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明 陈学云
[提要] 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式服务业已经难以满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要求,转变服务业发展模式,呼吁“工匠精神”回归,实现服务业供给侧改革,走以效率导向的精细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而专业人才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从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工匠精神”为着力点,提出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路径,旨在增强经济内生活力,提升长三角发展水平。
关键词:工匠精神;转型升级;长三角城市群;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教学团队(编号:2015jxtd04);2017年滁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编号:B2017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6日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定位于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要的发展功能区,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肩负着“两个率先”的战略任务,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一体发展的演化格局,并以逐步建成具有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了顺利实现这一中长期目标,长三角城市群需要加快发展新经济,支撑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增加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伴随全球经济和结构的发展,服务业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支撑力量,同时伴随经济下行压力,新型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0%,首次占据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全球平均水平已达到60%,与国际水平仍具有一定的差距。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15年服务业增长值占比50.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转型升级成为活跃经济内生力量,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业空心引发经济衰退(章立东,2016),经济逐渐呈现下行趋势,长三角地区需要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尽早实现转型升级。然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在于传统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其实质是以技术和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以高效运行实现供给侧改革。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同时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和柔性化生产方式,加快服务业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工匠精神”理念切实促进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服务业效率水平,培育“作于精细、求于精致、成于精品”的工匠精神,实现制造强国、服务强国的目标。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服务业人才,对于服务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参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时结合长三角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的具体发展现状概括如下:
1、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比重不足。2010~2015年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增长迅速,长三角区域的增加值从43,222.47亿元提高到80,552.92亿元,年均增长率13.30%,三省一市服务业增加值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47%、14.81%、12.15%和14.41%。长三角服务业比重在2015年首次超过50%,但与其他5个世界城市群差距显著,而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具体到各省市,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除了上海市服务业比重(67.75%)超过50%,其他三省均不足50%,安徽省作为长三角承接产业专业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只有37.29%。因此,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尤为迫切。(表1)
2、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均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有明显的差距,作为拥有高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服务业发展不足,地区经济服务化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服务业结构中商贸、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导地位,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罗志军,2010)。而作为中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区域公共服务业包容性表现不足,城市内部二元矛盾突出。同時,以上海为中心构建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型服务业辐射能力表现不足,间接影响区域间互动性和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的发展。
3、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品牌意识。服务业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长三角服务业企业在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和现代化运营经营理念等方面都有所缺乏,总体表现为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影响对制造业和农业的促进作用,服务业现代化程度低。同时,部分服务业资源未达到合理利用,服务业垄断和滞后现象仍然存在,冗余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限制服务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单纯依赖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难以满足长三角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
(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工匠字面涵义为以手工技艺专长而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在古代可以称其为手艺人,即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依此为生的人;在现代则泛指处于一线,动手操作、具体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李宏伟、别应龙,2015)。“工匠精神”反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对待自己产品的态度,核心表现为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张昭阳,2016)。李宏伟和别应龙(2015)将“工匠精神”概括成师道、制造、创业、创造和实践的五种精神特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不仅体现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和对工艺改善的职业追求和信念,更意味着在实际中需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作为创造的动力(李梦卿、杨秋月,2016),追求服务极致完美、实现人生止于至善的自我价值实现(李宏昌,2016)。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长久讨论的话题,各级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和推进,但受制于当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只能以“后发优势”战略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和追赶。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依靠优势资源吸引先进产业和技术,通过模仿和学习的方式不断追赶,以期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差距的缩减,从事资源要素型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低端加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但无法逃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刘志彪,2011)。而伴随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全球化红利”、“体制转型红利”和“扩大内需红利”逐渐释放完毕,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式服务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呼吁“工匠精神”回归,转变服务业发展模式,实现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和提质增效,走以效率导向的精细化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综上所述,长三角服务业转型升级,实质是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对产业进行的深根细作,即以“工匠精神”促进新型服务业发展,围绕技术创新、服务业内部展开结构调整,同时兼顾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地位,将经济、产业结构与服务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突破体制约束,实现“工匠精神”促进下的长三角服务业的提质增效和高效运行,实现服务业供给侧改革。
