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海亮
随着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像素数量不断增加,从单位面积图片细节的表现上来看,摄影师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图片。但是,数码相机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摄影师创造的要求。现在主流的专业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感光元件尺寸和传统135小型相机所使用的胶片尺寸一样,是二十四乘以三十六毫米,或者是尺寸稍小一点的APS-C感光元件,而消费级的小型卡片机感光元件面积与之相比更是相去甚远。现阶段数码相机里的感光元件或者是装有感光元件的数码后背,尺寸能够达到中画幅相机胶片面积水平的,开发成本已经很高。虽然有一些品牌的生产厂家在研发并生产,但是价格却十分昂贵,大画幅的数码后背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在大部分摄影师都在使用135尺寸的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大尺寸的图片成为摄影师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眼睛在观看事物的时候是可以转动的,看到的画面可以依次进入脑海然后形成完整的画面,电影机和摄影机在影像的展现上就模拟了这样的功能。相机拍摄的图片如果也能够依次相连起来,面积就可以扩大了。矩阵接片技巧就是摄影师为了获得大尺寸图片而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将这些相连的图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大尺寸图片。
矩阵接片可以获得更大尺寸的图片,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进步。摄影图片的数字化和后期软件的开发,为接片的完成和技巧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让接片的成功变得越来越容易。在传统胶片的年代,完成多张图片拼接的技术难度是相当高的,但是历史上仍然有一些摄影家进行着各种接片技巧的尝试。应该说,现代的接片技巧是在这些摄影家多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著名的摄影大师大卫·霍克尼在拍摄图片的时候发现相机的取景框取景范围总是有限的。他低头的时候可以看到地面和自己的双脚,抬头看到坐在不远处的母亲,然后看到远处的教堂,但是相机的取景框却包含不下这所有的内容。他尝试从所看到的顺序依次拍摄,然后将图片按拍摄顺序粘合在一起,变成了具有很宽视角的图片(图1)。
图1 母亲肖像 作者:大卫·霍克尼
草地、母亲、教堂都包含在其中,图片面积也变大了数倍,接片的方法很早就被他运用。在他的作品里,建筑、母亲、草地、自己的脚,都能够有机、合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他的这种独特的拼贴方式被人们称为“霍克尼式”拼贴。霍克尼利用相机对他的作品进行着独特而丰富的表现,他的摄影拼贴作品创造出了宏大而独特的场面。“霍克尼式”拼贴打破了镜头有限视角的束缚,将一个他看到的场景,分成多个局部共同展现在一个二维平面的图片上。
大卫·霍克尼的接片有他另类的个性和风格,他的接片并非完全拼合在一起的。他大部分的图片是使用拍立得相机拍摄,这种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存在明显的的变形和暗角,并不能完全地拼合成一张完整的没有错位和明度相同的图片。不过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特征,产生了具有他强烈个人风格的拼贴效果。
“霍克尼式”拼贴技巧开拓了摄影师的创作思路,为现代接片技巧起到了启迪的作用。现在所研究的矩阵接片技巧可以看做是数码时代的“霍克尼式”拼贴,是利用数码科技将“霍克尼式”拼贴中单位图片之间的数据没有痕迹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张天衣无缝的大面积图片。这种拼接得到最后图片的效果是完整的,看不出来是经过大量的局部图片“粘合”在一起形成的,好像是使用非常大的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直接拍摄出来的图片。在使用胶片的时候,拼合的过程需要在暗房的放大机上完成,需要耐心仔细地将相邻图像的底片吻合放大在同一张相纸上。相邻图像的衔接边缘需要完全重合,而且最终拼接在一起的图片曝光也要一致,技术难度相当高。 从胶片的暗房接片技巧到现在的数码接片软件,接片共同的目的都是扩展拍摄的视角或者是扩大图片的面积,都是为了能够将两张相邻图片的信息联系在一起。
