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质量”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践

2018-05-02 06:32蒋德仁
教师·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江干区评价学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以下简称“江干区”)提出了建设“活力校园,幸福教育”的教育发展目标。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大背景之下,以“绿色质量”为核心的江干区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应运而生。我们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凝聚教育正能量,在探索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行。

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实施过程

1.顶层设计阶段—高起点规划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调节和预测等功能,江干区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作了顶层设计,将“依托科学数据,助力有效教学——基于区域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作为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项目,结合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增量评价实践研究的经验,推进以“绿色质量”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的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成绩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付出,体现“绿色质量”;建立区域性监测性学业成绩测评的管理体系,针对监测性学业成绩测评的目标定位、实施机构、对象选择、学科内容、保障措施、结果使用等多个环节出台明晰的规范;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过程和成长环境,坚持推动由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向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发展。

2.组织实施阶段—持续性推进

多年来,江干区坚持开展区域性的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工作。区域绿色质量综合评价从学业水平测试的“五级增量”、学生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学生学习状态及成长环境三大维度有序推进。通过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和区域教育教學质量的均衡分布情况,能比较好地引导中小学关注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实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成长环境。第一年重点调查研究学生课业负担,包括作业时间、作业难度、作业形式、作业来源等;第二年重点研究各项指标的指数分析,包括课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睡眠指数、学习动机指数、课堂参与指数等;第三年开始从“沟通合作”“探究学习”“高阶认知”等关键表现入手,尝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测量评价。

二是借助“区域教学诊断测试分析与评价系统”,对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大量原始数据,再采用SPSS软件进行指标体系指数分析、差异分析等,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对该学生问卷的内容维度和调查结果分布作出客观的描述,再从具体调查问卷各指标的数据与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成绩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是通过样本学校的学业水平测试与问卷调查,以点带面,不断完善,构建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3.总结反馈阶段—多元化提升

全区层面,以学期为单位,从学科(领域)、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层面,对以“绿色质量”为核心的江干区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进行阶段性总结与交流。基于数据分析,结合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广泛收集信息,总结反馈,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学校层面,根据各自学校与教研组自主安排,科学分析笔试和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现状和自身的教学问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本校学生学业水平发展进行多种角度的深入分析,分析、归纳、总结本校学生各学科学业水平发展特点和规律。鉴于对学业阶段性评价结果的全方位审视,从切实提高教师自主命题能力和加强过程性评价等方面改进学业评价。

二、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主要举措

江干区深入践行“服务为宗旨、需求为导向、整合为策略”的工作理念,推进教学综合测评方式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拓展工作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

1.理念导向,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质量增量评价作为“绿色质量”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出发点是“承认差异,鼓励发展”,因此在技术上强调对基础差异的客观评估以及对发展过程的量化描述。该评估方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各校教学状况的跟踪分析和过程监控上。“增量评价”模型的建立,使得江干区各所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有了一个可供比较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层次学校的发展。

2.专业引领,优化团队建设

为了有效推进以“绿色质量”为核心的江干区教育测评改革,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汇集相关学科的骨干力量,建立浙江省特有的“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小组,健全的领导组织机构为实施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

“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小组借助上海教育考试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杭州师范大学等专业机构的专业技术支持,不断提升研究团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各学科(领域)组作为各学科研究的主要载体,整合多方资源优势,制订计划,具体实施,定期总结。

此外,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专题技术培训,为广大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多次聘请全国知名教育测评专家讲学指导。各学科开展相应的学科命题技术专题培训,为学科测试提供正确的导向和方法;在全省率先开发“基于SPSS教学数据处理技术”培训项目,让更多的教学管理干部和学科骨干教师初步掌握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基于数据的“绿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培养一支“先行者”。

3.多维推进,选取有效载体

一是优化教学管理,开发测评工具。把握好区域学业水平抽测的命题导向和命题质量,为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开展双向细目表的编制、能力立意的命题技术等研究,提高质量监测的内容效度;开发区域教研工作意见征询问卷、学生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等系列问卷,收集相关信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利用数据分析。

二是基于数据示例,细化课堂观察。及时发现教学薄弱环节,并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以综合调研为主要载体,基于学校的需求,借助外聘专家团队的技术,立足学科团队的力量,开展“课堂观察”系列专题研讨,将课堂观察的研究不断引向系列化和信息化。

三是强化增值评价,关注动态分析。结合上学期国家、省、市质量监测的反馈信息,改善相应的教学策略;培育各学校和学科教学工作的最新增长点,总结和提炼校本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亮点,筹划区域教学评价专题研讨活动,扬长补短,智慧共享。

