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丹 张金铭 王雯惠 耿娜 伍睿华 黄苏田子 段亚男
摘要:借鉴美国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项目,在我校医学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问卷调查和培训。重点分析了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使RCR教育推进更加快捷高效。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037-02
国内外学术界频频曝出科研不端行为,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日益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研究生是我国未来科研力量的主力,其学术道德问题关系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的实现。医学研究生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其学术道德的教育影响到其今后职业道德的塑造。与成熟的美国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相比,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科研诚信的教育多是流于形式甚至缺失。为有效开展我校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我们借鉴美国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RCR)教育项目,对研究生进行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养的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强势推进,“互联网+”技术为传统医学教育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利用互联网优势与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性结合,将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但可以加速研究的开展,加快基本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也加快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利用。因此,我们充分借助“互联网+”在医学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中加以应用,使学术规范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项目的基本内涵
早在1995年,美国就开始了对研究生群体的“负责任研究行为”(RCR)科研诚信教育,如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研诚信教育体系。美国研究生RCR教育计划是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启动的一项旨在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教育的项目。该教育项目建设以研究生院院长为核心的RCR教师队伍,将RCR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框架之内[1]。负责任研究行为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RCR具体包含科研不端行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导师与学生的责任,科研合作,同行评议,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9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根据各自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本机构本专业的RCR教育内容。
二、开展“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项目的基本过程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本课题组以我校260名各年级医学研究生为对象,将“负责任研究行为”(RCR)纳入研究生教育框架,进行学术规范教育。
1.查阅文献,编制调查问卷。除开放式题目不计分外,全卷封闭式题目满分为100分制。问卷(一)涉及有关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基本知识;问卷(二)难度提升,侧重医学伦理道德和案例分析,有些选项徘徊在学术道德的边缘,因此需要问卷填写人十分明确相关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定义范围。
2.以网络问卷形式发放并回收问卷(一),调查学生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知程度。结果显示平均分为48.21分,反映了研究生对于学术道德和规范基本理论认识不完善,学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对于甄辨学术失范行为困难,关于学术规范的培训缺乏。
3.以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2012年出版的《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in Graduate Education for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为蓝本,根据问卷(一)调查结果,结合我校医学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以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实施。
4.发放并回收网络问卷(二),检验“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培训效果。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分为95.56分,反映了经RCR项目培训后,我校医学研究生对科学伦理和科研诚信认识水平显著提高,对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行为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
三、“互联网+”技术在“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在整个“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项目的开展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充分借助了“互联网+”的技术,使项目的推进更快捷、更深入,效果更显著。
1.“互联网+”之图书馆。“互联网+图书馆”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探索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新形式,与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新思维模式和需求并轨发展,使更多的用户能够访问,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在进行文献阅读编制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借助学校图书馆所购买的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取以“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为关键詞的文章。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校图书馆也与互联网接入,加之移动终端的普及,不仅仅在电脑上能进行检索,在智能手机上也可由图书馆的校外访问进入图书馆数据库。传统数字图书馆由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用户随时、随地获取移动服务、智慧服务、云服务成为可能[2]。
2.“互联网+”之问卷星。“互联网+问卷”即为网络问卷。网络问卷是现代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同传统的问卷调查相比,网络问卷调查成本低,分发回收问卷便捷快速,并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所采用[3]。网络问卷的题目多为选择题,选项设计和文字表述一定要考虑到平台的数据分析方式,做到最后数据分析时有的放矢,数据利用率最大化。本课题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纸质问卷的“问卷星”平台制作网络问卷。网络问卷制作方便简单,有统一的模板和格式,只需要按照步骤插入文字信息即可,而且条理清晰,版面整洁。网络问卷在分发的时间和空间上均不受限制,具有相当的优势。只需要转发其二维码或者网络链接,就可利用电脑端或手机端轻松发放。发布者也可实时监测问卷回收情况,在问卷回收完毕后,网络问卷后台处理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和汇总,以表格、条形图或者扇形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和条目清晰对应,而且还可以进行多个题目的交叉分析,对数据的筛选和分类对比十分便捷。
3.“互联网+”之微信/QQ。微信和QQ作为社交工具,已经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普及。利用它们支持智能终端通过网络发送免费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也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服务于教学。在本次RCR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把所有参加培训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建立了微信群,网络问卷的发放、学习资料的传输、传达通知等都在微信群里进行,高效快捷。在群里,同学们也会展开讨论、交流信息,学习社交两不误。
4.“互联网+”之视频材料。在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时,我们加入网络视频材料,剪辑了国内外关于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一些视频报道,以鲜活的案例来警示在科学研究领域涉世尚浅的研究生们。既有震惊欧洲的“反应停”事件,又有令日本学术界哗然的小保方晴子事件,更有诸多国内大学生毕业论文涉嫌抄袭而被撤稿、取消学位的事件,在视听觉和心灵上予以震撼。随后介绍国内外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由学术问题上升到法律权益层面,由个人道德意识上升到社会道德层面。
5.“互联网+”之“知乎”。“知乎”作为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其中的用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在知乎上,我们输入关键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就会出现许多相关话题讨论,既有备受争议的“韩春雨事件”的众多讨论者,更有讨论“学术道德”的影响因素、学术水平与道德水平是否一致等等一些直面社会争议的问题。参加培训的研究生进入话题讨论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事件争议和矛盾中加深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与了解。知乎为网友提供了一种近似匿名交流的平台,让各行各业有想法有思想的人表达自我。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均可发表看法,在与他人争辩的过程中升华自我的思想,能看到更高明的见解,培养思辨能力。
“互联网+”技术让本次研究生RCR教育项目实施更加快捷有效。我们将继续探索并建立适合我校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体系,逐步将研究生RCR学术规范教育放在研究生入学时实施,并只有通过考核后才能进行后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使研究生在跨进科学研究殿堂之初就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术诚信的观念,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道德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素琴,边京京,李淑华.美国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最佳实践——RCR教育项目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63-68.
[2]张兴旺,李晨辉.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馆与情报,2015,(4):63-70.
[3]万聪.网络问卷调查系统分析與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