“霍克尼式”拼贴看起来是由多张单独的图片共同组成的。单位图片之间信息虽然连接,但是每张单位图片都有着明显的边缘,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单位图片的拼接也并非绝对吻合。
在使用胶片的年代,也有摄影师尝试研究前期拍摄技巧和后期暗房技巧,将连续拍摄的胶片图片合成在一起。在2007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著名摄影家李振盛的《红色新闻兵》摄影作品,就有一些接片作品。这些作品很多记录的是从6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化革命的宏大场面。李振盛用简陋的相机设备记录了中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在那个年代,李振生先生没有太多镜头可以使用,没有广角镜头记录大视角的场景,他平时通常只有120中画幅相机或者135小型相机的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视角大约只有50度左右,拍摄宏大场面的时候,一张图片往往不能把所有场面全部记录下来。利用手里的设备,李振盛先生连续拍三张甚至五六张底片,依次连接起来表现他要表现的内容(图2)。
图2 1973年,黑龙江革委会的领袖们在宾馆召开座谈会 作者:李振盛
李先生是学电影摄影专业的,在他的图片作品拍摄过程中,他极大地借鉴了电影的拍摄手法来表现图片的内涵。比如,在电影摄影里,画面需要推、拉、摇、移,是运动构图的方式。摇镜头可以在表现场面宏大的时候,用镜头横向移动慢慢摇动拍摄。李振盛先生借鉴了电影的这个技巧,巧妙地运用到摄影当中。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展出的正是他使用120相机通过摇镜头拍到的宏大的场面。这些作品里有的是将连续拍摄的图片依次排列,展示给读者。有的作品则通过暗房的放大技巧拼接在了一起,相连图片之间是没有边缘和缝隙的,这样的接片技巧已经和现在数码接片是一样的目的和效果了。李振盛先生通过使用接片拍摄和暗房合成技巧完成了当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作品。国际媒体也这样描述他:“李振盛是接片之王”。
不过在当时,并不是只有李振盛先生会使用接片技巧,很多摄影师也在做着相关的研究,甚至有摄影师利用暗房的合成技巧对图片进行再创作,将现实中不可能在一起的物体合成在一起,创作出充满科幻效果的作品。美国摄影家“集锦摄影”大师杰里·尤尔斯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他的作品不是像韦斯顿的“预先形象化”、或者是布勒松“决定性瞬间”所制造的按下快门就可以瞬间完成的影像,也不是通过标准工艺流程制作出来的标准的图片。尤尔斯曼认为拍摄图片不过是在收集图像素材,真正的作品是在暗房再创作完成的。他认为暗房有可能成为视觉研究室,是发现、观察和思考的场所。通过他无限的想象,借助暗房技巧,杰里·尤尔斯曼把很多摄影底片“元素”手工叠印、放大、合成在一起,创造出奇异、神秘、充满冥思色彩的世界。(图3)在那个年代,摄影师是没有电脑可以用的,没有办法像现在这样方便的通过软件合成,杰里·尤尔斯曼的作品完全是使用暗房手工制作出来的。在生活中毫不相干的一些元素在他的作品里被完美地接合了,创造出来的事物仿佛某个未知世界里真的存在。这是超现实的一种图像创造,传统的暗房接片技巧在尤尔斯曼手中得到了升华。
图3 湖上的岛屿是树的家园 作者:杰里·尤尔斯曼
到了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这种接片的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数码相机拍摄的影像直接可以通过接片软件便利地拼接在一起,接片成为了扩大图片面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图片单位面积精度不变,尺寸却扩大数倍,让画面做到了大而精。通过接片,图片尺寸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延展扩大。图片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细节,展示更精细完美的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感官感受。更重要的是,接片的拍摄技巧给摄影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拓展了摄影师的思路、冲破传统意义上摄影的瞬间记录功能,是摄影艺术的一种新叙事方法。并且,这种新叙事方法带来的新思维方式将数字摄影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接片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除了有效地扩大图片面积,还为摄影者带来更多的便利。首先,降低了拍摄大面积高精度图片的技术门槛,减少了摄影师携带摄影器材的重量。
