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袁健
摘 要: 从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现状、网络安全课程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在网络安全专业课中进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课堂的主体教师和研究生、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分组报告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研究生网络安全专业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为网络安全专业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德育教育; 案例教学; 分组报告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8)03-82-03
Exploration of running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o network security course
Liu Ya, Yuan Jian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Shanghai Key Lab of Modern Optical System,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Optical Instrument and 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in network security course are analyzed, the methods of running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o network security course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teach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asures.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ideas for running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o network security course.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 moral education; case teaching; group presentation
0 引言
2016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德育教育应贯穿始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中的研究生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人才储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1-4],但基本都是思政教师开展的,专业课教师研究的较少[5],专业教师还缺乏必要的意识相应的教学技能。网络安全课程有特殊性,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到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维护网络安全,也可以用来制造网络犯罪活动。目前,仅刘胜利给出过在网络安全专业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研究[6]。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德育教育成果以及网络安全课程特点,分析在网络安全专业课中注入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阐述在网络安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提出在网络安全专业课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1 网络安全专业课上进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开设了网络安全课程。基于专业的实用性以及对“黑客”神秘形象的好奇心,学生对网络安全也非常感兴趣。但网络安全技术本身具有两面性,因此在网络安全专业课上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迫切的。
⑴ 网络安全的特性
當前,信息技术譬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安全问题,网络犯罪日益增长。
国际上,国家间的网络安全大战正在悄然打起,很多国家都将网络空间视为继海、陆、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各方都想争夺网络空间安全制空权的战略制高点。如2013年美国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出了美国国安局的棱镜门计划,表明美国很早就开始有计划、有规模、有体系地部署和构建网络安全力量,培养网络安全人才。
我国的网络安全起步相对比较晚,技术相对比较薄弱,安全人才储备也不足。2014年中央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强调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因此,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的网络安全人才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2017年5月爆发的蠕虫式勒索病毒“Wannacry”给很多人带来了损失。
⑵ 研究生自身特点
研究生是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主要对象,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力量。而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逐利和物质享受被大肆追捧,且随着研究生年龄的增长,个人、家庭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增加。在研究生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术不端和造假事件时有发生,论文抄袭、实验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现象屡禁不止;第二,个别研究生由于学习或生活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负能量积聚,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抑郁。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⑶ 外来文化的冲击
研究生阶段,教师通过选用英文教材、国际最新研究成果、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和途径传授知识,而研究生可以通过国外访学项目、留学生交流以及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接触外来文化。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研究生会潜移默化地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维理念、价值观以及道德评判标准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如果他们不具有强大的内心、不理性的思考,就很难坚定自己的信念。
⑷ 专业课教师缺乏德育教育的意識
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思政教师来负责的,而专业课教师通常负责讲解理论和技术知识,专注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缺乏在专业课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识,也缺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认为学生的品德好坏跟专业教师无关,或者是学校思政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专业课教师对研究生未来所从事的专业有更深的了解,能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包括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包括帮助他们做好未来职业规划,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网络安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教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管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教师,育人是排在第一位的。专业课教师处在教学科研的前线,与研究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多,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处事方式和态度等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管专业课教师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其实都已经在感染和影响着研究生。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有责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网络安全是研一学生的一门学位课,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金融、教育、国家安全部门、电子商务、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前景广。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对网络安全感兴趣。但是网络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是一把双刃剑,研究生既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进行网络安全相关研究,增强我国的网络安全方面综合实力,也可能利用所学知识从事网络犯罪活动。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和技术的时候,也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网络安全课程内容,除了包括网络攻击和防御等专业知识以外,也包括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不少专业课教师不重视后面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部分的讲解,容易错失在传授知识之外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的机会。因此,网络安全课的教师在讲解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恰当的。
3 网络安全专业课贯穿德育教育的实施办法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研究生教学中。
⑴ 提高自身水平,潜移默化感染学生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对课堂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均能产生人格魅力,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待课程和学生的态度。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从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两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对待专业研究的态度方面,教师应一丝不苟,严谨治学,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造假;在与学生交流方面,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注重以人为本,而不是高高在上。总之,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传播积极的信息以及正能量,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坚守学术诚信。
⑵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网络安全包括攻防技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师一般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讲解,却忽视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其实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是网络安全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让研究生了解从事网络犯罪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言行,这一部分内容不能忽视。但是如果这一部分内容照本宣科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一定能起到效果,学生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仔细研究此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内容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解专业技术中通过案例穿插着渗透网络安全法的讲解,让研究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安全法的教育。
⑶ 基于案例教学的德育教育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它是指选取恰当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通过对具体案例情景的描述,让教师、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从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和网络犯罪频发,譬如:2013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出的棱镜门计划,这个网络安全案例可以让学生学习攻击手段、隐私保护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际上互联网安全的现状,培养爱国情怀。2017年5月,刚刚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蠕虫式的勒索病毒软件“Wannacry”,既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很好地阐述计算机病毒、入侵、访问控制等专业知识,也可以结合网络安全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此外,网络安全中一个重要的攻击手段——社会工程学,近年来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危害非常大,钓鱼网站、信息泄露、诈骗电话等犯罪事件的数量持续增长。这些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均可以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将网络安全事件的案例巧妙地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既让研究生通过案例教学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让研究生从网络安全事件案例的危害中选择远离网络犯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⑷ 通过分组报告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分组报告是研究生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指将授课班级的学生按五人左右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查找资料,选取一个网络安全事件作为主题,依照网络安全事件概述、网络安全事件原理分析、网络安全事件解决办法、网络安全事件防御以及违反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为提纲准备演讲。通过学生的自己调研、讨论、交流,培养研究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他们从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以往的课堂上,曾有研究生以网络大战为主题,从Wannacry入手,讲解中国、美国、朝鲜、韩国、伊朗等国家之间的网络大战。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网络安全实力,了解中国的网络安全现状,培养研究生的爱国精神。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信息化程度的深入,网络空间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安全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际,分析了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网络安全特点,从课堂的主体教师和研究生、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分组报告等教学手段与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可行措施,为在网络安全专业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新思路。
由于研究生自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式,故在研究生的专业课中开展德育教育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很难使得学生从心底接受,因此要考虑如何不留痕迹地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不动声色的地让研究生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接下来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秦训学.自我教育——研究生德育的重要形式[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07.4:58-59
[2] 柯翠英.德育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J].湖北师范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3):108-111
[3] 宋文静.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
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7:58-61
[4] 王子蕲.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探析[J].
教育探索,2012.8:124-125
[5] 谢海钧.试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05.5:58-59
[6] 刘胜利.浅谈在《信息安全》课程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
2008.27:56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