沟,中足胫节生有白长毛。卵圆柱形,白色。幼虫体长8mm,白色,在第2腹节至7腹节的背面各具1对突起,幼虫共4龄。幼虫在土茧中化蛹。
2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稻水象甲在盘山地区一年只发生一代,其生活史如下:越冬代成虫→卵→幼虫→蛹→新一代成虫→越冬代成虫。
成虫在田边、草丛、树林落叶层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出土高峰期在4月末5月初,日平均气温在12~16℃。第二年春天成虫开始环杂草叶片或栖息在水稻植株基部,黄昏时爬至叶片尖端,在水下的植物组织内产卵,产卵量50~100粒,卵期6~10天,越冬代成虫卵孵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21~23℃。初孵幼虫取食叶肉1~3天,后落入水蛀入根内为害,幼虫期30~40天。老熟幼虫附着于根际,营造卵形土茧后化蛹,蛹期7天。主要通过运送稻草等进行远距离传播,成虫飞翔或借水流也能传播蔓延。
3 发生规律
稻水象甲一般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山坡、荒地及有枯枝落叶、枯死杂草覆盖物下的土表越冬,在本地区主要是在水渠干线、向阳堤坝、高坡林网及公路南侧杂草覆盖的表土层下,每年发生1代。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先取食禾本科、莎草科等杂草。水稻育苗秧田揭膜后,移至秧田和本田为害秧苗,并陆续产卵,6月中旬始见幼虫,6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新一代成虫盛期為7月下旬,羽化后钻出泥土,取食水稻及杂草补充体内营养,飞翔肌得到发育后,傍晚爬至叶尖起飞,陆续飞到地势较高的场所越冬。
4 防治方法
4.1 生物防治
通过稻田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保护蟾蜍、青蛙、鱼类、麻雀、螳螂、蜻蜓和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也可采用稻田养鸭、养鱼等模式进行生物防治。
4.2 农业防治
4.2.1 可采取加强水、肥管理,适当浅水栽培,水稻生长期间注意晒田,使稻田泥浆硬化,抑制稻水象甲幼虫危害。
4.2.2 水稻收割后,稻草实行灭虫处理,铲除稻田周边杂草。
4.3 药剂防治
提倡以防治越冬成虫为主,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成虫大量迁入稻田后尚未大量产卵前。发现越冬代成虫为害水稻时,可用:
4.3.1 50%倍硫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等有机磷类杀虫剂,用量100毫升/亩兑水喷施;
4.3.2 10%醚菊酯悬浮剂,或10%乙氰菊酯乳油,100毫升/亩;
4.3.3 20%阿维·三唑磷乳油50毫升/亩
4.3.4 如果稻田有水层,在田边喷施或将药剂直接滴施即可。
在防治时注意主要以防治成虫为主,因成虫在水稻植株上生活,利于防治,幼虫蛀入地下泥土中,一是不利于防治,二是危害较重,严重时啃食稻根,造成扫帚根,这时轻轻一提就能把水稻苗拔起,水稻苗较正常秧苗矮,也是稻水象甲危害最重的,所以要以稻水象甲成虫防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