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育模式探索与建议

2018-05-02 07:49张法碧周娟徐卫林李琦高兰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非全日制课程设置

张法碧 周娟 徐卫林 李琦 高兰英

摘要:教育部办公厅2016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为今后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走向奠定了基调。统筹管理充分彰显出了当今研究生教育体系高质量趋势。本文基于统筹管理发展的要求,梳理了现阶段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应新形式、新发展的对策,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培养方式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全日制;统筹管理;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198-02

一、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历史与变革

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统筹管理之前一般主要表现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其丰富了我国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内涵,为非常多的企业、事业员工搭建了提升学历学位和更新知识技术的平台,有效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与高层次教育的紧密对接,培养造就了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产生了非常深远和积极的现实意义。2000年开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实行全国联考。该时期正是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规模快速扩张期,企业与事业单位非常需要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在需求的推动下,各种各样在职研究生班遍地开花。同时,中介机构由于盈利的需要,推波助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但是,这种在职研究生班同时也被认为是速成性的学位工具,带着非常浓厚的浮躁气息与功利性。社会上关于在职研究生“买卖文凭”、“混学位”等议论和报道不绝于耳,对国家研究生教育声誉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1]。造成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准入门槛与毕业门槛相对较低,没有证明水平的刚性学位授予规范。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这为今后研究生教育基本走向奠定了基调[2]。统筹管理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必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显出了研究生教育体系本应具有的高质量原则,同时这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如今混文凭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必须具有真才实学、突出的研究与工程能力才能够顺利毕业。统筹后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之前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本质的不同:(1)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采用统一入学考试、统一招生的办法,统筹后的“生源质量”是相同的。(2)统筹后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文凭“含金量”相同。而之前的“工程硕士”往往贴着“廉价文凭”的标签。

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

众所周知,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从诞生开始就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本都是按照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来参照,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的培养方案很少;在课程实施来上,一般采取集中授课方式进行,不能保证消化接受,没有作业过程,师生交流困难,教学效果不佳;再次,很少有单位建立了专门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同时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般以工作为主,学习是副业,学习时间不确定,教师无法及时指导研究与学位论文。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无法相比。采用以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是根本达不到统筹后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因此,探索并建立适应新形式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模式思索与对策

1.非全日制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由于工作的原因,难以保证与全日制学生相当的日学习量,因此探讨学习方式及如何实行弹性学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时,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若招生和培养对象为在职人员时,合理设置学习时间跨度和学习方式;二是确保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同等标准和要求。因此,全日制研究生三年学制的规定不适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以设置为3到5年。学习方式可以比较灵活,例如:第1—2学年脱产学习相关课程并完成实践学分,第3学年半脱产定期返校学习,第4学年进行专业创作和毕业论文撰写[3]。

2.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以本专业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基础设置必修课程,这样可以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具有同样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另外,也应该充分考虑非全日制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多种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从而来增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务实性。这样,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可以从下面几点考虑:第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重基础性、加强实践,同时学生可选性强;第二,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注重介绍前沿发展与行业趋势;第三,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生产工作实际,使得其能够很快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增加其学习兴趣与动力;实际做法上可以考虑打通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公共学位课,例如思想政治课、英语。打通部分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根据不同学位的特点,开设选修课。

3.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授课模式。合理有效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授课模式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调动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例如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和“翻转式教学”来进行课程学习,通过讨论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分组培养研究生协作精神,通过学生发表演讲提高表述能力,通过教师点评增加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3)采用更加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教学是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式。努力发展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和网络教学形成的“三合一”远程教育模式,进行网络学分认证。基于其他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等具有信息发布功能和即时互动性的信息平台也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4.建立健全合理的導师制度。指导方法、指导内容、指导频率和指导效果是影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导师制度上应该继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责任心强、水平较高的专家为校外指导教师,主要参与毕业研究与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要确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职责,从而来覆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内容和频率。在指导方式上可以利用课题组的优势,实行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相关老师组成指导小组,构成某几个学生的共同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学术会议,汇报本阶段工作,同时指导小组共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非全日制研究生质量评价研究。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差异,要保证相同的培养质量,必须探讨评估与监督机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相比全日制研究生而言较为松散、自由,这就需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各阶段培养目标及时加以考核和评估。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评估与监督更应该规范化管理。首先,必须把好课程学习关。课程结束后,所有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必须通过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统一命题和评定的单门课程考试,并且必须在按培养计划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分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其次,在研究阶段,非全日制研究生申请、答辩和授予等程序上完全与全日制相同。所有非全日制研究生必须通过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的开题答辩和中期检查方可申请答辩资格。论文的评阅由学校进行统一的送审(包含外审与内审),论文答辩与全日制研究生在同一小组进行,采用相同标准进行评审。学位评审委员会会议同时审核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授予资格,授予仪式与全日制同时进行。

四、结语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入了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遵循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其发展的学籍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授课模式、导师制度和建立合理的质量监督体系,是确保其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顶明,杨力苈.统一标准与规范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新阶段[J].中国研究生,2017,(01):4-8.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Z].2016-09-14.

[3]刘业峰.“双证”非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5):109-111.

猜你喜欢
非全日制课程设置
超过用工时长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能成为免责挡箭牌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