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ACK的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索*

2018-05-02 07:25史先红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深度学科融合

史先红

(许昌学院 公共实验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1]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 号)[2]均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整合到融合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究竟教师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如何?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效果如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借助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TPACK理论的出现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笔者将依据TPACK理论,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策略。

一、TPAC K理论的内涵

TPACK理论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科勒和米仕拉提出的,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与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本研究所说的TPACK理论是按照综合的观点考虑的,这类模型只关心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这种综合的知识形式,并不关心由部分基本知识相结合形成的知识,即学科知识和技术知识相结合形成的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如图 1 所示)[3]。

图1 整合观念下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模型

米什拉和科勒认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包括以下内容:使用技术表达学科概念的知识;以创造性的方式使用技术来教学的教法技巧;哪些使得概念学习难以或易于学习,怎样采用技术矫正学生面临的这些问题方面的知识;怎样利用技术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新认识论或强化已有的认识论方面的知识[4]。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含义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图像、文字等数字信息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本研究所指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指能够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帮助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

(2)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融合就是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深度融合在融合面前加“深度”二字,表明融合的紧密程度极强,达到一种无缝衔接的境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是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中提出的,何克抗教授[5]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是: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即是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自然地融入教学,使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创设利于知识迁移和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更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河南省普通高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现状

(1)高校教学的特点

高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宽基础、精专业的专门人才,学科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知识量庞大而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大学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新思想、新方法,因此乐意接受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2)高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现状

为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现状,我们通过网络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不同阶层的教师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并非都达到了合格的要求,更有部分教师急于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而苦于没有合适的方法,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盲目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分内容一刀切、应用技术简单改变教学方式的较低层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不够紧密、信息化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目标等情况。因此探索一套合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策略则显得非常重要,不仅能极大提高河南省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三、基于TPAC K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策略探索

何克抗教授[6]指出,TPACK整合模式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一是特别强调要关注“境脉”(Contexts);二是要特别强调教师应具备TPACK知识,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教师TPACK知识与学习情境的设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基础与决定性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实现学科教学思想、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技术、学科教学过程、学科教学评价等方面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此,笔者构建了一个基于TPACK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策略模式

1.提高教师的TPACK知识能力

TPACK知识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教师能够基于TPACK框架来设计教学时,其教学设计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TPACK知识能力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关键。

(1)TPACK知识的学习与反思

TPACK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校本培训、课程研讨、个人自学的途径实现。TPACK框架消融了“技术”与“教师知识”研究分野所形成的分水岭,强调技术要内化于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而不能脱离专业知识去孤立地培养和发展[7]。因此TPACK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

现在普通高校每年都有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培训,在信息化教学进程日益加快的网络时代,TPACK知识应该是培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要多从专家案例中进行思考,与教授同一门课的老师开展研讨,将TPACK知识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并充分利用网络主动开展TPACK知识深度学习与反思,领会TPACK知识的内涵与原则。

(2)个人TPACK知识框架的生成与内化

专家的讲授往往是宏观理论层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涉及到每个学科,教师在学习与反思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生成个人TPACK知识框架,树立信息化教学思想,并尝试设计学科教学活动与作品,逐渐把TPACK知识内化为自己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教学实践与交流中逐步提高TPACK知识能力

TPACK知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当教师形成自己的个人TPACK知识框架后便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应用,遇见问题多与专家或同行教师交流,实现有意识应用–自觉应用–无形应用的过渡,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与交流反思中逐步提高个人TPACK知识能力。

2.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

教师具备了相应的TPACK知识,并不一定都能做好信息化教学,与其教学信念和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Manfra与Hammond研究指出,教师的教学信念会影响其TPACK观的体现,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当教师持“知识传递”信念时,他的TPACK也相应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其学生亦倾向于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而当教师持“知识建构”信念时,其TPACK相应地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出更多的创造力与意义建构[8]。因此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保障。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师树立了意义建构的信息化学习理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领会,还将会影响其思维习惯,有利于其终身学习理念及学习行为的生成。

3.运用信息化手段分析学习:学习问题与学习情境的设计

信息时代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与灵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意义建构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问题(项目),并把问题镶嵌于真实的情境中,激励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问题的解决当中去,于实践的无形中形成意义建构,学到知识。由于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经逐渐成熟,所以这种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足够真实,不能滥竽充数、敷衍了事,否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4.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1)信息化学习环境

高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相对比较成熟,教师可根据前端分析结果以及学习问题的设计情况,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和学习内容的学习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智慧教室等。

(2)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化学习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视频资源、文献资源等。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放置合适的课件、案例、视频等资源,同时提供一些课外学习的文献链接、MOOC、微课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提供资源保障。同时也可以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推送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内容,以支持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3)信息化交流方式

师生交流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必备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交流途径: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室、E-mail、社会性软件QQ、微信等,实现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及时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与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5.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动态学习路径设计

教师作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开展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即为了解决问题、完成项目所采取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动态学习路径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支持其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成多个不同的学习活动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认知水平等,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序列[9]。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基础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基础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序列,使所有的学生均能通过学习活动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6.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评价: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除了常规的评价方式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比如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了解学生网络学习的实际情况,获得形成性评价结果;利用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整个学期的电子作业、交流讨论情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测验功能实现不同阶段学习的总结性评价;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作业展示区实现小组之间的互评。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自然、无缝融合于教学中,使教学因为信息技术的存在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优化教学。但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属于隐性知识,不是几次实践与模仿就能立竿见影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科教学不断揣摩、反思与总结,另外还需要学校有关政策和保障措施的完善,以激励和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提高其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 号[D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B/OL].http://www.ict.edu.cn/laws/new/n20160617_34574.shtml

[3]Koehler,M.&Mishra,P..TPCK概述[A].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闫志明,徐福荫.TPACK: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13(3):6.

[5]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23.

[6]何克抗.TPACK——美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49.

[7]张静,刘赣洪.多维视角下教师 TPACK发展机制与培养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95.

[8]蔡敬新,邓峰.“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研究:最新进展与趋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13.

[9]赵琳,解月光,杨鑫.智慧课堂的“动态”学习路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

猜你喜欢
深度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