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 徐 亮
《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要改革少先队的工作方式,要创新少先队仪式教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
少先队仪式教育在队员成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个少先队仪式,能串联起队员成长的足迹。多年来,我们聚焦入队这一重要的少先队仪式,尝试通过“+-×÷”等多种方法,使其教育效能最大化。
一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他们入队前,对他们进行政治启蒙、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时,要注重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为此,我们开展了学校卡通形象征集活动。
虹桥小学原名虹溪学堂,已走过了110年的历程。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所百年老校像无数水滴凝结而成的绚烂彩虹,而每个孩子就似彩虹上闪耀着七彩光芒的一颗水滴。由此,他们创造了七个各具特色的“小水滴”卡通形象。
虹桥小学七色小水滴卡通形象
孩子们按照七色“小水滴”卡通形象的特点,在课堂上凝神静听、汲取养分;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勇夺荣誉。经过4个多月的“滋养”,他们学会了许多知识,练就了不少本领,也争得了“苗苗章”。
“小水滴”卡通形象的加入,使入队前的少先队组织教育更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让孩子们有了“看得到、记得住、做得到”的卡通榜样。这一蕴含学校特色的少先队文化建设,不仅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地推进了少先队组织教育。这是我们在少先队仪式中做“加”法后的惊喜发现。
孩子们要入队了。为了避免有些少先队仪式中以嘉宾、优秀学生代表为主体,由他们轮番上台发言,而将其他少年儿童置于无所事事的听众地位的现象发生,我们让入队仪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特定的意义,从而增强孩子们对队组织的向往。
我们将“小水滴”卡通形象再一次植入入队仪式中,将队员发言和嘉宾致辞变成由7个各具特长的孩子与来自宋庆龄陵园的嘉宾共同演绎的情景剧《小水滴的梦》。在这个情景剧中,“七色水滴”向“宋庆龄奶奶”表达了戴上红领巾后的远大志向,“宋庆龄奶奶”也对孩子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孩子们和嘉宾演绎情景剧《小水滴的梦》
整个入队仪式,从环境的渲染到环节的设计都以儿童为主体,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明白,自己是成为“彩虹”不可或缺的“小水滴”,能成为少先队组织中光荣的一员。
“减”去少先队仪式中不必要的主体,关注仪式中真正主体的切身体验,彰显了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真正意义。
当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后,我们又开始关注仪式教育与当下教育新形势、新要求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要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开展特色少先队活动。为此,我们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将少先队争章、学科表现性评价与少先队入队仪式进行了整合,组织开展了“寻弄堂文化,闪水滴光芒”少先队入队仪式。
瞧,身贴各色水滴标志的孩子们以小队的形式,在一条极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里穿梭,完成一个个“小任务”。他们在“说说老物件”“尝尝上海美食”“玩玩弄堂游戏”“画画石库门”“唱唱紫竹调”活动中传承上海传统文化。争章手册上的一颗颗“小水滴”记录着他们的收获,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孩子们正在完成“说说老物件”的任务
“乘”上新风潮,让我们的少先队仪式教育跟上了党的要求、时代前进和少年儿童成长的步伐。
在竹笋破土前,竹根会在地下伸展很远,以便让竹笋获取更多的营养,为之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少年儿童的成长与之相似,不能只局限在学校这一空间,他们需要更多的阵地和更多的经历。
上海拥有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能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无限发展的舞台,也为我们“除”去旧环境,拓展少先队仪式教育的新空间,举行丰富少年儿童成长经历的入队仪式提供了可能。
上海儿童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十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于是,我们在入队当天,在馆内开展了一次名为“小水滴的旅行”的争章活动。随后,我们又在宋庆龄奶奶的汉白玉雕像前举行了入队仪式,以此帮助孩子们树立学好扎实本领、学会与人合作、每一颗小水滴都能散发出自己独特光芒的信念。
另外,我们曾在“星期八小镇”组织举行主题为“水滴游小镇,苗苗齐成长”的入队仪式。在仪式前我们还开展了各类职业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中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近年来,我们重视在少先队仪式中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性,着力于仪式前准备工作的创新,增加了争章评价环节,不断增强仪式的时代教育性,还依托多元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少先队仪式教育的功能,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仍在思考:如果少先队仪式教育如同竹子拔节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那么作为少先队工作者,我们就要适时适量地为“竹子”做“+-×÷”,剔除那些不利于竹子生长的因素,为其添加更肥沃的“土壤”和成长的“养料”。希望少先队员们都能在少先队仪式教育中,找到民族的根,体会榜样的激励,感受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