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红
摘要:随着绿色北京的发展,北京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林学专业人才。论文论述了都市发展与林学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对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根据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林学专业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都市生态文明;林学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6-0048-03
2014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表明今后我国城市化发展会越来越快。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生活便利,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城市的生态问题近几年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城市空气质量差,雾霾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凸显、自然景观退化、生态脆弱等[1-3]。因此,我国政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着重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都市发展对林学专业人才的总体需求趋势
政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建设绿色城市,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就需要强化绿色植物、尤其是森林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年降水量不足600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300m3,远低于联合国极度缺水城市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1000m3的标准,是世界的1/3[4]。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早就建立了“绿色首都”的发展战略。而建设绿色城市,就需要有相应人员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北京中心城区绿化率在40%以上,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了50%,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并争取到202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55%[5]。北京有一半的国土面积被林木覆盖,大范围的林木需要专业人员去管护,为实现林木覆盖率达到55%的目标,仍需营造大面积的森林,这也需要大量懂得绿化造林技术的专业人才。林学专业是培养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北京城市发展需要,而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指出城市化发展是要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市,这就表明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对从事环境绿化、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林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类型
北京京郊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承担着为首都和谐宜居提供绿色生态环境保障的重要任务[6]。北京市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构想,打造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特色。因此,在“绿色北京”的建设过程中,加大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充分发挥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都市面积有限,在都市绿化管理中,更加注重都市林木的经营管理,更加注重以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为主体的多种效益的发挥,使都市林业以最小的面积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良性结构功能的彰显[7]。这就要求所培养的林学专业人才,既成为能够对现有林木资源进行管理维护,进一步营造更多绿地的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也成为能够使城市中的林木更大发挥其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近些年来,从各类社会招聘信息和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对林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明显增加,林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明显高于许多专业。以北京农学院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林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普遍感到满意,毕业后出现频繁跳槽者很少。从数字英才专业人才推荐网、应届生求职网、林业英才网等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上也可看出,社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需求单位既包括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学校、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等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也有各类园林绿化公司、生态农业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环境科技公司、市政建设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各招聘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有:森林监测、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工程师、园林施工员、园林工人、林业主管、苗圃技术员、林业市场调研、组培接种、林产品销售等多种工作岗位。对林学专业人才学历要求从中专到博士,多数岗位要求求职者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少数岗位直接要求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林学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进行相应调整。
三、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对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都市的发展是以建设生态文明為核心内涵,满足城市居民要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回归自然的需求。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都市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讲没有森林就不可能有发达的都市生态文明,也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人居环境。城市森林是包含了城市园林在内的一大类绿地系统,该系统中的林木具有吸收有毒气体、阻滞尘埃、降低噪音、杀菌等功效,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效果。绿色城市中的森林还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游憩环境等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北京“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构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平稳较快发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为实现城镇化发展中的这些目标,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大大地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促进就业;同时,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提高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近些年,从各用人单位对林学专业人才的招聘信息上可看出,社会既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产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管理型人才。因此,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学习生物学和林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林学科研、生产、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能够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森林旅游规划与管理、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城(乡)镇环境重建与维护、城市风景林的规划与管理、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森林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碳会、森林矿物质能源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能力。总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仅需要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服务于国家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也需要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四、林学专业专业建设应适应城市生态文明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社会需要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进而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決于学科建设的效果,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率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不仅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而且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试金石[8]。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大大地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和质量,同时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学校更容易获得外界的关注和支持,从而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资源支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就意味着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尤其是研究生质量提高了,这样,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高校的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
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周边的传统农业生产,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与体验于一体的新型都市农业。该类型农业主要是为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保持大都市景观的生态性服务,为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服务。在都市与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于都市环境与都市农业的人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都市发展过程中对林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类型来看,社会不仅需要高校培养的林学专业学生懂得传统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也需要这些学生同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服务于都市周边的森林旅游、都市环境绿化及生态环境建设。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院校改变传统林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改变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就应该加强林学专业建设。加强林学专业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在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增加林木经营管理、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课程,调整各教学环节结构比例,使教学计划更有利于能力培养。因此,应修订教学计划,全面调整课程体系,调整基础课、专业课比重,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增加选修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涵盖传统林业、经济林经营、城市林业、园林绿化、资源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城市生态修复与建设等学科体系,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学科结构体系。
2.实行专业模块教育,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林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较宽,在办学上,应分不同模块实施专业教育。传统林学模块,课程内容重点是传统林业、良种选育与繁育、资源保护与管理、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方向。城市环境绿化与森林旅游模块,课程内容重点是绿化设计、与施工、绿地养护管理、生态旅游等方向。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模块,课程内容重点是城(乡)镇环境重建与维护、森林碳汇、森林营建、树木多功能利用等。通过实施模块教学,使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加,促使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办学的能力增强。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为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环节上,应对各课程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减少常规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实习方面,采用多学科的综合实习代替单一课程的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将学生的教学实习环节和毕业实习环节与用人单位的生产实践、科研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为此,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参加各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培训活动,扩展教师知识面,改善任课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5.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首先,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准确理解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业务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讨论等活动,使教师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投身到素质教育中去。其次,教学计划中增设人文科学类、艺术类选修课,改善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勤俭节约意识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得到提高。
总之,只要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必然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6,(9):139-141.
[2]李晓兰.浅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35(2):20-22.
[3]李虹,冯仲科,唐秀美,潘瑜春,刘玉,毛海颖.区位因素对绿地降低热岛效应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Supp.2):316-322.
[4]梁明武,高春荣.北京都市水源涵养林建设与植被承载力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57—1386l.
[5]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建设“人文北京 科技北京 绿色北京”[M].北京出版社,2009.
[6]张英洪,王丽红.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前线,2017,(4):42-45.
[7]乔勇进.都市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7):1-4.
[8]龙春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06,(2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