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
【摘 要】微课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领域结合的产物,它可以直击教学目标和要求,融合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最佳的黄金时段,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仅可以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关注文本表达的同时深化理解,提高言语实践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积极提升。
【关键词】微课;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实践思考
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领域结合的产物。它基于有效教学研究发现的“注意力集中原则”,时间在10分钟以内,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更多地强调教学的主题性与板块的突出性”。微课可以直击教学目标与要求,融合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最佳的黄金时段,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关注文本表达的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悟,而且可以拓展他们学习的空间,充分运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有效学习与自主学习。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即只有走进作者所描绘与展现的文本意境里,心灵与思绪才能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变化,才能与作者共同感受悲与喜、忧与欢,实现对文本的“零距离”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微课独特的教学呈现方式,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走入文本,与作者进行亲切的对话与交流。
《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讲述的是孙中山目睹姐姐被“缠足”陋习所害,在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将此陋习废除的故事。因为“缠足”陋习所在的年代离学生太过久远学生很难体会。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并体会到这一陋习对妇女的伤害,可以设计并制作这样的微课:首先用文中的话简要概括什么是“缠足”——“缠足”就是“缠小脚”,用布条等把脚缠小;接着在悲凉的音乐声中用图片呈现妇女被“缠足”后变形的脚以及她们所穿的特殊的鞋子;最后出示字典中“陋”字不同的解释,让学生结合对字义的理解说说什么是“陋习”,“缠足”的“陋”体现在哪里。
在这样的教学中,原本与学生当下生活脱节的陋习在微课的介入下很好地走向了学生,学生可以从微课中真实地感知几千年来“缠足”给妇女带来的伤害,这样的伤害连孙中山的姐姐也未能幸免,這是孙中山破除这一陋习的直接动力。如此,微课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适时将声音、图片及文字等信息进行统整,恰当地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创设了真实而自然的教学情境,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与学习的愿望,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实现高效和快乐的学习。
《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指出,“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就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归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紧紧依托文本语言,从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出发,探寻文本语言的组合“密码”,在模仿与迁移作者写法、创生和复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有效内化,在“言”“意”互转、“言”“意”兼得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适当迁移写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微课的介入活用教材,带领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规律,善于倾听文本深处的“声音”,巧妙破译文本语言的“密码”,同时指导学生将这样的方法主动运用于表达实践中,把文本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吸纳进自我写作的“技能包”。
《海伦· 凯勒》(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自然段有一处句子:“练习,练习,练习……”这样的表达形式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基本一样,但标点的使用为什么不同呢?教学中,可以通过微课呈现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异同。接着,教师分别用微课播放海伦·凯勒学习说话与肖邦忘我工作时的视频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再对这两句话进行品读和感悟,学生便可以发现不同标点背后的“密码”:海伦·凯勒是残疾人,学习说话很吃力,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用的是逗号;肖邦是正常人,他为了他爱的祖国,恨不得自己能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不停地工作,所以选用的是停顿时间更短的顿号。这样,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很快从不同标点的辨析、比较中学到标点使用上的言语表达技巧,并能自觉地储存在自己的写作仓库中。
除了小小的标点,课文写作的顺序,精彩到位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都可以在提炼、概括后在微课中加以呈现。然后教师借助微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一定的言语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在模仿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积极创生内容
在书法和绘画中,“留白”是一种艺术,可以呈现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古人刘熙载言,“文有以不言言者”。写文章时,作者也有意用“不言”来表情达意,不直接写明或是点破意旨,而是留下让人寻味的文字“空白”,召唤读者去想象、体味与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文中的这些“空白”,在微课的引领下启发学生对其进行补充、加工和改造,从而进一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激活思维。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这样描述谈迁在北京考察历史遗迹时的情景:“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只一句话,便给人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终日奔波”,从早晨到夜晚,谈迁是怎样奔波的?“扑面而来的风沙”,那是怎样的场景,谈迁是怎么面对的?挖掘出这样的文字“空白”后,教师让学生先想象“凉意袭人的清晨、酷热难耐的中午、夜幕降临的时分”,人们在做什么,身着一袭破衫的谈迁又在做什么。然后通过播放微视频,直观再现谈迁辛苦奔波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填空:凉意袭人的清晨,人们_________________,一袭破衫的谈迁_________________;酷热难耐的中午,人们_________________,一袭破衫的谈迁_________________;夜幕降临的时分,人们_________________,一袭破衫的谈迁_________________。让人敬佩的老人啊,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微课就是对课文“空白”内容的重要补充,学生通过微课直达文字“空白”处,让人物形象在自己眼前慢慢生动起来,悄悄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深刻地感受到洗练的语言中隐藏的丰富韵味与独特魅力,从而在创生课文内容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学习言语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三)有效指导复述
复述是阅读者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内容讲述出來的言语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复述是存储短时记忆信息的有效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遗忘。《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复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借助微课,通过重点内容及关键词句的提示,运用图式阅读的方法,学生在充分的复述练习中,不仅能够收集和提取课文的重点信息,同时也在复述中咀嚼语言,反刍文本,进行扎实的言语实践。
如指导学生复述《第八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出示“正在结网、丝断了、网破了、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并不灰心、从头干起、终于”这一组关键词语,配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先回忆课文内容,然后在关键词及图片的提示下复述课文内容。再如复述《半截蜡烛》(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这样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可以用微课先将课文浓缩,让学生完成填空:“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一天晚上,( ),危机降临到他们一家头上。( ),但没有成功,( ),也失败了。蜡烛越烧越短,厄运即将到来。最后,( ),蜡烛熄灭了。”然后在“绝妙、危机、厄运、熄灭”等关键词的引领下,结合蜡烛几次点燃和熄灭的原因及经过,分块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和复述,最后再联结成篇。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先生认为,一篇课文如果找不到恰当的语用训练点,复述就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进行复述训练时,在微课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快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有关键词句及图式的引领,可以让学生的复述与表达更多地基于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从而有效地激活他们的语言储备,在体味文本内涵的同时让语用表达更为鲜活。
作为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利用微课强大的整合功能,从文本的内容生发开去,开启多维的阅读视角,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核心素养。
以《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课文讲述的是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对小时候的“我”进行启蒙教育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微课生动地呈现课文中对应的歌谣、童谣和谜语,让学生跟着进行哼唱、言说,充分感知歌谣、童谣和谜语的特点和魅力,进而走进月光下母子和谐的美妙境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童谣、风俗以及传说等,在课后开展拓展性研究与交流。
当然,借助于微课的整合性,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由一篇文章带动一组文章的阅读,同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展开专题研究性学习,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更宽泛的阅读和更深入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关注文本表达的同时深化理解,提高言语实践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积极提升。
[1]黎加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吴忠豪. 阅读课表达练习的设计与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2011(33).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