(一)服务业需秉持“工匠精神”,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2015年上海市服务业GDP占比已经达到67.75%,随着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据地位的日益提高,服务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也逐步增大,并发挥着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然而盲目依赖资源投入推进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长三角城市群须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把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的发展手段,提供差异化服务,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引导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服务供给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二)服务人员需深信“工匠精神”,提升自我价值,助力长三角服务业转型升级。服务业需打造“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并以此感染每一位从业人员,鼓励每一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化身深耕细作的工匠。通过缜密和深入的调研,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搜集多样化信息,在海量的信息中聚合有效信息,用以培育专业领域的认知,培育以实现专业领域专家为价值体现,以专业水平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从而获得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要素。此外,长三角城市群人才培育中,还应当结合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培育匹配服务业专业人才,尤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训基地等联合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同时重视在职进修与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发挥“工匠精神”,深耕专业领域,在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中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服务业需坚守“工匠精神”深耕技术创新,推进新型服务业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服务业转型升级,需要发挥技术创新驱动,增加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从而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这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途径,也是对劳动密集型领域和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戴翔、张二震,2016)。而技术开发,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并以技术人才为核心,弘扬“工匠精神”,以专业、专注精神攻破技术难题,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服务业转型人才培养路径
能够实现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质、提品质、创品牌,实现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因为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革,同时重点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对服务业内容结构和供给方式进行调整。基于这一现实情况,依托“工匠精神”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构筑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服务型人才,应从以下路径进行。
(一)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最终是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关系(阮红芳,2014)。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家主要发展功能区,肩负带动区域辐射全国的经济地位,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现有服务业人才状况决定未来区域发展对于服务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转型升级,应当不断加强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技术设施、信息网络和平台建设,而由此产生的人才需求是转型成功的关键力量。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转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确定需要依托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重点,科学合理规划服务业转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构建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服务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驅动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工匠精神”理念,可以增强经济的内生力量,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要包含以下部分: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资源,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创新体系,强化区域间、产业间、部门间的合作,整合创新产业链,重点提升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鼓励企业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服务业创新研发联盟,以资源共享和产业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同时鼓励企业以发挥“工匠精神”,积极培育具有技术水平的新型业态;三是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改革,降低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资源自我积累和引进相结合,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三)以服务业核心技能培养为出发点,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服务业转型升级体现为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重点培育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是产业价值实现的核心。长三角城市群应当依托我国人口资源特征,建立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教研资源,加大相关教育投入,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并强化在职培训,针对性挖掘自我潜能,以“工匠精神”深耕服务业专业领域;二是放宽户籍和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限制,大力引进国内外的高级管理人才;三是鼓励各省市依托产业搭建服务业综合示范基地,搭建产业集聚区人才吸引政策和在职培养计划,通过产业集聚效力,建立符合地区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引导企业通过人才培养和搭建专业人才团队,并通过“导师制”、“团队制”等方式培养实践基础薄弱的高校毕业人才,弘扬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梯队。
(四)依托服务业品牌战略,培育“工匠”人才。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和员工价值的体现。打造服务业品牌,要以“工匠精神”促进和强化长三角服务企业的水平和质量,塑造服务业的内在核心价值,是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一是注重產品研发人才的培育,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强化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保护,给具有“工匠精神”的研发、创新和创意给予足够的回报(任宇,2016);二是依托长三角各省市的区位和产业基础,针对性地培育地区和行业服务业品牌,如上海应当重点强化金融、商贸、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品牌,而安徽省应当紧抓承接产业转型的战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塑造内在核心动力。各地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上也应当有所侧重;三是推行市场改革,逐步放开服务业进入门槛,吸引民间和国外资本进入,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具有特色的品牌型服务业发展。
“工匠精神”的回归,培育了精益求精的精神,助力中国制造业、服务业提高质量水平,实现供给侧改革,为实现制造强国、服务主导型的经济体提供精神指导。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也位居前列,此刻面对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城市群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具有合理性和时代价值。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转型人才培养路径需要从目标制定、创新驱动、塑专业人才和培育“工匠”人才等方面进行突破,核心在于以“工匠精神”为工作状态目标,为长三角成为世界性城市群提供助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章立东.“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4.
[2]罗志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J].求是,2010.20.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4]张昭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3.29.
[5]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6]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7]刘志彪.发展战略、转型升级与“长三角”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J].学术月刊,2011.11.
[8]戴翔,张二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外贸转型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6.7.
[9]阮红芳.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J].学术交流,2014.4.
[10]任宇.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