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手机使用动机、手机依赖及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互作用研究

2018-05-02 03:27曾蓉刘红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医学生动机效能

曾蓉, 刘红

随着手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手机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率接近100%,其作为一种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使用、使用动机不良,甚至产生手机依赖的现象[1-3]。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也称“手机综合征”“手机成瘾症”等,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且无法自控,从而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等损害[4]。关于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有很多,也从一定角度证实了手机依赖在自尊、孤独、抑郁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5-6]。人际关系效能感是班杜拉(Albert Bandura)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人际交往理论的应用。现普遍定义为: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在顺利完成人际交往活动时,影响人际交往活动的效率和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7]。这个概念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内在心理机制,有助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评价[8]。近几年,国内有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也发现了两者具有相关性[9-12],但现有研究仍有不足:首先,研究结果尚无定论,有学者证实了手机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便利[11],也有学者提出其存在负面影响[12];其次,研究不够深入,已有研究未透彻揭示两者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引入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旨在深入探讨手机依赖、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手机使用动机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预防手机依赖,改善医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供理论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6年11月,在某医科院校以专业、年级作为分层特征进行分层整群抽样。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确定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和其他4个专业,从每个专业中分年级抽样,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作为调查对象,以确保研究对象的覆盖面。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44份,回收率94.9%。

1.2 研究工具

1.2.1手机使用情况问卷选用柴晶鑫等[3]编制的手机使用情况问卷测试手机使用频率和动机。该量表共10个项目,分为手机人际使用、手机娱乐使用和手机购物使用3个维度。采用1~4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手机使用越频繁。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

1.2.2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采用谢晶[8]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效能、情绪控制效能6个因子,每个因子包含6个条目,共36个条目。总分范围为36~216分。得分越高,表明人际交往效能感就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6。

1.2.3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主要用于诊断青少年和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共包括17题,分为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4个维度[13]。若17个题中有8

题做出肯定回答者,即视为手机依赖者[1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核查;采用SPSS 19.0和Lisrel 8.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进一步明确手机使用动机、手机依赖及人际交往效能感间交互作用,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1 044人,其中男生303人,占29.0%,女生741人,占71.0%;大一学生516人,占49.4%,大二学生528人,占50.6%;临床医学专业350人,占33.5%,口腔医学专业260人,占24.9%,护理专业384人,占36.8%,其他专业50人,占4.8%。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n,%

2.2 医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及其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将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及其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及其量表总评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及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相关系数介于0.1~0.2之间,属于弱相关。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大以及变量间存在间接关系有关。见表2。

表2 医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

2.3 医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路径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及人际交往效能感三者的交互影响,采用Lisrel 8.7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好坏需将各拟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一般要求GFI、AGFI、NFI、IFI、CFI应大于或接近于0.8,RMSEA处于0和1之间。结果显示:NFI、IFI、CFI、GFI、AGFI分别为0.74,0.77,0.76,0.91,0.87,RMSEA为0.096,基本达到标准,表示模型拟合可以接受。见表3。

由图1可以看出,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及其人际交往效能感3个变量相互关联,存在交互作用。

其中,直接作用体现在手机使用动机对手机成瘾起正向预测作用,效应值为0.45(t=5.06,P<0.05);手机使用动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起正向预测作用,效应值为0.28(t=2.90,P<0.05)。而间接作用是手机使用动机通过手机成瘾这个中介变量,负向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效应值为-0.07(t=-2.05,P<0.05)。

表3 医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关系模型拟合指数

图1 医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模型

3 讨论

3.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尚可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般线性模型的扩展,主要用于研究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4]。评价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为常用的指标有:GFI、AGFI、CFI、NFI、RMR等。本研究GFI、AGFI、NFI、IFI、CFI均大于或接近于0.8,RMSEA处于0~1之间,支持模型拟合效果尚可的判断,进一步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反映各个变量间的关系。

3.2 手机使用动机对手机依赖的直接作用

从路径分析的结果看,手机使用动机对手机依赖起正向预测作用,即手机使用越频繁,手机依赖的得分就越高。这个结果肯定了手机过度使用会导致手机依赖的比率增加,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3]。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压力较大,学习动机不足,容易产生学业倦怠[15]。而对于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研究指出其学习倦怠呈中等水平,这可能与医学生就业严峻、医患关系紧张、学习强度大有关[16-17]。故他们需要通过娱乐调整心情、宣泄情绪。手机作为通信工具和娱乐工具的结合体,顺应其娱乐需求,他们在体验高科技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享受着虚拟世界获得的成就感、征服感。久而久之,则容易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手机成瘾也就随之发生。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学生身上,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并控制手机过度使用的倾向;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手机依赖辨别能力。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将手机的合理使用作为常规工作融入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频率,合理使用手机功能,形成“以学习、获取有用信息为主,游戏、娱乐为辅”的良好氛围,以降低手机依赖的发生。