使用胶片相机追求高画质大画面,摄影者一般会携带大画幅座机。随着画幅的增大,相机的重量越来越重,自动化程度也是越来越低。特别是大画幅座机使用中附带的设备很多,需要大而足够结实的三脚架、装页片的暗袋、不同焦距的镜头,每只镜头还要安装好镜头板。而且,因为大画幅相机的每一个放底片的片夹中只能放正反面两张页片,所以要想拍摄一定数量的图片,拍摄者必须携带很多片夹。这些设备加在一起就相当沉重了。
大画幅座机的使用更是需要独特的操作技巧。这种相机焦平面和透视都可以调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和熟悉。而且,操作座机的每个步骤完全手动,取景框亮度很低,再加上取景框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使用起来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使用小型单反相机,利用矩阵接片技巧拍摄面积大、精度高的图片可以把这些问题轻松地解决,摄影者只需要携带轻便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接片云台和稳固的三脚架就可以完成大画幅图片的拍摄工作了。
接片技巧另一个优势,就是像前面说到摄影家李振盛先生所做的那样,可以扩大镜头的视角。在拍摄大场景的时候,摄影者一般需要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甚至鱼眼镜头。这些镜头视角大,能够记录下大容量的信息。但是这些镜头也存在着汇聚变形、四周边缘影像质量下降,并且出现暗角等问题,一定程度使图片的精度不足而影响最终的效果。而采用接片拍摄大场景的时候,摄影者可以像李振盛先生那样,使用畸变和暗角都很少的标准镜头或者中焦定焦镜头,通过矩阵接片的方式拍摄。这种技巧一方面摄影者不需要购买昂贵的超广角镜头,另一方面,矩阵接片是使用多张图片拼合,拍摄单位图片之间有一定的重叠,可以尽可能的使用图片中最清晰的部分拼合在一起,不会出现广角镜头的暗角和边缘成像下降的问题,从而最大可能的保证图片的质量。
接片不仅可以扩大画面平面面积,也可以扩大画面纵深的清晰范围,也就是可以扩大景深范围。影响图像景深的因素有镜头长度、光圈大小、拍摄距离、胶片或者感光元件面积大小等等。镜头越长、光圈越大、拍摄距离越近、使用的胶片或者感光元件越大得到的景深越小;反之则越大。当然,在实际拍摄当中有些因素不一定总是同时产生作用的。比如说摄影者用全画幅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拍摄小一些的产品,如手表,虽然全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感光元件并不算大,只是小型相机的尺寸,但拍摄手表的时候为了有很好的透视关系,如实地反应产品的原貌,通常摄影者都会使用中焦微距镜头拍摄。这样不会因为广角镜头产生夸张的透视关系或者过长的镜头产生压扁的画面效果。但是,这个焦段的镜头在拍摄微距的时候距离被摄物体很近,画面景深会变得比较小,往往焦点部分清晰,而焦点之前或者之后很短距离的部分就产生虚化了。而摄影师需要的图片是整个手表都在清晰范围之内的,手表丰富的细节要完全表现出来。如何增加景深范围成为摄影师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摄影者在这里可以把景深的清晰范围通过相加的方法变得更大,大景深的效果其实是被模拟出来的。摄影者可以使用相机从景物最前边开始,在景深范围之内依次向后移动焦点拍摄,这样就能够得到一定数量、焦点依次向后推移的图片。当然拍摄这些图片仍然需要遵循的原则是,除了焦点改变之外,拍摄过程中的其他设定都是不变的。这样每张图片看起来几乎一样,但是焦点的位置却依次向后改变了。利用接片的方法,摄影者可以将这些图片中焦点清晰的部分依次“截取”下来,然后利用软件把它们的数据连接起来拼接在一起,这样的话被拍摄的商品就可以得到前后都清晰的效果了。
镜头的视角是有限的,人类的思维却是广阔的。广阔的思维促使摄影师对新的摄影技巧不断地探索,新的技巧反过来为摄影师提供更多的便利。像矩阵接片这样的技巧就一定程度弥补了相机发展的不足。也许有一天相机完善到自身就可以拍摄超大面积的画面,这样的技巧将不再有使用的必要了,但是,这种技巧带来新的思维方式上的进步却是不可忽略的。矩阵接片使照片的范围超出了相机取景框本身,画面表现被延展了,人类的想像也被延展了许多,接片为摄影赋予了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振东.论影像时代下绘画艺术的本真复归与路径探索[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6(6)
2.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传东.超越影像的价值.[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4.刘新文.全景摄影和PTGui Pro详解[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