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旭东,张秀平,吴俊峰,贾磊,宋有强,程立权
(1-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31;2-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目前空调末端工作模式主要分为对流方式和辐射方式,其中,对流方式主要以风机盘管、变风量末端、室内空调机送风等形式为代表[1-2];辐射方式主要以换热管(盘管)贴附在金属板或其他材料上以形成辐射地板、顶板、墙面等形式为代表[3-5]。
对流方式的优点是热负荷处理能力强、室内温度响应速度快,但是舒适性较差;辐射方式的优点是舒适性高、稳定性好[6-9],但是受辐射板的材料寿命等限制,供暖时辐射面温度不宜过高,因此具有响应速度慢、启动时间过长、热负荷处理能力弱等缺点。
为弥补各自缺点,充分发挥对流、辐射两种方式的优势互补,目前以风机盘管与辐射地板、顶板或墙面的组合方式进行供暖(冷)成为主要研究方向[10-14],然而风机盘管与辐射地板(顶板)的组合结构较为复杂,易造成整体结构庞大、施工与检修难度大、设备占用空间多等缺点,若形成辐射与对流统一整体的一体化末端形式,将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根据一种辐射与对流一体化空调末端的设计方法,对一体化末端的位置、数量、运行参数进行供暖动态仿真与理论分析,通过研究室内达到舒适性温度的所需时间、室内温度和风速的分布情况,总结一体化末端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规律,为一体化末端的研究建立理论基础与参考。
图1显示的是一种辐射与对流一体化空调末端的结构示意图,其将辐射与对流两种方式形成整体统一的末端形式,其中,辐射板、换热器均可以通过流入换热介质(如热水)来实现辐射和对流换热;为实现对流方式供暖,通过风机形成空气流动,空气从回风口流入,经换热器加热后从送风口送出。
图1 辐射与对流一体化空调末端结构示意图
结合一体化空调末端(以下简称末端)和室内空间建立供暖动态仿真模型,选择某一建筑房间尺寸(长度9 m×宽度6 m×高度3.3 m)进行几何建模,有窗户的墙为外墙,其它为内墙,供暖房间如图 2所示,末端简化成长方体形,8个末端各向尺寸相同且贴墙安装,在宽度X=3 m截面两侧分别对称安放4个末端,其占用人体活动空间小,并对每个末端进行编号(1#~8#),编号在图3中所示,通过控制不同编号末端的启动工作与否,以研究末端的位置、数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启动模式在表1中所示。
图2 用于供暖仿真的房间几何模型
图3 用于供暖仿真房间的俯视图
表1 不同编号末端的启动模式(启动为“√”,不启动为“X”)
室内空气视为不可压缩流体,针对室内空气湍流流动,采用标准k-ε(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dissipation Rate)方程并结合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进行三维动态仿真,选择压力的隐式算子分割(Pressure Implicit Split Operator,PISO)算法,离散格式选用二阶迎风格式,辐射换热采用离散坐标(Discrete Ordinates,DO)辐射模型,壁面函数选择增强壁面函数法,对室内空间进行结构网格划分,在气流变化剧烈的送风口和回风口附近的网格进行局部加密。
若末端启动工作,其送风口采用速度入口边界条件,送风方向与送风口垂直,回风口采用自由出流边界条件,辐射面和窗户在模拟中设为第一类边界条件(即温度恒定),末端机壳、不启动工作的末端送风口、回风口与辐射面均假设为绝热壁面,基于楼层结构,其它围护结构的边界条件设定为第三类(如表2所示)。依据国家标准GB 50736-2012[15]附录A,选取上海地区的供暖室外计算温度(-0.3 ℃)作为室外温度,取内墙、顶板和地板外侧温度比室外温度高5 ℃,窗户温度为-0.3 ℃。
表2 供暖仿真模型第三类边界条件设定
图4显示的是在房间对角方向 4个末端启动(启动模式2)和送风风速0.5 m/s的情况下,人体坐姿头部高度(1.1 m)平面[16]的平均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图。图 4表明,当末端开始启动工作时,室内温度迅速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室内温度上升速度越来越小并逐步趋于稳定,当末端运行参数不同时,供暖能力不同,会造成室内的温度上升速度和达到稳定后温度值的不同。
图4 人体坐姿头部高度平面的平均温度动态变化图(送风温度Ta、辐射面温度Tf)
GB 50736-2012[15]规定了供暖室内热环境至少要满足Ⅱ级舒适度:风速不大于0.2 m/s,且温度为18 ℃~22 ℃。图5显示的是在房间对角方向4个末端启动和送风风速 0.5 m/s的情况下,不同送风温度、辐射面温度对人体坐姿头部高度平面的平均温度达到 18 ℃的所需时间(以下简称所需时间)的影响。当辐射面温度不变、送风温度增加时,所需时间降低明显且降低幅度逐渐变小;当送风温度不变、辐射面温度增加时,所需时间降低很小,因此,所需时间受送风温度影响更大,且随着送风温度的增加,所需时间受送风温度的影响逐步减小。
图5 送风温度和辐射面温度对达到舒适性温度所需时间的影响
在送风风速0.5 m/s、送风温度24 ℃、辐射面温度24 ℃不变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启动模式,分析室内热环境在第25分钟时刻的均匀度与舒适性。
图6(a)和图6(b)分别显示长度方向中间截面在房间对角方向2、4个末端启动(启动模式1、2)下的温度分布图。在房间对角方向2个末端启动运行时,长度方向中间截面仍有大部分区域温度未达到 18 ℃,室内中心区域的温度梯度低于 2 ℃/m,温度分布均匀度较好。在房间对角方向4个末端启动运行时,长度方向中间截面大部分区域温度都超过 18 ℃,室内中心区域的温度梯度低于 1 ℃/m,相对于房间对角方向2个末端启动情况,其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因此,在相同的送风风速、送风温度和辐射面温度的情况下,当合理增加末端数量时,不仅有利于提高室内温度,也能够更好地改善室内温度均匀度,提高舒适性。