3.3 手机使用动机和手机依赖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机使用动机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也起正向预测作用,这揭示了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这个结果与柴晶鑫等[3]提出的手机依赖戒断症状与手机人际使用正相关程度最高,大学生将手机视为最便捷、最直接的社会交往工具的观点相一致。人际交往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模式主要包括“物质性、非直接的媒介类沟通和非物质性、直接的语言类沟通”[18]。在手机普及的今天,除了传统的电话、短信等人际沟通方式外,手机网络平台提供了更多媒介类沟通途径,比如QQ、微信、陌陌、探探等人际交往软件,微博、聊天室、甚至弹幕等娱乐平台,以及旺旺等购物交流软件。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体现在[18-19]:①便利性。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接触范围,也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频率。②舒适性。避免了初次见面的羞涩与不适,使得沟通更加自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好地表达自我。③趣味性。大量图片、视频、表情包风靡网络,在沟通中能更好地活跃气氛,激发交流。

而真正让医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媒介类沟通的原因可能在于,医学生受专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具体表现为社交圈窄、回避、焦虑[20]。手机网络平台的优势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能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故在合理利用手机的情况下,对改善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一定帮助。另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手机使用动机通过手机成瘾中介变量,负向预测人际交往效能。这表明当手机使用频繁导致手机成瘾时,又会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手机依赖并不仅仅是对手机本身的依赖,更多的是沉迷于游戏、网络等手机功能,是一种“行为成瘾”[21]。有研究发现,不分场合地使用手机会破坏人际交往技巧,带来人际之间的忽视和友谊质量的下降[22-23]。这主要在于手机依赖人群往往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疲乏无力、莫名发脾气、言语粗暴、暴躁不安、情绪低落、无法集中注意力等异样[5,24]。而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表现,会导致人际信任感、交流欲望、好感度降低。故控制手机过度使用、降低手机依赖,也对改善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有一定帮助。手机的使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有利有弊。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努力发挥积极有利的一面,同时教育学生网络交往只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途径,在应用新型手段的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人际交往手段。双管齐下,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习得人际交往技巧,应作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

综上所述,手机使用动机、手机依赖和人际交往三者既存在直接影响,也存在间接影响,只有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 贺明,唐家泷,张漪丽,等.湖南某高校生科院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及其影响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4):142-144.

[2] 王海清,饶珈铭,叶云凤,等.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睡眠质量的关联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4):429-433.

[3] 柴晶鑫,郭金花,梅松丽,等.长春市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6,29(9):79-81.

[4] 邓兆杰,黄海,桂娅菲,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68-73.

[5] 亓超逸.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临床心理学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3):1666-1667.

[6] 孙江伟,李琳,林超,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孤独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9):1147-1150.

[7] 玛依努尔·买合苏提,薛爱华,崔莹,等.新疆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0):720-721.

[8] 谢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初步编制与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4.

[9] 张岩,周炎根,裴涛.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74-779.

[10] 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11] 张晓旭.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依赖行为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5):91-93.

[12] 陈玲芝.手机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3] 阚建辉.大学生自我控制、手机成瘾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14] 陈琦,梁万年,孟群.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2):70-74.

[15] 开治中.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网络使用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61-1563.

[16] 翟景花,杨海霞,宋爱芹,等.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8):1255-1257.

[17] 李礼,王晓彦,王立金.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3):367-369,373.

[18] 夏领婕.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以武汉两所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9] 董海军,杨荣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4):15-19.

[20] 沐林林,朱琳,王文娟.医学生社交焦虑与情绪智力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00-102.

[21]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22] 祖静,张向葵,左恩玲,等.大学生自尊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10):85-90.

[23] Davey S,Davey A.Assessment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in Indian Adolescents:A Mixed Methods Study by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pproach[J].Int J Prev Med,2014,5(12):1500-1510.

[24] 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等.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634-636.

猜你喜欢
医学生动机效能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动机比能力重要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动机不纯