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5-02 07:49胡英华屈克英刘洪庆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胡英华 屈克英 刘洪庆

摘要: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尝试提出并实践导师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提高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出发点,我们选择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作为实验班,进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246-03

具有现代意义的导师制建立于19世纪初的牛津大学,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宽松的氛围[1]。中国最初只在硕、博研究生培养层次实行导师制,其核心是专业指导[2]。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尝试提出并实践导师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提高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出发点,我们选择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电气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作为实验班,进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既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阶段、高职学业精进阶段和向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阶段[3]。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必经的三阶段,我们界定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如下:聘任校内教研骨干、校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分别以导学、导能、导业为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均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导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如表1所示:

二、专业导师的选聘

校内专业导师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校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的行业专业实践优势,两者结合可以形成合力。我们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每年级一个班进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每个实验班配备两名校内专业导师和两名企业兼职专业导师。校内专职专业导师的选拔条件是:拥有双师素质、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在自己所属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有强烈的责任感;校外兼职专业导师选拔条件:从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中选取,熟悉行业发展前景,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指导经验,热情、责任感强。

导师的聘任程序:

三、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过程

(一)学业指导阶段

学生走进高职院校的大门,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要求,要迅速融入大学生活,尽快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该阶段主要是校内专业导师负责,以“学业指导”为工作重心,主要工作內容有:

1.专业导师进行专业介绍。刚入学的新生比较茫然:专业学什么?如何学好专业?学了专业将来干什么?对新生开展专业介绍活动有利于新生了解专业、形成专业意识,有利于新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的兴趣、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专业介绍内容如下:(1)专业办学历程及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介绍专业的办学背景、办学历程、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荣誉,让新生对专业有信心;介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可(必)获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让新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2)专业就业岗位和就业前景。介绍专业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使新生了解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介绍专业的产业形势和就业前景,使新生了解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空间,对就业前景建立信心。(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介绍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让新生明白学有所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专业导师师资队伍情况和实习实训条件。介绍专业办学的软、硬件条件,校内外实训基地。让新生知道专业有哪些实训室,具备哪些功能,校外实训基地可完成哪些实训项目,让新生了解专业的办学条件,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5)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介绍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让学生知道大学的教学进度较快,技能训练要求高,自学能力极其重要;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水平性考核相结合,让新生尽快地适应高职专业学习。(6)专业社团和专业活动。介绍专业社团和专业活动,让学生明白有多种多样的平台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展示自己的风采,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2.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业发展规划”。专业导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爱好、特长、能力等情况,帮助学生制订学业发展规划。该学业发展规划中应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学习的阶段化目标、实施步骤和实施方法,构建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有效的专业学习方案。学业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定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迈进。

(二)能力指导阶段

该阶段由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到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跨度大,时间长,学生开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是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培养阶段。该阶段校内专业学习以校内专业导师为主,校外企业见习以企业导师为主。以“能力指导”为工作重心,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训练,循序渐进地稳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三种能力,专业导师需要指导学生完成四项任务:

1.指导学生制作专业作品。利用课程设计制作专业作品。专业导师既是专业导师,又是承担核心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专业导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程设计制作专业作品,根据作品难易程度,分阶段布置实践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元项目到整体项目,协助学生完成一件专业作品的制作。

2.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验班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承担市、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4项,获科研经费8.4万元;实验班三位导师承担了企业产品的研发活动,协助企业解决了“正骨枪”和“神经肌肉治疗仪”项目中的治疗强度和频率等问题,在产品研发活动中,专业导师将优秀学生吸收到项目中来,协助导师完成前期调研及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学生通过完成科研项目,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指导学生深入企业见习。校外兼职专业导师带领大二实验班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见习。见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在了解,专业导师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环境、企业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要求。第二阶段重在实践,专业导师带领学生在岗位上熟悉生产流程及工艺要求,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践。在深入企业见习后,学生对专业面向的领域有了初步认识,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习报告,谈谈自己对行业、企业、职业的认识以及未来就业的规划。

4.指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大赛。参加技能大赛可以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实验班校内外的专业导师形成合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专业特长和兴趣,组建兴趣小组,根据技能竞赛项目的具体内容,科学有效地对小组成员进行训练。鼓励、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完成的简易地膜覆膜装置、燃气泄漏防护全自动智能抽油烟机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两项一等奖。手机防丢/提醒器、智能儿童理财罐、机动车驻车智能空气循环装置等多项作品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就业指导阶段

学生进入第三阶段,开始由大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有了就业岗位的思考,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就业指导”为主。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为就业做好准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四项任务:

1.指导学生获取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为导向,指导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以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更大的自信心为就业做好准备。

2.指导学生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企业兼职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选择顶岗实习的岗位,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阶段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企业导师要随时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校内专业导师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定期以走访、电话、电子邮件、微信等形式,及时与学生及实习单位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在学生实习结束后,专、兼职专业导师一起做好学生实习鉴定与成绩评定,并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3.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导师从学生专业学习特长及职业定位出发,从选题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给予建设性指导意见,全程监督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专业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效融合。学生结合顶岗实习提出毕业设计选题,由专业导师审核批准,专业导师对学生提出设计要求、介绍参考书目、指导学生拟定写作提纲、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并进行具体指导、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对所指导的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评定。(2)科研与学生毕业设计有效融合。优秀学生可以将参与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真题真做”。实验班专业导师参与企业产品——神经肌肉治疗仪的开发过程,专业导师将该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又把子项目拟定为相应的设计课题让学生去完成,专业导师指导学生以参加的科研项目为课题撰写毕业设计。

4.指导学生就业。进入第三个阶段,学生由一名大学生向准职业人转换,学生常会产生“找什么样的工作、哪种岗位适合自己、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困惑,专业导师就学生如何求职、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辅导,帮助获取招聘信息,指导制作个人简历、投递简历,指导学生参加面试,协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实验班每位学生均找到了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四、专业导師制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经过为期一年的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实践成效显著。大一实验班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大二实验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强,在专业导师指导下承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项,占全系总立项数的70%,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大赛6项,占总体获奖项目的60%;大三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达85%。

在专业导师制实践中发现,导师的工作热情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如何建立系统完善的选聘与激励考核机制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鹤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2]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3]张新科,王斌,杨润贤.“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