4.建立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了江干区教育测评系统,通过对样本学校教学试运行。目前系统功能调试工作已经完成,可以推广使用。通过多样化的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呈现,为学校测评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参考依据。

省级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产生之后,根据不同层次,形成区域、学校、学科报告;通过区域、学校、学科三级质量分析,指导各中小学学校和教师科学运用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数据,提高评价教育教学的能力,加强基于实证的教育教学改进的研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促进全区、学校教育督导科学化,提高教育督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校、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以素质教育的理念看待学校、评价教育。

建立学校教育质量监测档案库,提供横向与纵向教育质量评价报告,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及管理提供现实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区域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5.健全制度,确保常态运作

一是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全区、学校分层负责、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通过教学质量不定期随机性抽测、课堂教学质量调研抽测和教学视导等相结合,健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区级层面,按照评价工作的具体环节和步骤,形成工作规范操作手册,建立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建模、抽样、实施、统计、分析、反馈等各环节高效有序运行。

二是建立和完善《江干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与学生学业成绩水平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自我评估、自我诊断、自我矫正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切实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建立课业负担监测与问责制。除了推出全新的评价指标,江干区还将探索建立课业负担监测、举报、问责等制度。通过建立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多元教育评价机制,逐步形成“高質量,轻负担”的健康的教育发展格局。

三、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显著成效

1.为正确舆论导向提供依据

以“绿色质量”为核心的江干区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通过对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形成学生学习影响因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其结果的反馈兼顾改进教育教学、完善测评体系、引导社会聚集教育正能量三个应用方向。推进学校和教师提高评价教学的能力,加强基于实证的教育教学改进的研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一年来,先后进行了两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研究。从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学习兴趣与动机、课堂参与度、学生课业负担、睡眠状况、家庭背景等维度着手进行研究。

学校教师布置的作业量符合减负的规定,并且行之有效:六年级学生每天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大约需要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占比为82.81%,且与语文成绩相关系数是0.452,属于显著正相关。七年级学生每天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大约需要的时间量为2小时以内的占比为52.7%,数学、英语期末成绩与学生每天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大约需要1~2小时呈显著正相关。其与数学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635,与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93。可见,必要的作业量显然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以上数据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江干区教育“活力校园、幸福教育”的喜人景象。

2.为诊断学校工作提供支持

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结果可以为学校特色工作成效分析提供强有力的佐证,同时也为学校诊断现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各样本抽测学校在此报告基础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跟进分析与诊断,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开学初召开“关于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问卷调查的几个问题综述和建议”专题会议,重点从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详细分析本校各项指标的情况,逐条研究,发现亮点,发扬光大;找出弱项,提出翔实的可行性对策。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在全区层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对学生一般什么时间做作业、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作业的环境等因素进行精细化调查。在学生学习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中,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的多项指标表现十分突出,验证了学校坚持开展第三教育空间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每周三、周四的两个下午,全校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第三教育空间让学生们走出课堂与教科书,利用第二课堂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课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展个性、提高能力、快乐成长,同时也取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浙江省杭州市春芽实验学校的每周三为学校“无作业日”、杭州市天成教育集团开展评选小组“名嘴”活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实施“作业限行制度”、浙江省杭州市景芳中学的周末作业量调查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开展的课堂参与五级评价等其正面效应都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3.为凸显区域特色领异标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主任方张松阅读了《江干区学生学习影响因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调查研究报告》),并对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指出:“《调查研究报告》让我眼睛一亮,这不就是走在智慧教育的路上吗?如果我们采集的是关于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数据;是关于学业的、综合素质的、成长环境的数据;是关于基础性的、全面性的、个性化的数据;是关于重点的、导向的、迫切解决问题的数据;等等,这一系列数据构成的就是江干区的教育大数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数据的采集会更便捷、更常态化,以教学应用服务为核心的教育大数据其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调查研究报告》基本符合教育大数据的构成要素,其后续发展点:一是数据与加工数据手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二是数据增值的两个方向,关注个性化与校本化行动。可贵的是我们已经走在智慧教育的路上了,除了学习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还有学业诊断、考试评价改革、实施科学的教、促进适合的学、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支持等,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使教育大数据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手段。

几年来,对于区域“绿色质量”综合评价,我们从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学生学习状态及成长环境等方面做了一些草根研究,先后多次在全国和省内外同行中进行深度交流。

江干区基于“绿色质量”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践研究工作,自始至终得到浙江省基础教育监测中心主任张丰博士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主任方张松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蒋德仁.国际学生评价(PISA)概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姗姗. 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着力点——基于《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思考[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7):20-24 .

猜你喜欢
江干区评价学校
可爱的马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杭州江干区的医养护一体化
学校推介
教育新共同体:“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转型——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江干区: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