图7(a)~图 7(c)分别显示宽度方向中间截面在房间对角方向启动4个、6个和8个末端(启动模式2、模式3和模式4)工况下的风速分布图。
在房间对角方向4个末端启动的情况下,宽度方向中间截面在人体活动区域(高度小于 2 m)的大部分风速小于0.1 m/s,满足舒适性标准[15]的风速要求,因此人体无吹风感。
在房间对角方向6个末端启动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中间截面的中心位置出现了风速超过0.2 m/s的区域,而在房间对角方向8个末端启动(即末端全部启动)的情况下,宽度方向中间截面的大部分区域风速都大于0.2 m/s。
图6 长度方向中间截面的温度分布图
图7 宽度方向中间截面的风速分布图
由上可知,当靠墙面单独一侧的末端送风时,室内人体活动区域的风速易维持在很小范围,而当处于对称位置的两侧末端同时送风时,易造成室内风速过大,导致达不到舒适性标准的风速要求,造成强烈的吹风感。
本文对辐射与对流一体化空调末端及室内热环境进行 CFD供暖动态仿真,分析了室内达到舒适性温度(18 ℃)的所需时间和室内热环境的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
1)所需时间受辐射面温度的影响较小而受送风温度的影响更大,随着送风温度的增加,所需时间受送风温度的影响逐步减小;
2)一体化空调末端能够使室内实现较好的舒适性和温度均匀度,当合理增加末端数量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室内温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改善室内温度均匀性;
3)靠墙面单独一侧的末端送风时,室内风速易处于很小范围,而处于对称位置的两侧末端同时送风时,易造成室内风速过大,造成强烈的吹风感。
参考文献:
[1] 葛宣鸣, 杜志敏, 晋欣桥.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空调系统变风量优化控制研究[J]. 制冷技术, 2016, 36(6):28-33.
[2] 何军炜, 金梧凤, 李林. 分体式空调送风温度优化方案试验研究[J]. 流体机械, 2015, 43(4): 12-16.
[2] 李敬, 李念平, 孙亚芬, 等. 冬季供暖工况下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特性[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 38(2):118-124.
[3] ZHENG X J, HAN Y, ZHANG H,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impact of non-heating surface temperature on the heat output of radiant floor heating system[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7, 115(15): 198-206.
[4] 唐海达, 张涛, 刘晓华. 长江流域住宅中混凝土辐射地板与风机盘管供暖性能实测[J]. 暖通空调, 2017,47(11): 97-103.
[5] 许可, 王树刚, 蒋爽, 等. 空气源热泵用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模拟研究[J]. 制冷技术, 2014, 34(1):12-17.
[6] 刘东, 王林忠, 王如竹, 等.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应用分析[J]. 制冷技术, 2016, 36(6): 50-55.
[7] 覃宗胜, 陈晓宁, 吴艳, 等.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与散热器采暖系统性能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J]. 制冷技术,2017, 37(3): 67-71.
[8] ARSLANOGLU N, YIGIT A.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radiation heat flux on human thermal comfort[J]. Energy and Buildings,2016, 113(1): 23-29.
[9] 张文帅, 张欢, 由世俊, 等. 室内多热源供暖的CFD模拟与实验研究[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6, 21(6):524-527.
[10] 裴超, 康侍民.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与热源系统的联合运行[J]. 煤气与热力, 2006, 26(10): 55-58.
[11] 赵麒, 汪俊华, 丰雪, 等. 风机盘管机组与地板辐射联合系统供冷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 制冷与空调, 2017,17(6): 19-23.
[12] 田彩霞. 辐射供冷方式室内舒适性数值模拟[J]. 制冷与空调, 2013, 13(5): 97-103.
[13] 金辉, 张怡, 吴倩芸. 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及室内环境对比分析[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7, 36(6):25-29.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6-7.
[15]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GB 10000-198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9: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